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排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和协调准确的生理反射机能,通过感受器(膀胱:尿液;直肠:粪便)→传入神经→脊髓低级排尿排便中枢→大脑高级排尿排便中枢(产生便意、尿欲)→传出神经→效应器(小便:尿道括约肌;大便:肛门括约肌)构成人体的排尿反射与排便反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均可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小便潴留、腹泻、便秘、大小便失禁等等。
为什么小儿容易发生排尿排便异常?
1.小儿一般泛指12岁以内的婴幼儿童,又可分为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婴幼儿期(出生一个月至3岁)、儿童期(3岁至12岁)。
2.小儿出现发育性畸形异常性病变几率高,如:先天性肛门闭锁(无肛症)、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便秘、肠梗阻)、尿道闭锁及尿道缺如、先天性脊柱裂等等。
3.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器官机能发育不完善,如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发育不完善早期容易出现遗尿。
4.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基础代谢高,修复能力强,但自身防护能力差,如胃肠道粘膜屏障脆弱,容易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等。
5.表达能力差,机体反应差,容易出现病情诊断延误等
小儿也有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的“腰椎疾病”吗?
答:有!脊柱裂(spinalbifida)又称椎管闭合不全,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椎管闭合不全而引起(腰椎节段多见),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脊柱裂患者与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cordsyndrome,TCS)常伴发而生:有学着认为“脊柱裂和TCS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症状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脊柱裂-脊髓栓系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
1.皮肤异常:退化的尾巴、局部皮肤隆起、局部皮肤凹陷、病理性骶部窦道、色素斑块等。
2.骨骼畸形:椎板缺如、马蹄内翻足、高弓足、下肢畸形、脊柱侧弯等等。
3.感觉运动(神经)异常:肢体疼痛、麻木(会阴部)、肢体瘫痪等等。
4.括约肌(自主神经—大小便)障碍:遗尿、尿频、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排尿排便无力、便秘等等。
5.其他。
脊柱裂-脊髓栓系综合征如何治疗搜索答:目前唯一有效的疗法是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治疗。有些患儿家长因害怕手术,心存侥幸而选用各种各样的非手术疗法,最终延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解除神经牵拉,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术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目前比较流行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典的终丝切断神经松解术,疗效确切,但存在一定的手术并发症;另外一种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截骨减压技术—长征Capsule手术(“胶囊”技术),手术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着的证实与支持。
排便非小事,“下水道”出了问题“腰”及时就诊修理,远离排便困扰!
如果您还有问题需要更进一步了解,您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和医生在线咨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