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多,饮食结构不均衡,遗传因素,越来越多因素导致糖尿病的产生,糖尿病患者不仅饱受病痛折磨,还要同时应对糖尿病带来的各种并发症,长期血糖增高,对大血管、微血管以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部位都将造成损伤,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足”了。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是由于持续高血糖或反复血糖波动,引起的血管与神经病变,走起路来会觉得痛、皮肤会失去感觉;假如产生伤口或溃疡,很容易发生感染、坏疽,以致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既缩短预期寿命,又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糖尿病足来的悄无声息,许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降低到正常水平之后开始擅自停药,觉得自己的糖尿病已经处在一个可控范围内,殊不知经常这样,却不知不觉中患上了糖尿病足。前期患者觉察不到任何现象,但是一旦出现破溃等现象,病人的糖尿病足就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甚至有的患者需要面临截肢的危险。糖尿病人遇见这些症状应当警惕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前期症状
下肢缺血
走路后觉得小腿乏力,肌肉疼痛、酸胀,稍微休息后,酸痛感缓解或消失,但再走一定距离后,疼痛又会加重。这是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现。
静息痛
如若病变进展,间歇性跛行距离日益缩短,直至休息时也发生疼痛,称之为静息痛。疼痛大多局限在足趾或足远端,夜间尤重,卧位时加剧。
溃疡、坏疽
糖尿病足晚期,因下肢严重缺血,导致小腿或足部趾端出现溃疡或坏疽。此期面临截肢(趾)危险。
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就是糖尿病足出现,下肢缺血、溃疡甚至截肢,但是糖尿病足却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不仅是脚部出现溃疡,其他部位也在同时发生病变,需要同时警惕。
糖尿病足病变部位
周围血管病变
皮肤色泽异常;腿脚发凉,皮肤温度降低;足抬高时苍白、下垂时紫红;触摸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活动一会儿可能会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能缓解,再次活动的时候又会疼痛;严重的在休息时也会疼痛,尤其以夜间为重。
周围神经病变
与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病变的不同,这些病变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
感觉神经病变
足部刺痛或溃破后无疼痛感觉;手足触觉减弱、麻木发凉;不能感觉外界寒冷、温热或热烫等温度的刺激,容易出现烫伤或冻伤;蚁行感、行走踩棉花感等。
运动神经病变
足部肌肉、皮下组织萎缩,趾间关节弯曲,形成爪形趾、足底鸡眼或胼胝、足畸形。足部形态的改变,会导致足部承重部位改变,畸形部位还容易出现压伤。
自主神经病变
四肢皮肤多汗或少汗;皮肤干燥、角化、变脆、常易裂口、变薄且发亮、弹性差、出现水泡等,还很容易合并感染。
多系统病变增加了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危险,糖尿病足虽然危害大,但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可以预防与控制,掌握好以下几条,帮您有效预防糖尿病足。
1控制血糖
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或合理的范围内,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高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的血糖,可以引发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而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是引发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糖尿病足,最关键、最根本的措施,是做好血糖控制。
2每日检查双脚
每天检查双脚,及早发现破损、出血现象,一定要检查每只脚的所有部位,尤其是脚趾与脚趾之间的部分,因为水肿和感染容易在脚趾间的部位开始出现。
3重视足部护理
糖尿病人微循环障碍让皮肤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所以每日的足部护理至关重要重要,必须保持足部的干爽。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形成,与患者站立或行走过程中,溃疡部位反复承受的较高压力直接相关,所以鞋袜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鞋袜的质量差,穿着不舒适,对于足部供血不足、神经损伤或脚部畸形的患者,都是隐患杀手。
解除足部受压的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对足部负荷是促进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糖尿病足溃疡90%发生于受压最大的部位。糖尿病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在这种情况下,足受压极容易导致溃疡的发生。故应减轻体重及选择合适的鞋子、袜子,避免长时间行走。
4及时就医
平时生活中,如果下肢出现疼痛.发凉.麻木.破溃等症状,患者应立即到血管外科专科就诊。以免发展到截肢,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的后果。
糖尿病人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对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也是一样,控制日常饮食,经常观察自己足部变化,如若发现有病变倾向,一定要及时就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