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乌药

理气药

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功于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主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疼痛,经寒腹痛。

乌药

Wuyao

来源:

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的块根。

乌药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麸炒用。

产地:

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陕西等地。

相关名字:

天台乌、台乌、矮樟、香桂樟、铜钱柴、班皮柴。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性状鉴别:

本品多呈纺锤状,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长6~15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硬。切片厚0.2~2mm,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可见年轮环纹,中心颜色较深。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质老、不呈纺锤状的直根,不可供药用。

主治病证:

1.寒凝气滞之胸腹诸痛证。

本品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治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乌沉汤(《和剂局方》),也可与薤白、瓜蒌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胀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术等,如乌药散(《圣惠方》),也可与香附、木香、陈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若寒凝气滞痛经,可与当归、香附、木香等同用,如乌药汤(《济阴纲目》)。

2.尿频,遗尿。

本品辛散温通,入肾与膀胱而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如缩泉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在妇科病中,不少妇女月经来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舒服和明显病症。《叶氏女科证治》中有一个方子叫乌药顺气汤,书中指出经来二三日,遍身疼痛,此寒邪入骨,或发热,或不发热,俱宜解表,服乌药顺气汤。其方主药为乌药,配用炒僵蚕、川芎、白芷、陈皮、炒枳壳、炒干姜、甘草、麻黄。此方最早出自于宋代官司府组织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治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后被历代名医用来治疗妇科之疑难杂症。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香散,能耗气伤阴,气阴不足或有内热者慎服。

古籍摘要:

1.《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2.《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气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痛,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3.《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每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及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乌药烷、乌药烃,乌药醇、乌药酸、乌药醇酯等。

2.药理作用:乌药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其挥发油内服能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呼吸,兴奋心肌,加速血液循环,升高血压及发汗;外涂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缓和肌肉痉挛疼痛;本品对小鼠肉瘤S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缩泉丸(乌药、益智仁、山药)加桑螵蛸化裁,治小儿遗尿,治疗例,痊愈83例,好转43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以乌药蝉衣散(乌药、僵蚕、蝉衣、琥珀等)研细末,用热米汤调糊、敷脐,治疗小儿夜啼,一般1疗程(7天)治愈(四川中医,);乌药顺气散(乌药、麻黄、僵蚕、白芷、羌活、川芎等)水煎服,治疗脑梗塞20例,结果:治愈18例,好转2例,有效率%(实用中医药杂志,)。另有用乌药为主的复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原发性脾曲综合征等。

慈海教育

回馈粉丝计划

每月底会在系统中随机抽取10名幸运用户送出惊喜礼品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touxian.com/gzzd/14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