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看正常的足部结构:
足部主要由26块骨头,多组肌肉及韧带所组成,并组成3个不同的足弓,包括内纵弓、外纵弓和横弓,使脚能有效发挥走路的功能。当足部结构因遗传或损伤使关节及组织受损时,就会出现以下各类常见足部问题。
拇外翻
病因:由多种情况所造成,如遗传、经常穿着高跟、尖头鞋,使拇趾过份外翻。另外,扁平足患者较容易形成拇趾外翻。
影响:趾骨发大,拇趾囊肿,骨骼增生,令穿鞋时前足产生痛楚,久行、久站疼痛明显,严重时影响走路姿势,产生并发症。
治疗:
1.避免穿着尖头高跟鞋;
2.休息时配合使用外翻矫正带或矫正器;
3.手术治疗。
扁平足
病因:由多种情况引起,包括先天遗传、后天肌肉乏力、韧带松弛以及肥胖等引起。
影响:足部容易疲劳,甚至疼痛,长期的扁平足易引起足部韧带过份拉扯,容易产生小腿痛、膝痛以及腰痛。
治疗:
1、足底肌肉训练;
2、理疗;
3、配合足弓矫形鞋垫。
高弓足
病因:因神经、肌肉的原因导致足部肌肉、韧带痉挛或萎缩引起。
影响:容易引致慢性足底筋膜炎,行走吃力,前足及后足容易产生疼痛,起脚茧。易致膝部疼痛。
治疗:
1、足底肌肉训练;
2、理疗;
3、配合矫形鞋垫。
跟腱炎
病因:主要是足部结构异常(旋前或后)或慢性损伤导致
影响:走路时疼痛,严重者跟腱可断裂或长骨刺
治疗:
1、休息,减少跳跃、跑步等运动;
2、小腿筋膜牵伸、针灸、按摩等物理疗法;
3、使用消炎止痛类药物。
在此,我们谈谈平时最为常见的一个症状——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足跟部周围疼痛疾病的统称,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本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及肥胖之人。临床跟痛症常伴有骨刺形成,但足跟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成正比,而与骨刺的方向有关。引起跟痛症的常见疾病如下:
(一)跟腱止点滑囊炎:主要因穿鞋摩擦所致,尤其是女性经常穿高跟鞋,鞋的后面与跟骨结节之间反复摩擦,导致跟骨结节处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而致病。
表现:在跟腱附着处肿胀、压痛。走路多时可因鞋的摩擦而产生疼痛。冬天比夏天严重,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常在跟骨后上方有软骨样隆起。表面皮肤增厚,皮色略红,肿块触之有囊性感及压痛。
(二)跟骨下脂肪垫炎:一般患者有外伤史,多因走路时不小心,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路伤,引起跟骨负重点下方脂肪组织损伤,局部充血、水肿、增生。
表现: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硬肿胀及压痛,但无囊性感。
(三)跖筋膜炎:本病因长期的职业关系站立在硬地面工作,或因扁平足,使距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其起点处因反复牵拉发生充血、渗出,日久则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表现: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尤其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
(四)肾虚性跟痛症:年老体弱或久病卧床,肾气虚衰,则骨萎筋弛,现代医学认为久病卧床,足跟部因不经常负重而发生退行性变,皮肤变薄,跟下脂肪垫部分萎缩,骨骼发生脱钙变化而致
表现:站立或行走时双侧足跟部酸痛乏力,但局部无明显压痛。X光片显示:跟骨本身稍有脱钙外无明显的异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