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某宝,女,4岁,患儿系第3胎第3产,顺产,出生时羊水、胎盘、脐带均未见明显异常,出生体重3.4kg,生后哭声可,医院NICU住院治疗8天,生后第5天时因不医院间断治疗3个月,期间间断高热。患儿3岁11月时因不会独站及独走,双下肢肌张力高,收入我院康复科。
入院体格检查时发现患儿腰骶部有异常色素沉着,其上方有脂肪瘤突出状,患儿双下肢无知觉,肛门处偶有残留大便,遂请我院小儿外科会诊,查浅表彩超示:背部皮下不规则低回声,怀疑为皮毛窦。
什么是皮毛窦?
皮毛窦又称藏毛窦,属于畸形发育,可出现在枕部到骶尾部间的任何部位,以骶尾部最多见,可与脊髓裂、脊柱裂伴发。瘘口四周往往有异常的长毛,色素沉着或毛细血管瘤样改变,有的在其上方还有脂肪瘤突出。窦道所经处,相应部位可有颅骨、硬脑膜、棘突、椎板、硬脊膜缺损。无感染时易被忽视。治疗原则:未感染者择期切除,感染者在感染控制后手术。
根据患儿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腰椎MRI情况,经神经内科会诊,确诊孩子为脊髓栓系综合征。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cordsyndrome,TCS)又称脊髓拴系,是脊柱裂患者在胚胎期同时出现脊髓发育异常、局部瘢痕粘连、终丝缩短,造成脊髓固定于病变部位、不能适应脊柱的增长而上升,使脊髓、马尾神经和终丝受到牵拉,造成腰背部疼痛、双下肢和二便功能障碍。
本疾病如何早期发现:
对腰骶部皮肤有毛发或潜毛窦等改变者以及脊椎裂患儿应进行MRI检查。
如何鉴别:
病人最常见为排泄功能障碍,以尿失禁为主,近一半病人还出现大便失禁,同时可出现单足或双足畸形,如马蹄内翻足、马蹄高弓足等,相应侧肢体出现部分肌肉麻痹或不全麻痹,肌肉萎缩、肌力下降,以及跟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和相应部位及马鞍区的感觉障碍。
思考:本例病历中,该患儿以大便偶尔不能控制为特征,下肢肌张力偏高,但双下肢感觉障碍,双足外翻明显,有不明原因长期高热病史,有明显皮毛窦。
在儿童康复中,有一些疾病和脑瘫患儿的肢体障碍非常类似,都有运动的障碍,肌张力的异常,姿势的异常,但是只有严格的查体,认真的问诊,才能真正的辨别疾病,避免误诊。
往期精彩回顾给脑瘫孩子父母的一封信
真人示范!告诉你孩子的哪些姿势是异常!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重在分享,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