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特别的一天,我们邀请了16个朋友,为今天发声。所以视频一定要看,用WiFi看,用流量看;有流量要看,没有流量买流量也要看。
Weareone.我们都一样。
我们坚信并坚持传递这一点,终有一天,“我是同性恋”会变的跟“我是医生”、“我喜欢滑板”、“我喜欢看推理小说”一样相爱都是相似的。都能被善,成为一个人的众多标签之一,既不会无足轻重,也不会张牙舞爪。无论所爱之人性别有怎样的差异,爱的质量都不会有差别,尊重每个人爱与被爱的权利。
因为视频的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没有经费拍得更多剪得更好),我们还邀请了8位LGBT相关人士,描述他们对LGBT的认识和他们的生活状态,让更多人LGBT人群可以更好的达成自我认同,让更多异性恋人群可以真实的了解他们。
●Eva27岁双性恋
双性恋也可以出柜
我希望我的同性伴侣有权继承我的遗产
Q
怎么理解双性恋?
很多人对于双性恋存在误解,甚至有人说双性恋就是同时和男人女人滥交,然而并不是,双性恋只是取向。双性恋大多可能在适合结婚的年龄就结婚了,除了自身取向的可选择性,还有就是社会的生育压迫迫使你结婚生子,很多人可能还没想明白,就被潜移默化了。
双性恋也可以像我这样出柜,其实我们说出柜,无非是想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之后告诉大家,不要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如果能自由支配自己人生并为之负责的人,并没有柜子门需要打开。
Q
对于出柜有什么建议?
经济独立、趁单身出柜。
Q
那如果同志婚姻合法了,你们愿意去履行这个婚姻的形式吗?这意味着什么?
国内合法的话,肯定会去,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我更看重背后的法律效力,比如遗产继承权,孩子抚养权,还有手术签字什么的,我希望和异性恋夫妻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如果我英年早逝(哈哈哈),我的伴侣有权继承我的遗产;我突发重病,她可以帮我签手术同意书。在合法化到来之前,我们做好了以后签署遗赠抚养协议的心理准备。
●言二28岁同性恋
我老婆接受我是GAY
这是我们的默契
Q
作为一个gay和异性恋结婚快一年了,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开启这段关系呢?
一开始她不知道我是gay,刚认识的时候她追我,但是我说我有女朋友。之后加了朋友圈也两三年没说过话。有一次我电脑坏了,赶个方案,我就在朋友圈发了个状态借电脑,她就帮我拿过来了。问我有没有女朋友,我说分了,她就问我是不是gay,我说是。因为我家庭的原因肯定是要结婚的,形婚我也不认识les,她也不介意gay,又认识那么久,我觉得就无所谓啦,然后过年我爸妈就过来了,看了她也觉得挺满意的,就顺其自然了。
Q
结婚后两个人的感情状态如何?
感情互不干涉,我们偶尔也会给对方分享自己的感情。
Q
那你有想过结婚后会不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东西,例如孩子、财产纠纷,甚至如果有一天被发现?
已经有一些这样的事情了,但是因为双方比较默契,可以沟通后一起解决,毕竟事在人为嘛。
Q
她还喜欢你吗?
早就没有爱的喜欢了,就是朋友和友好契约关系的夫妻。
●小莉妈妈同性恋亲友会家长志愿者
我比很多异性恋家长都要活得轻松
因为我不用带孙子
Q
当初是怎么知道自己女儿是同性恋的?
是年的时候,有一天女儿对我说:“妈妈,我想出去跟女同学合租,”虽然不乐意,但我也没多想,觉得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间,随她去吧。
从那时起女儿就很少待在家,而且我发现和她交流时,她的眼神始终回避我,特别是在提到交异性朋友时。
每每我劝她回家时,她总是找各种理由搪塞我,她越是这样,我越想着合租房里只有一张床的情景就越害怕,不管我怎么劝说,她就是不同意回家住。
有天晚上女儿给我打“妈妈,你打开电脑,我让你看个东西,”我打开电脑,是个博客,屏幕上三个大字非常刺眼:同性恋!我懵了!女儿不会是想告诉我她是同性恋吧?
结果女儿哭着对我说:“妈妈,我是同性恋!”
