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当火焰离去之后——杂记硇洲岛生态其一黑石之国硇洲岛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岛,位于湛江市区以西几十公里的海上。尽管如此,硇洲岛却常常游离于大众视野之外,只在“冷门”、“小众”这样的旅行推荐榜单上有所露脸。正因如此,硇洲岛不仅适合吃吃喝喝休闲性质的大众穷游,海岛、低纬度、长海岸线、靠近海南等独特地理优势也让硇洲岛得以成为自然观察,尤其是海滨生物、地质自然观察的优异地点。地质的东西我不懂,旅游的东西我不专,那就用这篇写写我所见所看的生态图景吧。上一篇主要介绍了硇洲岛的海滨生态。但水,尤其是咸水之于陆地的联系并不止停留在潮间带和沙滩那么简单——硇洲岛上还有不少因为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形成的沼泽湿地,从而成为一类较为特殊的生境类型。硇洲岛的南部有两片面积很大的,次生演替较久的沼泽湿地,分别是咸田和大洋田。从名称上就能看出,这里曾经是农田,但在弃荒之后之后逐渐演变为较为自然的湿地景观。此次硇洲岛之行,我们抱着十足的期待造访了两片湿地,可惜季节不对,鸟类实在没能看到多少,但如此独特的生境景观却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咸田的景观最为特殊:它是海水倒灌而形成的盐沼湿地,由大片的草地和零星分布的水塘所组成。值得注意的是,卤蕨(Acrostichumaureum)、阔苞菊(Plucheaindica)等红树/半红树植物也同样进入到了此类生境中,形成了一番非常独特的自然景观。咸田的生境景观,一个个水坑零星分布于湿润草地之间,水坑边则密生着各类海滨植物。我们在这块生境的边缘记录到三宝鸟等鸟类,因而它可能会成为喜开阔生境的鸟类的栖息地。大洋田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大洋田是一片面积巨大的草泽湿地。虽然大洋田离海仅咫尺之遥,站在湿地旁还能听到一侧的涛声,但按本地人的说法,大洋田仍是一块淡水湿地。大洋田的生境景观,此处的禾草较咸田更高。画面的远处还有一块浅水滩涂,我们记录到黑翅长脚鹬等水鸟在其中活动。以我浅薄的经验来看,咸田和大洋田都是硇洲岛上生境较好的湿地,有一定保护的价值。但是,这些湿地是由早年的农田耕地退化而来——尤其是咸田,海水入侵很可能是当初弃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海水倒灌对于长期依赖地下水的硇洲岛居民而言,无疑是对水资源储备的威胁(但讽刺的是,超采地下水本身也是海水倒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二者之间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看到这里,我的大脑中有无数个零散的问号无法解决:咸田和大洋田这两块湿地维持的机制是什么?是否有赖于和海水的交换?两块湿地的生态效益如何?如果对海水倒灌问题进行治理,重新利用这些土地进行生产,是否会影响两块湿地的存续?而若维持原样,不做处理,两块湿地的存在是否会进一步推动海水入侵的进程,是否进一步恶化当地人的用水、用地问题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其说这是保育和民生之间的困境,我觉得这是巨大的,由知识与调研的缺乏造成的尴尬局面。根据报道,由于硇洲岛的海水入侵主要为人为原因之后果,截至年,岛上海水入侵的状况已经得到了初步控制,当地人的日常稳定用水也能基本得到保证,而我们看到的两处湿地景观已经是这篇报道3年后的情况了。我当然愿意也一定程度上相信,硇洲岛的海水倒灌、用水困境、土地利用等问题可以与两块湿地的存续与保护同时得到解决。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要更多的调查和研究——甚至这两块湿地何时才能吸引更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