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小编给大家普及了一点点鞋底的知识,那这期我们来谈谈实际的感受。
比较敏感的人会很容易得到来自鞋的反馈,大约像豌豆公主,这些反馈比如鞋底软硬、跟高对步行的影响、鞋内环境的变化等等,那我们一起扒扒那些年最糟心的鞋底问题。
很多人也许都经历过“断掌”,有一些是因为高分子材料的特殊性,如PU底,一般登山靴等户外鞋会用到,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耐磨性好,且防滑,强度好,在户外复杂的地形能很好的保护脚,但是它的缺点是在较高的湿度及温度下(38°以上)就会发生水解,出现“断掌”现象,所以友友们不穿的户外鞋要记得拿出来晒晒;还有一些原因是鞋底承受不了过度的扭力,一般的材料,折弯次数是有限的,且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超出承受范围那么就不难有“断掌”现象,所以真的不要“穿皮鞋打篮球”,用合适的鞋做合适的运动。
鞋底磨损也是常有的现象,不同的磨损部位也揭示了不同的形成原因。
首先磨损是正常的,因为鞋本身是易耗品,接触的地面是不平整且坚硬的,那么一定范围内的磨损是不可避免的。
人的行走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力的传递,大体是由后足着地,往前外侧受力,向前传递至第五跖趾关节,后转向内侧跖趾关节,由1~5跖趾关节弯曲完成最后的蹬地动作,这就是完整的迈出一个步伐。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最可能出现的鞋底磨损在跟触地开始承重,并吸收地面的冲击力时足跟部位的磨损;以及身体重量向对侧转移,足趾蹬地产生身体向前的动力时,足前掌部位会出现磨损情况,所以除此以外的磨损都表明你骨骼受力立线不良。
鞋底的磨损预示着受力多,力的传递是不均匀的,且摩擦力增大导致,要缓解这个压力最重要是要找出不正常力的来源,然后进行分散或者矫正。
有些人鞋内侧磨损的多,一般走路姿势会偏向“外八字”,走路时后跟着地到足放平的时间缩短,会有“啪”地声,足弓偏低,足跟外翻,前足外展为主要的表现形式。针对这些鞋底内侧磨损原因,建议选择用鞋垫给予内侧足弓适量支撑,切记不可过往矫正,尤其是小孩;后跟外翻的可以适当选择后帮部位比较硬的能保持跟骨直立位的鞋子。平时多加锻炼足部的肌肉和韧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预防平足的手段。
内侧对应的外侧也有磨损的情况,反侧的表现形式刚好相反,高弓足比较多,走路“内八”,足跟内翻。高弓足有一个特点是站立时支撑面积小,所以外侧如果磨损的话一般很容易能看出来。这种在选购的时候要注意,最好是在专业人士的测量下配置鞋垫,尽可能的增加受力面积,并保证不使足底筋膜牵拉过度。高足弓的人平时要多注意足部韧带的牵引锻炼,缓解足部肌肉及韧带的紧张。
如果磨损的频率比较高,新鞋一个月就磨损很严重的这种,建议还是早点找医生检查,因为不单单是上述问题能产生鞋底磨损,各种关节病变及骨盆倾斜、股骨大转子的位置错位等骨性结构的改变都有可能反映在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