从那以后我想尽一切办法去“纠正”她的“问题”,我上医院,医生说只要配合,三个疗程女儿就能治好;我开始给女儿试压,试图拆散她跟她女朋友;我跟她女朋友的妈妈打电话,叫她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跟老公去她的出租屋闹,搬走了她所有的东西……老公问她,是要那个女孩子,还是要我们?
慢慢的我知道了这的确不是女儿的错,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太过分了。我始终觉得对不起她,是我们把她生成了同性恋,我开始担心,我害怕她遭受歧视,担心她将来没有孩子,老了以后怎么办?
女儿说她一直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像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她的同学、朋友都知道她是同性恋,没有一个人歧视她,只要我们接受了她,她就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后来女儿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同性恋的知识,讲了她的人生规划、面子问题、养老问题以及对我们的安慰,推荐我们看了很多关于同性恋的书和影视作品。我开始全面的了解同性恋群体,也更了解女儿,知道了同性恋孩子所承受的痛苦。
女儿带我加入到同性恋亲友会的家长QQ群,让我认识了很多跟我一样的父母;带我参加了同性恋亲友会举办的同志亲友恳谈会,让我看到了很多很多活生生的同性恋孩子和他们的家人……
Q
小莉妈妈参加同志公益几年了?
参加同志公益是在年,参加了亲友会家长协力营培训以后,我开始了同志公益,帮助家长接受孩子,帮助同志认同自己,还有教他们怎样出柜这些。
Q
对不同取向的感情有什么看法?
管他什么恋,只要快乐幸福就好,我们作为同志父母,是孩子的坚强后盾,只要有父母的接纳,孩子才能幸福和快乐,幸福比面子重要。
Q
你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吗?
很满意,甚至觉得我们同性恋家长比很多异性恋家长都要活的轻松和幸福,因为,我们不用带孙子啊,可以有很多时间去参加聚会和到处玩。
●美人喵29岁跨性别同性恋
带着男人的躯壳用女人的状态喜欢女人
Q
第一次清楚自己性向是什么时候呢?
这个完全说不准。
Q
对于之后的生活,目前你是怎么打算的呢?
必须先有稳定的收入,有了稳定的收入才能为将来做打算,否则都是泡影。
Q
目前实现到哪一步了?家人对你的态度是怎样的?
一步都还没实现,家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Q
如何看待二元的刻板印象?
我觉得坚信非黑即白的二元划分的人,不是生活在童话故事里的小孩,就是愤世嫉俗的人,前者幻想这世界的一切都是课本上写的那样单纯而分明,后者则是发现世界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因而选择掩耳盗铃,用更大的声音来掩盖自己的恐惧。
Q
如果你现在有一笔足够的钱,你愿意通过手术彻底地成为女生吗
会。
●加菲38岁基督徒和伴侶在一起11年
反同的立场并不来自上帝
而是局限的人
Q
传统基督教会有很多反同的立场和做法。那你们和异性恋的基督徒之间有冲突吗?
我们是先知道自己是同志,后来才信的主。所以,相比传统基督徒家庭出生的小孩,环境和自我认同要相对好些。
Q
外界基督徒对于你们的接纳程度怎么样?
我是T,所以以前在传统教会还是蛮受歧视。那个教会虽然没有人指着我让我悔改,但是基本当我透明。P要好点,就是教友喜欢给我们家那位介绍朋友。后来我就想寻找同志教徒,找到了我就再也没去传统教会了。成都有些教堂的牧师比较开放,不会指责同志,但也不会公开支持。年我们有参加全国的同志基督徒退修会,受到了美国,新加坡,台湾的同志牧师的鼓励,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也打开了更为宽广的眼界。基督教的发展,是永不停止的抗争。反同的立场并不来自上帝,而是局限的人。
作为同志基督徒,我们更应该勇敢出柜,做真实的自己,而非戴着面具生活。我们有异性恋的基督徒朋友,只是人数相对较少,因为大陆的传统教会,多数还停留在二元思维。希望更多的同志基督徒可以勇敢做自己,取下面具;也让更多的基督徒放下执念,让更多的直人了解同志并无区别。
●音26岁泛性恋与男友交往快6年
认识自己的性向
应该算是性教育内容之一
Q
视频采访说有个已经交往6年的男友,你们谈过你的性向吗
当然有,我俩是那种好朋友式的恋人,很多事情都会习惯跟对方讨论,性向这个问题曾经困惑我很久,所以也和他聊过多次。我曾经喜欢的人,他应该每个都知道,他的暗恋故事我也很了解。
Q
作为泛性恋的话,以前在你的感情生活中,有喜欢异性以外的人?
