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看到宝宝肉肉的平平的脚掌就会怀疑长大后
会是扁平足吗?
于是就带着刚会走路甚至还没学会走路的宝宝来到踝足门诊,这样是否有必要呢?
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什么是扁平足
扁平足有什么样的症状?
是否需要干预?
怎样干预?
希望此文能给父母和孩子一点点帮助。
人类的脚丫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简单的说由26块骨骼、多条肌肉、韧带、神经、血管等组成。其中骨骼、肌肉、韧带组成了足弓,起到支撑,缓冲,稳定,推进等作用。有了它,使足富有弹性,吸收地面对身体的冲击,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轻松的完成走路、弹跳等活动。(看完默默放下手中的泡椒鸡爪...)
而想了解扁平足,你需要先知道足弓是什么?
足弓可分为横弓和纵弓,纵弓又可分为外侧纵弓和内侧纵弓,外侧纵弓曲度较小,弹性弱,主要起到承重的作用,可增加负重和支撑稳定。而内侧纵弓曲度较大,弹性好,适于跳跃并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扁平足顾名思义就是指先天后或后天原因导致的足内侧纵弓低平甚至塌陷消失,往往伴有足后跟倾斜,前足畸形。足弓形态发育成熟的年龄一般在5岁以后,婴幼儿时期半数以上扁平足可视为正常。其发生率男孩多于女孩,肥胖儿童较体重正常儿童多发。儿童扁平足多数为先天性,常有遗传因素,负重过大、神经、肌肉、骨骼等疾患亦可诱发。
多数儿童扁平足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常见足部、踝部及小腿持重时疼痛,负重、长时间站立、行走后加重,休息时缓解。部分患者会出现走路声音大,步态异常,运动协调能力下降,足趾畸形,足跟歪斜,脊椎变形、斜肩等。
这样看来扁平足问题可大可小!?怎么办?别着急~
扁平足分可塑性和僵硬性。
前者在站立时足弓降低或消失,无体重负荷时足弓正常。后者特点是足部结构出现畸形,不论是静态还是动态支撑过程中足弓较低或消失,同时伴随着上述临床症状。可塑性扁平足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经过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变成永久性扁平足,也就是僵硬性扁平足。
诊断扁平足的方法有视觉观察法、足印法、足弓指数法、足舟骨(截断)高度测量法、射线影像角度测量法等等。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及射线的影响,我们应用观察法和足印法相对较多。
那么儿童扁平足到什么程度需要治疗呢?这是家长很关心的问题。其实如果没有症状,没有影响功能暂可动态观察,如医院检查一下。
治疗儿童扁平足的方法有很多,如康复锻炼、矫形器、手术治疗等。多数无基础疾病的儿童坚持康复训练必要时辅以矫形器即可达到缓解症状阻止进展的目的,部分患者可以使塌陷的足弓恢复。
年长儿发现扁平足应积极预防、治疗避免进展。那么有了症状的扁平足应该如何防治呢??
其实预防意义大于补救性治疗,预防包括避免肥胖、长时间站立负重、选择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增加体育运动如跑跳攀爬等。
康复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足跟、足尖交替走路,弹跳,足趾抓物等训练,一般在家中即可进行,但需康复医师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和症状以及有无并发症(如步态异常、足跟外翻)给予专业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定期复查。此外应用矫形设备也是预防和治疗扁平足的方法,但需获取准确的矫形数据后个体化配制,同时加强康复训练。重度扁平足保守方法很难奏效,需手术矫正。
儿童扁平足父母不要过度担心也不要置之不理,医院进行评估检查。深圳及周边宝爸或宝妈可携医院康复科开设的步态踝足门诊检查治疗。
作者介绍
王景刚
硕士,副主任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儿童保健、儿童康复、内科工作至今。擅长早产儿、高危儿、围产期脑损伤的运动发育评估、早期干预;脑瘫、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言语及智力障碍、脊髓损伤、外伤术后功能障碍、扁平足、内/外八足等疾病的诊断与康复治疗及儿童重症康复。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组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康复学组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发育行为学组委员、深圳市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和儿童保健委员会委员等。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3项。参编教材一部。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信息来源:医院康复医学科
审稿顾问:曹建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