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骨筋膜室综合征,就会使人想到令人惊悚的5p症状(疼痛、皮肤苍白或发绀、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如不立即进行手术,容易导致下肢坏死,此称之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见于发生骨折或严重外伤史的患者。爪形趾是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晚期并发症。
我们今天要介绍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疾病-------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在运动过程中因肌肉膨胀、水肿继而导致骨筋膜室压力升高,引起疼痛及脚趾运动障碍等非典型症状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见于长期规律、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停止运动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多发生于小腿,也可见于股部,腰部及上肢。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的发病机制:小腿按传统解剖可分为4个筋膜室:前筋膜室、外侧筋膜室、后浅筋膜室、后深筋膜室。缺血学说:在运动过程中,肌肉因血供的增加、水肿、增厚引起所在筋膜室的空间下降,压力升高。血液及淋巴液回流相对受阻,局部血液灌注不足进而导致神经肌肉缺血,甚至引起肌肉缺血痉挛进而引起肌肉短缩、肌腱挛缩。易患因素学说:有人认为肌筋膜增厚、僵硬使其顺应性减低,慢性微创伤和炎症使得肌肉和筋膜粘连、瘢痕增多,二者之间的滑动度减小从而进一步减小其顺应性,使肌筋膜内感觉小体受刺激导致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静脉高压学说:还有人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溃疡等原因可导致静脉高压,逐渐升高的静脉压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硬化、水肿、静脉淤滞,从而发展为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小腿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随运动增强而产生的疼痛,多呈酸痛或胀痛。
足背麻木、感觉障碍。
足下垂、足部运动障碍及爪形趾。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临床病史是诊断该疾病最重要的依据
病史:反复剧烈运动史
上述临床表现,停止运动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筋膜室内压力测量:运动前骨筋膜室内压力≥15mmHg;运动1min后骨筋膜室内压力≥30mmHg;运动5min后骨筋膜室内压力≥20mmHg,筋膜室内压满足以上三条之一即可诊断为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病例介绍:
吴女士,50岁,因左小腿疼痛伴拇趾屈曲似“爪形”前来就诊。患者4个月前为保健进行双下肢小腿按摩,按摩力度较大,每天一次,连续按摩接近3个月。患者在按摩过程中疼痛剧烈,双下肢水肿10余天,停止按摩后疼痛症状减轻。每天按摩结束后继续跳广场舞。患者在1个月前出现左脚拇趾屈曲畸形,呈进行性加重。足背伸时足趾屈曲症状明显,足跖屈可缓解。
踇长屈肌的动态扫查
超声示:左下肢踇长屈肌肌腹增粗肿胀,局部钙化。在小腿后方扫查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时,腓肠肌肌腹内发现长条状低回声区。考虑肌肉撕裂出血,因为血肿已经液化,估计出血时间应该超过3个月了。
根据患者的按摩疼痛、长期运动病史及临床表现,尽管没有测量筋膜室内压,我们推测该患者患有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我们对患者腓肠肌下方的积液进行局部穿刺抽吸,抽出约2.5ml血性积液,解除患者筋膜室内压和对筋膜的不良刺激。对患者继续跟踪观察。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不典型,医生容易忽略对其诊断。本例患者经过超声检查,发现筋膜增厚,肌肉撕裂,腓肠肌内见液性暗区,说明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机制不仅与上述的三种学说有关,个别患者可能与出血导致筋膜室压力继发性增加有关。由此可见,在面对小腿疼痛和爪形趾的患者的时候,应该考虑进行肌骨超声探查,以排除出血损害。
友情提示:保健虽重要,运动需有度,按摩莫大力
声明:以上诊疗过程基于我们自身临床经验,如有谬误,敬请专业人士指正!
李铁山马海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