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药食兼用的常用中药,不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而且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特点。中医用姜有生姜、干姜、炮姜和姜炭的不同,炮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药性,扩大临床适用范围。生姜,味辛性温,有嫩、老之分,嫩姜又称子姜,老姜又称母姜,入药以母姜为效优。姜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发表、散寒、止呕、开痰,可治疗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及解除一些药物、食物的毒性。姜的干燥根茎入药称“干姜”,被中医称为“温中回阳第一要药”。《药品辨义》中述:“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中,使用干姜的处方多达56个。
干姜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
均系栽培。
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去掉茎叶、须根,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扬净即成。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px,厚1-50px。表面灰棕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有一明显圆环(内皮层),筋脉点(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味辛,性热。
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党参、白术、干姜),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和剂局方》中的二姜丸(干姜、高良姜),治疗胃寒呕吐等。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秋冬暖胃小妙方——干姜粥
原料:干姜1~3g,高良姜3~5g,粳米(或大米)g。
做法:粳米洗净后加水熬成粥,快熟时,加入干姜、高良姜,至米熟粥成即可,温热食用。干姜温中散寒,高良姜暖胃止痛,二者都含挥发油,可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脘疼痛,适合秋冬季服用。3-5日为一个疗程。
呼吸系统中药膳——干姜茯苓粥
原料:干姜3~5g,茯苓10g,甘草3g,粳米g。
做法:先煎干姜、茯苓、甘草,去渣取汁,入粳米煮成粥。
食用:对于秋冬季寒性哮喘,可按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数日,喘平痰净为止。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