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圣
来源:大圣的小宇宙(ID:SJSHPL)
不作死就不会死
——“来,融融,过来吃水果了。”
东汉末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老孔端着一盘梨招呼儿子。
4岁的孔融跑过来看了看,因为刚吃过午饭,肚子还有点撑,就从中间挑了一个小的。
——“哎,小傻瓜,你怎么不挑那个大的吃呀?”
孔融眨巴眨巴眼睛,想了一下说:“我年纪小,按道理就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
哎呀我的妈呀,小小年纪就懂得长幼有序,礼貌谦卑,这孩子不是一般人啊,将来必成大器。
从此以后,这件事老孔天天挂在嘴上,逢人就说,搞得全国尽人皆知。
十个孩子,有九个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只有一个不知道的,叫王建国。
上学时候,老师让他讲“孔融让梨”,建国说:“孔融小时候,父母总吵架,孔融年纪虽小,但非常懂事,就劝父母,能过就过,实在过不下去就离了吧。这就是“孔融让离”的故事。”
老师说:“你给我出去!”
1为了让王建国这种熊孩子也能记住孔融的光辉事迹,孔融让梨的故事被写进了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要求全文背诵,孔融由此成为全国少年儿童讲文明懂礼貌的学习榜样。
其实,这种事儿我们小时候都干过,没啥了不起对不对?为啥人家名垂青史,而你默默无闻?
这个,怎么说呢,太老实了我跟你讲。肚子不饿呀,吃不了呀,不喜欢吃呀。非要实话实说吗?学学人家孔融。
除了小孩会说话,大人会炒作之外,让梨故事能流传一千八百多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孔融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
查查家谱,孔融正经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父亲孔宙,时任泰山都尉,地方行政长官,也就是说,孔融不但出身名门,而且是官二代。
所以你懂了吧,有些成功,我们无法复制,跟孔融相比,在起跑线上你就已经输了。
到底是圣人后代,家学渊源,孔融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文采出众,不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更是无可挑剔。
在孔融的成长过程中,除了4岁让梨之外,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先进模范事迹。
比如:小时了了。
说10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到京城洛阳,当时,洛阳有个文化名人叫李膺,孔融久仰其大名,专程前去拜访。
名人当然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何况还是个孩子。门卫问:“你谁呀?”孔融说:“我是李老师的亲戚。”门卫一听,不敢怠慢,赶紧进去通报。
李膺把他叫进来一看,不认识。就问:“你谁家孩子?我们是什么亲戚?”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请教过周礼,有师徒情谊,所以,你我乃是世交啊。”
当时有许多宾客在场,无不为孔融的睿智感到惊奇。再一问,原来是4岁让梨的孔融,都说:果然是个聪明孩子。
有人不以为然,撇撇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聪明啊。
孔融一听,当即回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看你现在的样子,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那位被孔融说得无言以对,众宾客哄堂大笑。孔融在怼人这件事中所显现出来的机智,一时被人们津津乐道。
比如:扶而后起。
13岁,孔融的父亲去世了,孔融悲伤过度,“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差点没哭死过去,以至于走路都要人搀扶。
街坊邻居看到此情此景,无不为之动容,都夸:“你看人家老孔家的孩子,多孝顺。”
由此,孔融又在社会上有了特别孝顺,特别重感情的好名声。
比如:一门争义。
18岁,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个朋友犯事儿了,被官府通缉,走投无路,来找孔褒,偏巧孔褒不在家,朋友准备告辞,孔融很讲义气,一把拦住:“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大老远来的,咋能说走就走啊,我哥虽然不在家,我来招待你呀。安排好住处,好酒好菜款待。
收留通缉犯,法律上这叫包庇罪。
后来事情败露,兄弟二人双双入狱。孔融主动交代:人是我收留的,与哥哥无关;孔褒说:人是来找我的,与弟弟无关;孔妈妈也跑到县衙说:家里的事儿都是我做主,孩子犯法是我教子无方,有罪我来承担。
一家人争着认罪伏法,特别是孔融,哭着喊着要一人承担,绝不连累家人,史称“一门争义”。最后把朝廷都给感动了,只治了他哥哥的罪。
就这样,孔融在黑白两道又留下了义薄云天,敢作敢当的美名。《后汉书·孔融传》总结说:“融由是显名”。
总之,从4岁让梨开始,孔融就显现出非同一般的才智和德行,多才多艺,机智聪慧,能言善辩,礼貌谦让,孝顺父母,重情重义,年纪轻轻就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成为东汉末年名噪一时的青年才俊,时代楷模。
那时候,父母教育子女,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人家孔融。