有,可以说就是她让我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内心吧。在她之前其实也曾经有过一些现在想来很明确的非异性的情愫,但是从没有多想过。喜欢她之后,回想起来才发现,原来可能从小就有对不同性别的人产生过感情。
Q
迈出去了吗?还是说只是那种观望状态的喜欢?
对这个女生是没有表白的,她至今也并不知道。因为她是观念非常传统的直女,曾经因为我的一些表达,让彼此的关系陷入尴尬的境地…你可以理解为追求失败…我一直都不想给她造成困扰,除了男朋友以外,也很少跟别人提起。
Q
你理解的,泛性恋和双性恋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我觉得性别认知是个区间,性向也是。这世界上有%清楚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的人,也有是%认定自己喜欢男生还是女生的人,但也有都不是很确定的。如果绝对肯定是两端,那么大多数人可能都在中间。我理解的泛性恋就是,对爱慕对象没有太多性别区分的人,对方的生理性别或者心理性别是什么,他们并不是很在意。
Q
你觉得性少数人群的自我认知和外界对性少数人群的认知,哪个比较重要?
说实话,我觉得这两点,其实没有可比性,因为是两个维度的东西。但是这两者都非常重要。从我的个人感受来说,它们可以说也是相互联系的。对任何人来说,不仅仅是性向,个人认知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会自省,不认识自我,不了解自我,是很普遍的事情。而且中国现在太多这方面的教育缺失了。认识自己的性向,其实也应该算是性教育内容之一吧?整体的性教育水平都非常落后,更不要说性向这个分支了。
●猫弟出柜4年
同性恋亲友会成都分会召集人
当年成都没有志愿者,只有我一个人
Q
做同志公益的初衷是什么?现在很多同志对同志公益活动都无动于衷。
我4年前出柜,当时也是亲友会的受益者。同志需要有归属感。第一年成都没有志愿者,只有我一个人。终于还是需要坚持。坚持了,就看到了希望,在四年前刚回成都时,很多同志都说,在中国不行,中国做不起来。在15年全美婚姻合法化,这是他们努力了60年达到的结果。中国的同志真正站出来才10来年。
Q
在亲友会做公益的这些时间,有没有碰到什么和传统认知不大一样的事情?
有一个比较好玩的事情,就是碰到过好几个家长帮孩子出柜。同志自己没有完成自我认同,反而是家长过来需求帮助的。这些父母普遍个人经历比较丰富,在自己的朋友中,有这类的认知。全国能站出来或者出柜的同志不到1%,但其实我们的父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无知、固化和脆弱。
Q
你觉得同志的自我认同的是什么造成的,社会环境、成长环境、教育环境?
教育肯定占大部分。其他还是自己身边的环境,身边出柜成功的朋友,可以带动一批人愿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社会认同,教育自然能够跟上,有点连锁反应。
Q
那在成都这边做亲友会的这几年,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数据性的变化可以分享给外界?
我个人有做过一个比较粗糙的数据。
14年9月,亲友会成都分会第一次活动,11人,家长6人,同志5人,志愿者1人。
15年5月,成都第一次做大型活动。人左右。家长40多人。志愿者20多人。
16年11月,第二次做西南地区大型活动,人数人,志愿者60人,家长80多人。
从第一次只有1个家长愿意出来帮忙做志愿者,现在有多位家长。家长志愿者10多位,经过培训的有5位。
●小嘟25岁同性恋
在德国留学的艺术生
可能是国内第一个尝试将德国les写的书翻译成中文的人
Q
听说你在德国翻译了一些关于les的书籍?初衷是什么?
