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相知,无言也默契。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吧?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当伯牙遇到子期,一曲《高山流水》尽显知音之乐。
◇
近日,医院一系列的大动作,在舟山各大媒体掀起了阵阵波涛。其实,这是因为展振院长找到了他的“子期”——智能骨科机器人。
展振院长和“子期”的初见
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寻觅已久的知音。
那么对广华来说,骨科机器人又意味着什么?
在和“子期”熟悉、合作后,李院长心中思虑已久的三个问题终于有了方向,广华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化。
手术患者的福音
对于患者来说,手术就是一场磨难。
骨骼及肌肉系统是人体最重要、最复杂的系统,其周围也往往是重要的神经血管。传统的骨科手术中,因为遮挡视线,医生只能依赖个人的经验,术中还需要多次用透视设备确定和调整螺钉的位置。这样的手术精确性低,还容易引起手术并发症,留下后遗症。
一直以来,广华的要求是「做一台手术出一台精品」,但以前这只是一种愿景、一个目标。虽然医师非常的努力,但也常留下未能完美的遗憾。但现在这个遗憾有了希望。
展振院长与“子期”首次携手
前段时间,广华的手术团队曾做了一台微创条件下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
这台手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原来需要开一道大约15厘米的手术刀口再用长钢板固定,现在在在机器人的配合下只开了几个不到半厘米的小口。
机器人辅助导航下的骨科手术,不再只依赖医生的肉眼。手术也不再是模糊的估算,每一次操作都可以是精准、微创的。
通过术前的三维虚拟和精准规划、术中实时的模型引导与机器人稳定操作,可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大大延长假体的使用期限。
年轻医生的秘籍
「如何加快年轻医生的成长」一直是李院长心中烦恼的问题。
培养一个技术过硬的医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实操。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很难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医师的。
但有了机器人辅助就不一样了。
别看它只是一台不会说话的机器。它有着目前国际最新的科技,它的数据库藏着5万多例世界经典的骨科手术方案和数据,凝聚着国际智能机器人研发团队的智慧和国际顶尖骨科专家团队的经验。
它的特点就是突出一个「准」字,它可以帮助术者实现精准截骨,准确的力线纠正,最优化的假体大小选择以及更精确的软组织平衡。就算是再厉害的国际专家也不能不靠机器,进行精确化的手术。但靠着机器人,年轻医生却可以夸下海口,媲美国际专家。
舟山骨科变革的平台
目前在德、日、韩等发达国家,机器人智能医疗已经十分普及,有些手术甚至必须借助机器人系统来确保精准,完成手术。
但在中国,机器人智能医疗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医院和专家都未见过,也未能参与过智能医疗相关的操作。
现在,舟山医院与德国贝朗医疗联合创办了浙江首家机器人辅助导航(关节置换)培训基地。
创办这家开放式的培训基地的目的就是面向大众,培养更多的年轻医生掌握高端医疗技术,也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和专家教授参与进来,提升舟山乃至浙江的整体医疗水平,推动中国骨科技术的加速改革。
其实从实施舟山第一例膝关节置换到现在,李院长做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骨科手术,可以说李院长就是舟山骨科界的大咖。
但体验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导航下关节置换后,李院长告诉我们,哪怕是他也再不敢离开机器人单独手术了,“有了机器人参与,手术就可以到达%精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也是对患者的最大负责。”
李展振“不必担心,好医生的饭碗是不会抢走的。”
医院院长李展振表示,机器人带来的是医学理念与模式的更新,而不是高技能劳动的替代。好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强大的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未来三年我们要把广华打造医院!而手术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李展振院长信心满满。
专家坐诊
医院足踝科专家薛剑锋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学组青年委员,SICOT中国分会足踝学组委员。年曾赴瑞士Basel大学足踝外科Hintermann教授和法国Lyon足踝外科Coillard教授处培训交流,年获AO奖学金赴德国Dresden足踝外科中心Zwipp教授处访问学者。
主治方向:足踝急性创伤、骨折,足踝部陈旧性损伤及创伤后遗症,足踝部运动损伤,足踝部畸形(平足、高弓足、拇外翻等)的诊治
薛剑锋教授将于7月28日上午来我院坐诊,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更多详情,可戳下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