2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个叫万念俱灰,一个叫踌躇满志。
孔融作为圣人之后,4岁成名,少年得志,上学就是五道杠,耳边各种夸奖,从小被鲜花和掌声围绕。
这种情况,想保持平常心确实不容易。于是,孔融骄傲了,膨胀了,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越来越狂妄自大,越来越目中无人。
孔融的人生悲剧由此拉开了序幕。
孔融成年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司徒杨赐手下任助理。有一次,杨赐让他代表自己去时任河南尹的何进家去送礼,因为何进马上要升任大将军了,领导高升,作为下属,理应表示祝贺。
结果,那天上门道贺的人太多了,何进根本招呼不过来,一忙,把孔融给忘了,晾在外面半天没人搭理,茶喝完了也没人过来给添水。
孔融当时就生气了,本来就不愿意干送礼这种事,来了半天没人招呼我,老子堂堂孔圣人的后代,你当个破官儿有啥了不起的,不理我,我还不理你呢。一赌气,径直进去,从何进手中要回了自己的名片,带着礼物,扬长而去。
当着这么多客人的面儿,何进非常难堪,一怒之下,要派人追上去杀了孔融,手下赶紧劝解:“知识分子就是这个臭毛病,假清高,大人如果因为这点事儿杀了他,天下人会说您心胸狭窄,孔融是当今名士,粉丝众多,社会影响力巨大,依我看,不但不要杀,还应该举荐提拔,这样才显得您胸怀宽广,爱惜人才啊。”
何进一琢磨,有道理,不但没有怪罪孔融,反而又把他举荐到了更高的职位。
孔融因祸得福,因为大将军何进的关照,一路升迁,一直做到北中军候、虎贲中郎将,直到北海国相。
孔融在北海主政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政绩。
凭借孔子后人的特殊身份,孔融在北海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特别是孝道,几乎成为北海特色之一。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不孝顺父母,死了不许入土”等标语口号遍布北海大街小巷。
据《太平御览》记载,说有一次孔融在路旁看见有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这分明是假哭嘛,肯定是个不孝之子,给我杀了!就这样把人家给杀了。
“哭坟不悴”的故事在北海迅速传开,从那以后,当地哭坟,一个比一个惨。
3到了汉献帝时期,孔融升任太中大夫,此时,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成为东汉王朝的实际掌舵人。
曹操,乱世枭雄,权倾朝野,且为人狡诈,生性多疑,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事名言,世人对其多有惧惮。
唯有孔融,根本不把曹操放眼里,算个球,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动不动就出言嘲讽。
建安十二年,曹操准备北上讨伐一个叫乌桓的少数民族部落,孔融反对,讥讽曹操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劳师远征那么弱小的部落,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公然嘲笑领导的战略部署和作战计划。
建安十三年,曹操准备出兵讨伐刘备和刘表,孔融又站出来反对:“刘备,刘表皆汉室宗亲,不可轻伐;今丞相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
曹操说:“刘备、刘表、孙权皆逆命之臣,岂容不讨!如有再谏者,必斩。”
孔融出府,仰天叹曰:“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曹操很生气,思想上不跟领导保持一致,公然为刘备这些乱臣贼子说好话,你到底是站哪边的?这种人留着有什么用?那时候就有杀孔融之心,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说他目无领导妄议朝政?不存在的,参政议政是孔融的本职工作,以此为借口诛杀文化名人,而且是孔圣人的后代,光是社会舆论你就受不了。
曹操忍了。
孔融呢,对曹操毫不留情,不仅经常对大政方针提出异议,就连领导的私生活也说三道四。
建安九年,曹操击败袁绍,攻下邺城,发现袁绍的儿媳妇儿甄氏长得挺好看,有心据为己有,但儿子曹丕也看中了。
跟儿子抢女人,传出去让别人笑话。再说,如果娶了袁绍的儿媳妇,以后见了袁绍咋称呼?曹操想了想,算了,让给儿子吧。
这个甄氏也确实是万人迷,成为曹丕老婆之后,兄弟曹植又被嫂子迷住了,两人的绯闻传得满城风雨。
这种事按理说也没啥,美女谁不喜欢呢,反正属于战利品,不用白不用。
别人都没说啥,孔融不愿意了,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当时没明白啥意思,回来问孔融:“妲己后来赐给周公了吗?我怎么不知道这件事?”
孔融淡淡一笑:“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以你们父子现在做的事情推断,一定是这么回事。
曹操这才明白过来,这是在讽刺挖苦自己,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类似的事情还有。
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军粮筹措困难,喝酒就成了一件相当腐败奢靡的事情,毕竟那个年代的酒都是粮食酿造的。
而且,公务员上班时间饮酒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群众对此意见很大。曹操就以“酒可亡国”为由,在全国颁布了一道禁酒令。
孔融又站出来了:“我反对!”