去年在柏林同性恋博物馆偶然买了本书,内容是15位出生在东德的拉拉讲述自己在东德的生活,整本书就是这样由一些对话文本资料构成的。觉得很有意思。
让我这样一个出生在21世纪的拉拉会不由得去对照比较,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当然也不仅仅是拉拉的生活,也包括异性恋等其它任何个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都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15位女性,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之间,辈分上要么是我们的曾祖母,年轻的也算是奶奶辈,我会不由得去联想我的奶奶我的曾祖母她们生活里一些没有告诉我的某些细节。
除此之外,我会乐意把那本书翻译,分享出来给其它人看,不只是给同性恋看,也包括给异性恋看。因为觉得健全的人格应该接纳外界与自己的不同,倾听是一种责任。如果我们不能举办爬梯,那翻译点东西给周围的人看也不错。如果翻译的更好,被更多人分享被更多各种各样的人看到就更不错。
因为我觉得这种方式(每个人自己在自己的生活圈范围做一些小的改变)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对抗社会中的思想意识两极分化的行为。
Q
你感受到的,德国和国内的同性恋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区别?
从接触的个人来看,国外的和德国的,大致看这种差别还是很小,但是遇到比较具体的事情或者矛盾冲突之后,德国年轻人的个人意识会更突出,比如它们形婚或者类似形婚的会相对较少。
Q
对于同性恋的接纳程度呢?
德国社会是一个很讲究道德的社会,虽然在这样的社会中非常理性的人很多,它们不仅具有严格的道德意识,也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表面下整体都会尊重每个个人不同的价值性别取向,但同时矛盾也存在,因为在狭隘的不同信仰不同取向的人之间会有冲突,有冲突就有矛盾。
一个偶尔或者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就是:地铁上一对拉拉坐下来拥吻,旁边一个人因为不满站起来骂。如果这对拉拉是外国人比如说中国人,骂得内容可能会是滚回你自己的国家,我们这里不需要你们这种人。另一方面旁边也可能会有另一个德国人站在这对拉拉一边为她俩解围。
所以整体社会是接受的。同时又还存在不接受的人在强烈不接受。就我个人,没有遇到那种不接受的又会是极端的。举例来说,之前在柏林的房东会发信息提醒我当天是同性恋游行人,很热闹,让我去看看。
Q
比国内反应要更两极分化一些吗?
你说的对,比国内两极分化更严重。我会更愿意在两极分化前加个公共领域。
我在这个城市住时,退休夫妇的四十多岁儿子跟我说,他和朋友讨论的话题也涉及同性恋并表示他对同性恋表示尊重。
就同性恋游行这个活动,它其实特别像一个大爬梯,而且越来越像。很多人会愿意去参加,参加过一次两次之后就会不再有兴趣,我也凑过两次爬梯的热闹,一次专门为此去的一趟苏黎世,另一场是在柏林。我想为什么会像爬梯,可能是他她们本来就喜欢爬梯,除了有同性恋爬梯,还有啤酒爬梯,复活节爬梯,狂欢节爬梯,下班爬梯,每周五周六晚上爬梯。
Q
你自己的感情状态你觉得如何?
挺好的,但也不够好,毕竟见面次数有限,我们异地,上次见面是她三月来了次德国待了十天。
Q
你觉得维系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什么比较重要?
彼此的回应吧,但又不能太勉强。
“其实对于恐同这件事情,我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太多的概念,因为我从中学、大学到工作,在我身上,几乎没有发生过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在这一点我非常感谢我从中学到大学的非常友善的同学、室友以及我的辅导员蔡明婧老师,然后工作之后我的很可爱的同事们以及上司。
我的朋友大宇在之前的每一年5月17日会去做一些或大或小的同志公益活动,一直坚持了很多年,我在之前就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东西,今年5月17日准备做一个这样的活动,通过口欲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声音。
就在前段时间我和同事都在朋友圈以及口欲这个平台发布这次的活动预告,收到了很多正面的回应,“勇气”这个词,被反复提到。
我觉得“勇气”这个词本来反应出了一些值得回味的问题,我们这次专题通过真实的影像和真实的采访所传递的其实是很柔和、很积极的想法和生活状态,没有标新立异,没有“生而骄傲”,没有“生而不同”,没有痛斥歧视和伤害。但是大家用“很有勇气”来形容,说明在现在,对于大家来说这仍然是一件需要鼓起勇气才能做的事。
我有个心愿,我希望以后不管是性少数人群还是异性恋人群,大家在参与同志活动的时候没有人会说“他们很有勇气做这件事”,而是说“我觉得他们做的这件事情还挺有趣的”,或者“我又学习到了新知识”,就这么简单。
毕竟我们都一样,对吧?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多少钱白癜风能怎样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