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
被列入“不死的癌症”之一
可见患者的痛苦有多大
它就是
类风湿性关节炎
这种病一定要
早发现
早治疗
否则
拖得越久越难治
病案实录64岁的邓大爷,双髋部疼痛活动不利已有10余年,5年前,又出现双膝关节反复疼痛、关节轻度肿胀等症状。期间,为了求治,邓大爷到处求医,但口服药物、针灸、关节腔注射以及外用药物治疗,效果均不佳,且双侧膝关节逐渐畸形。年初,邓大爷突然就发现走不动路了,双腿支撑不起身体行走,拄拐走路时,髋关节腹股沟处疼痛难忍,只能靠轮椅出行。同年3月,邓大爷坐着轮椅医院入院治疗。术前髋关节片术前膝关节片
入院后,骨伤九科的医生为邓大爷仔细检查后发现,邓大爷双侧膝关节内翻畸形、活动受限,双侧髋关节活动受限,双手指关节亦有变形,系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
由于邓大爷病情已久,关节已严重变形,丧失保守治疗的机会,骨伤九科关节团队经综合评估病情后,决定为邓大爷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经仔细制定个体化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方案后,骨伤九科关节团队为邓大爷分别于年3月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年9月实施了右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年5月行左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三次术后,邓大爷能独自下蹲、行走。目前,邓大爷已出院。
三次术后片
邓大爷左膝关节置换术后屈膝
邓大爷左膝关节置换术后10天下地行走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以女性多发,尤其以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据统计我国RA患病率约为0.32%~0.36%左右。RA可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是造成患者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RA是临床常见的关节炎之一,其典型临床特点为:慢性、对称性、破坏性多关节炎,伴有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以双手、腕、膝、踝和足关节受累常见;同时可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淋巴结肿大、肺部、肾脏等脏器受累等关节外表现;此外RA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表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约80%的患者在35-50岁发病,男女比例为1比3(男1女3),该病起病较缓慢、隐匿,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常有乏力、纳差、体重减少及低热等症状。
表现一:晨僵,顾名思义就是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不灵活的主观感觉,它是关节炎症的一种表现,并且晨僵持续时间和类风湿严重程度成正比。
表现二:关节肿痛,多呈持续性、对称性,常侵及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但也可累计足、肘关节、髋关节及膝关节等。
表现三:畸形,后期病例一般均出现掌指关节屈曲及尺偏畸形;如发生在足趾,则呈现爪状趾畸形外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强直畸形等等。
为什么类风湿关节炎会出现骨破坏?这得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机制说起。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机制有两种,最经典的就是滑膜炎,另一种则是血管炎。
由于基因背景、环境因素及病原学因素启动了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进程,在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介导下,滑膜关节受到炎症侵袭,滑膜发生炎症,形成血管翳,破骨细胞通过血管翳直接侵蚀关节边缘引起局灶性骨侵蚀,这是影像学上见到骨破坏的最直接原因。
此外,大量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等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及活化、诱导骨细胞凋亡,进一步加剧软骨下骨的局灶性侵蚀。
而破骨细胞活化促进骨吸收、成骨细胞减少,导致骨小梁稀疏,炎症关节的关节端骨量减少,进而影响骨重建而发生全身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在应力及重力作用下,使骨破坏进一步加剧和骨关节畸形形成,导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双手“天鹅颈”及“纽扣花”畸形,甚至双手毁损、全身多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残疾的发生。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未发生骨破坏之前,是治疗的关键时期。许多抗炎药物以及慢作用药物都可以控制炎症,防止关节炎进展至骨破坏。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髋关节、膝关节等大关节时,经正规内科治疗无效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时,可到关节科寻求手术治疗,早期可行微创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晚期可行关节置换术。特别是同侧髋或踝及对侧膝、髋或踝关节均受累者,全关节置换术可使关节疼痛消失、畸形矫正和功能改善。
来源:医院
编辑:熊恕
审校:谢涛
核发:万洪新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