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运动是件好事,可不少人发现,跑步或走路多了就脚跟疼,其实,相对于腰腿痛,同样难忍还有足跟痛,其有很多疾病可以引发,足底筋膜炎就是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
为了减肥健身,小林姑娘每天晚上暴走1小时,持续了半年多。上个月底开始,小林早上起床下地时出现脚跟疼,但走走活动活动就不疼了,所以她也没当回事。直到前天下床时,落地的第一脚痛得她大叫起来。“好痛,好痛!”家医院就诊,经过拍片子,诊断为骨质增生、足底筋膜炎,这和她长期暴走和鞋子不合适都有关系。
人体的脚骨非常精密,骨头间有一百多条绳子一样的韧带将其牢牢系住。除了韧带外,足底还有一个扇形的结缔组织,也就是足底筋膜。它从跟骨延伸到5个脚趾,像“渔网”一样网住足底的这些骨头,以便维持足弓的高度,保持正确的步姿。足底筋膜就像是人体的天然避震器,承受我们全身的重量,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
足底筋膜炎是由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足底的肌肉受到外力、暴力的冲击,或者过长时间的不恰当运动,引起局部肌肉劳损,导致局部筋膜发炎,表现为局部疼痛。
(图片来自网络)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一般而言,足底筋膜炎导致的疼痛在早晨下床时的第一步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会处在较为缩短的状态,当早晨下床踩地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进而引起疼痛。在行走一段时间后,症状会缓解。但若过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渐增,症状又会再现。
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经常穿高跟鞋的女性也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这是由于长期穿高跟鞋足跟所受到的压力比平底鞋的压力更大。如果是肥胖的女性,那足部所承受的压力就更大了,关节的负重也会加大。长时间站立的工作人群,比如老师,售货员等,足底筋膜长期承受超负荷应力发生变形,也易产生慢性损伤,导致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运动健身,但长时间的走路、跑步、爬山等运动,运动时穿的鞋不合适,也会造成足底压力不均,导致足底筋膜炎发生。另外,高弓足、平底足、跟骨外翻等也是足底筋膜炎的诱因。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运动后,脚跟感觉到异样,就该停下来,适度放松与按摩,让足部好好休息。一旦出现长时间的足底或足跟疼痛,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足底筋膜炎,预防大于治疗。平时要避免对足底进行过大的刺激,鞋子是需要一点厚度和坡度的,太薄太硬的鞋子都不好。一些年轻人喜欢跑步、弹跳等运动,如果鞋底太薄,可能就没有支撑作用了,还可能引起足弓受损,过度损伤后,甚至出现筋膜炎等。老年人则建议选择松软的休闲鞋。另外,很多老人喜欢赤脚走路养生或是走健康步道,但是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这样做反而会加重病情。
(图片来自网络)
中老年人群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在远足和其他户外活动中使用专用步行杖或普通手杖助行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保持平衡的同时可以减轻下肢负荷,降低下肢劳损的风险。这样还可以将单一的下肢运动转化为全身运动,从而在调动起更多的肌肉,还有更好的锻炼效果。
另外,可考虑每晚用40~45℃的水泡脚,热水泡脚可加速足底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炎症的吸收,对过度疲劳的足底筋膜有恢复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选自CNKI《健康生活》:《运动要防足底筋膜炎》
作者:钱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