.bizsvr_0{box-sizing:border-box;}.bizsvr_1{white-space:normal;margin:0px;padding:0px;box-sizing:border-box;}.bizsvr_22{letter-spacing:0px;box-sizing:border-box;}.bizsvr_33{text-align:left;white-space:normal;margin:0px;padding:0px;box-sizing:border-box;}
运动系统的理学检查
又称体格检査(physicalexamination),是临床上最基本、最主要的检查方法。
(一)理学检查的原则
1.用具齐备除一般体格检查及神经检查用具外,还包括卷尺、各部位关节量角器、前臂旋转测量器、骨盆倾斜度测量计、枕骨粗隆垂线等。
2.体位得当一般取卧位,上肢及颈部检查取坐位,下肢和腰背部检查取下蹲位,特殊检査采取特殊体位。
3.充分暴露根据检查需要充分显露检查部位及可能有关的部位,同时显露健侧便于对比。
4.顺序正确一般先行全身检查,再行局部检查。先查健侧,后查患侧;先査病变远处,后查病变近处;先主动检查后被动检查;若遇危重病人应首先进行急救,避免因不必要的检查和处理而延误治疗。
5.手法规范①轻柔:检査时动作规范、轻巧,尽量不给病人增加痛苦;②重复:每一次主动、被动或对抗运动都应重复几次,以明确症状有无加重或减轻;③到位:检查关节活动范围时,主动或被动活动都应达到最大限度,检查肌力时,肌肉收缩至少保持5秒钟,以确定有无肌力减弱。
(二)理学检査的方法和内容
骨科理学检查一般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动诊、量诊及神经系统检查
1.视诊(inspection)观察姿势、步态与活动有无异常;脊柱有无侧弯、前后凸;肢体有无畸形。患处皮肤有无发红、创面、窦道、瘢痕、色素沉着或静脉曲张;软组织有无肿胀,肌肉有无萎缩、与健侧相应部位是否对称。
2.触诊(palpation)检査病变局部有无压痛,压痛程度及性质;骨性标志有无异常,有无异常活动及骨擦感;病变部位有无包块,包块的大小、硬度、活动度、有无波动感;皮肤感觉及溫度有无异常等。
3.叩诊(percussion)为明确骨折、脊柱病变或进行反射检查时常用此法,四肢骨折常有纵向叩击痛,脊柱病变常有棘突叩痛、脊柱间接叩痛等。
4.听诊(auscultation)检査有无骨擦音、弹响,是否伴有相应临床症状;借助听诊器可检査骨传导音和肢体有无血流杂音。
5.动诊(mobility)检査关节的活动及肌肉的收缩力,先观察病人的主动运动,再进行被动运动和异常活动的检査。注意有无活动范围减小、超常及假关节活动。
6.量诊(measurement)测量肢体的长度、周径、关节的活动范围。
(1)肢体长度测量(measurementoflimblength):将患肢与健肢放在对称位置。以相同的解剖标志为起止点,双侧对比测量。
测量方法如下:①上肢长度:肩峰至桡骨茎突(或中指尖);②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③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④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大转子至外踝下缘;⑤大腿长度:大转子至膝关节外侧间隙;⑥小腿长度:膝关节内侧间隙至内踝下缘或膝关节外侧间隙至外踝下缘。
(2)肢体周径测量(measurementoflimbcircumference):两侧肢体取相对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比较,若有肌萎缩或肿胀选取表现最明显的平面测量。测量方法如下:①上肢周径:通常在双侧肩峰下10cm或IScm处,测量两侧肱二头肌周径;②大腿周径:通常在髌骨上10cm或15cm处测量;③小腿周径:通常在双侧胫骨结节下10cm或15cm处测量,测量腓肠肌腹周径。
(3)轴线测量:测量躯干、肢体的轴线是否正常。正常人站立时背面相,枕骨粗隆垂线通过颈、胸、腰、骶椎棘突以及两下肢间;前臂旋前位伸肘时上肢呈一直线;下肢伸直时髂前上棘与第1、2趾间连线经过髌骨中心前方。
(4)关节活动范围测量(measurementofjointmotion):可用量角器测量,以中立位为0°,测量关节各方向活动的角度。人体各主要关节正常活动的范围是:①肩关节前曲70°?90°、后伸40°、外展80°?90°、内收20°?40°、内旋45°?70°、外旋45°?60°;②肘关节屈曲°?°、后伸10°;③髋关节屈曲°?°、后伸10°、外展30°~45°,内收20°?30°;④膝关节屈曲°~°、伸展5°~10°;⑤脊柱颈椎前屈、后伸均为35°?45°、左、右侧屈45°。
7.神经系统检查(examinationofnervoussystem)
(1)肌力检査(examinationofthemyodynamia):是指某一肌肉或一条运动神经支配的肌群主动收缩的力量。根据抗引力或抗阻力的程度,临床通常将肌力分为6级。
0级:无肌肉收缩,无关节活动;
1级:有轻度肌肉收缩,无关节活动;
2级:有肌肉收缩,关节有活动,但不能对抗引力;
可对抗引力,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对抗中度阻力时,有完全关节运动幅度,但肌力较弱;
5级:肌力正常。
(2)感觉异常区的检查(examinationofparesthesiaarea):—般只检查触觉和痛觉,必要时还要检查温觉、位置觉及两点辨别觉等,并用不同的标记描绘出人体感觉异常区域。常用棉花测触觉;用注射针头测痛觉;用分别盛有冷热水的试管测温觉。
(3)反射检查(examinationofreflex):应在病人肌肉和关节放松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内容包括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2类。生理反射包括浅反射和深反射,浅反射包括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及跖反射等;深反射主要有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及烧骨骨膜反射等。常用的病理性反射检查有霍夫曼征(Hoffinannsign)、巴宾斯基征(Babinskisign)、髌阵挛(patellarclonus)和踝阵挛(ankleclonus)
(4)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
1)尺神经(ulnarnerve):发自臂丛内侧束,在肘关节以下发出分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在腕以下分支,支配骨间肌、小鱼际、拇收肌及第3、4蚓状肌。尺神经损伤时,上述肌力减弱,若为陈旧性损伤可出现“爪形手”(clawfingers),即小鱼际和骨间肌萎缩,小指和无名指指间关节屈曲,掌指关节过伸。
2)桡神经(radialnerve):发自臂丛后束,在肘关节水平分为深支和浅支。肘关节以上损伤,出现垂腕畸形(drop-wristdeformity),手背“虎口”区皮肤麻木,掌指关节不能伸直。肘关节以下桡神经伸支损伤时,因桡侧腕长伸肌功能存在,故无垂腕畸形;单纯浅支损伤可发生在前臂下1/3,仅有拇指背侧及手桡侧感觉障碍。
3)正中神经(mediannerve):由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组成。损伤多发生于肘部和腕部,在腕关节水平损伤时,鱼际肌瘫痪,桡侧3个半手指掌侧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不能用拇指和示指捏取精细物品;损伤水平高于肘关节时,还表现为前臂旋前和拇指、示指的指间关节不能屈曲;陈旧性损伤还有鱼际肌萎缩,拇指伸直与其他手指在同一水平面,不能对掌,称为平手或猿手(apehanddeform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