孔融平时嗜酒如命,一天两顿酒,一次最少半斤,号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禁酒,这不是要我的老命吗。
当即跑去跟曹操辩论:“高祖醉酒斩白蛇,开汉家四百年基业;汉景帝醉酒幸唐姬,才有后来的光武中兴。无数先贤因酒而建功立业,酒之为德久矣!这么好的东西,凭啥不让我们喝?”
曹操说:“喝酒误国,实干兴邦,夏商两代就是因酒而亡的。”
孔融说:“错!夏商两代是因女人而亡的,你咋不干脆禁止婚姻呢?”
曹操说:“你这不是抬杠嘛,喝酒误事你总该承认吧?”
孔融说:“大家平时工作那么忙,压力那么大,喝点儿酒缓解一下不行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话是谁说的?”
把曹操给气的:“你,你你,你给我出去!”
此事在《后汉书》中有记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4这种臭知识分子,仗着自己在社会上有点名望,从来就不听话,就喜欢较真儿,就喜欢跟领导抬杠,这么多年来,你恃才傲物,处处跟老子唱反调,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
曹操暗下决心,这次我非弄死你不可!
作为孔子后裔,文化名流,意见领袖,对孔融的处理一定要慎重,要充分考虑社会影响,搜集证据一定要扎实,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要让孔融的粉丝心服口服,要让社会舆论无话可说。
秘密成立的孔融专案组在认真学习领会了曹丞相的讲话精神后,立刻开始紧张的罪证搜集工作。
孔家儒学不是最讲忠孝吗,我们就从这入手,让人们看一看,满口仁义道德的孔老二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建安十三年,朝廷接到实名举报,称太中大夫孔融“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罪状主要有三条:
第一,孔融曾在一次酒后,和狂士祢衡互相吹捧,孔说弥是“颜回再生”,祢说孔是“仲尼不死”,唐突圣人,狂妄无礼;
第二,孔融曾在酒后说:“我大圣之后,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我是圣人的后代,当皇帝何必一定要姓刘(卯金刀)?招合徒众,图谋不轨,夺权篡位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第三,孔融还是在一次酒后,说过这样的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意思是说,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自己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罢了;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
难以置信,一向倡导孝道的孔融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这番言论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大逆不道,更何况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虽然都是酒后之言,但也足以惊世骇俗。
消息传出,群情激奋。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被骗了!小时候哭父亲那么伤心都是假的,别人哭得不伤心他还把人家给杀了,这个骗子!说一套做一套,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伪君子!
建安十三年八月,赤壁之战的前夕,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太中大夫孔融被处死,死时年仅55岁。
据《后汉书》记载,孔融被抓走的时候,孔融7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正在下棋,无动于衷。旁边人说:“你爹都让人抓走了,你俩咋不赶紧跑啊?”孩子淡淡地说了一句话:“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鸟窝被毁了,鸟蛋还能保持完好吗?镇定自若,视死如归。
曹操听说这件事后,细思极恐,下令将孔融一家满门抄斩。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孔融被杀后,舆论一片哗然,东汉名士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深感唇亡齿寒,人人自危。
曹操为安抚民众,向媒体详细公布了孔融的罪状,再三表示,并非我曹某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孔融实在是罪有应得。
身为下属,在某些方面,比如禁酒令的推行上,与领导意见不一,为此直言进谏,无可厚非。但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讨伐刘备孙权,一统天下,是曹丞相的多年夙愿,这你也有意见?
孔融一向狂妄,以名士自居,整天对曹操冷嘲热讽,以敢于顶撞上级为荣,说话偏激又难听,《后汉书》中说孔融“发辞偏宕,多致乖忤。”这样的下属哪个领导会喜欢?领导不要面子的吗?
性格决定命运,不作死,就不会死,与曹操政见不合是一方面,但孔融口无遮拦无所忌讳的处事风格,和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性格缺陷,才是他死于非命的最直接原因。
后世有诗曰:
客满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
才疏意广终无就,已兆清虚西晋风。
-End-
│编辑:小丽
│图片:戴亚楠
“全景式数学教育”简称PPME旨在建设以“人”为目的,指向全人的数学教育。它是特级教师张宏伟带领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团队,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家《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基于国家教材,基于全课程实验独创的一种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全景式数学教育以世界数学历史文化为基,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了大模块跨域整合,编织了高效落实课标要求和国家教材的系列助学套餐,创新和完善了数学教、学方式。全景式数学教育力图让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更为丰富、全面和完整,给孩子奠基更多、更全的浪漫体验,开阔孩子的数学视野,广博孩子的数学智力背景,活跃孩子的数学思维,丰沛孩子的数学情感,让小学生能更完整、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思考数学本身,以及他所处的这个世界。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