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一位白癜风幸福一个家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208/4575144.html
Relatedanglemeasurementoffootandankle
足踝部
跟骨相关角
Calcaneusrelatedangle
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
前后跟距角(kite角)
外侧距跟角
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
跟骨倾斜角(pitch角)
langre角
胫跟角{①+②TCL角}
跟骨—第一跖骨角及其补角(Hibbs角)
跟骨轴位角
一、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
是在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与跟骨结节间做一连线,与距跟关节面(跟骨前后关节突的连线)形成的夹角。
正常值:25°~40。
临床意义:跟骨结节关节角减小,提示跟骨骨折或扁平足;跟骨结节关节角增大,提示弓形足。
常用于判断跟骨骨折严重程度和评估跟骨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当跟骨骨折造成整个后关节面分离、甚至塌陷时候Bohler角将会减小,严重时甚至为负值,Bohler角的减小减轻了腓肠肌的力量和足的弹性作用,也影响了足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在术后或者手法整复后可以通过Bohler角的测量来判断跟骨骨折预后功能恢复的好坏。
二、前后跟距角(kite角)
跟骨与距骨的中轴线的夹角。
▲左图为足负重正位片
▲右图为足负重侧位片
正常值:25°—45°
临床意义:畸形足和内翻足患者,该角度减小(<20°)。
三、外侧跟距角
是距骨轴线与跟骨距骨关节面的夹角。
正常值:35-50°
临床意义:足部畸形时角度减小,常见于马蹄内翻足。
四、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
跟距关节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从跟骰关节面连线与后关节面后缘连线的夹角。)
正常值:-°
临床意义:跟骨骨折时角度变化,该角度提示前中足关节的关系。
五、跟骨倾斜角(pitch角)
1.B1-B2为跟骨下缘的切线
2.A1-A2为跟骨最低点与前足内侧籽骨最低点的连线
–足弓降低:10°~20°(平足)
–足弓正常:20°~30°(21.0°~29.0°)(常人)
–足弓升高:30(后足高弓畸形)
临床意义:
跟骨倾斜角(即Pitch角),用于评估跟骨前倾程度和后足畸形。
六、langre角
(踝关节侧位片或跟骨侧位片)
①跟骨与跟骰关节面连线
②沿跟骨后、中距关节面连线
langre角是①和②的夹角
正常值:≈90°
临床意义:异常提示跟骨骨折。
七、胫跟脚
(1)
正常60一90°。
图足部外侧面
(2)胫跟角(TCA角)
是在负重Saltzman位X线片上,胫骨与跟骨轴线的夹角。
方法:确定胫骨长轴与跟骨长轴的交角。
距跟骨最低处7mm处做水平线,分为3:2
距跟骨最低处20mm处做水平线,分为1:1
左图为足负重侧位片——右图为Saltzman位
绿线表示舟骨高度——d(TCA)角表示后足力线
参考值:
TCA正常为外翻:0°~5°;
TCA<0°为内翻:内翻足:0°~-10°;严重内翻足:<-10°
TCA>5°为外翻:外翻足:5°~10°严重外翻足:>10°
临床意义:用来表示后足力线。
八、跟骨·第一跖骨角
跟骨中轴线与第一跖骨中轴线所形成的夹角。
高弓足负重侧位片最有价值;
正常值:-°(.5°~.5°)。
临床意义:高弓足畸形此角度减小。
(2)跟骨—第一跖骨角补角(Hibbs角)
正常值:15°-30°
临床意义:
通过跟骨-第1跖骨角或Hibbs角(跟骨-第1跖骨角补角)评估高弓畸形的角度。第1跖骨角正常为.5°~.5°;Hibbs角≥45°为异常。
九、跟骨轴位角
位置:跟骨轴位线:跟骨外缘和内缘的连线成角
范围:17
意义:跟骨骨折有分离时,此角增大。
综合
(1)A内侧、B上侧、
跟骨最大长度A-B
跟骨体中部高度C-D
跟骨中部宽E-F
跟骨体中部周长C-E-D-F
跟骨前部高G-H
跟骨前部宽I-J
跟骨体中部后径O-B
载距突长L
载距突宽V
载距突最厚处高t
长屈肌沟宽m
跟骨结节关节角β
跟骨沟分别连接跟骨前突和跟骨后关节面后上缘连线的夹角gissane角。
(((2)图为足部外侧面:
①距跟角:正常25°—45°
②第5跖骨基底高度:正常2.3一3.8cm;
③跟骨倾斜角:正常20一30°;
④BohIers角:正常25一40°
⑤胫跟角:正常60一90。
谢谢观看!
文章内容如有纰漏,请及时联系作者,
您的批评建议会是我进步的巨大动力。
文章部分图片和视频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
如果文章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