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依姐已经十个多月,扶着茶几床沿也可以自行挪步了,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胖丫的学步期就要来临了,所以最近一直在研究学步鞋。
有图有真相,大家自动忽略胖丫旁边的那个抢镜的“深井冰”。眼看着依姐开始大步向前走了,我就知道离自己腰疼又要不远了,一想到这里我就悲从中来,当然这是后话,咱们言归正传,我们说学步鞋。
很多人都会说,什么鞋不是穿,你小时候也没穿啥学步鞋,还不是走路好好的,也没扁平足吗?嗯……你要这么说也没错,这个问题的性质等同于把屎把尿、月子里不让洗头等,是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你可以选择故步自封,但我更乐于传播更科学更健康的观念。
学步鞋的概念是由德国柏林科技大学斯内斯古滕贝格太生教授提出的,顾名思义是指帮助宝宝学步的鞋子。一般说来,宝宝7个月之后就能够尝试着扶着东西站立了,理论上就可以开始穿幼儿学步鞋了。但7个月的月龄并非硬性的,胖依姐9个月的时候我还是给她穿的软底鞋(如上图的红色的保暖布底靴),直到最近小妮儿没事就要下地走路的意愿特别强烈,我才开始给她穿学步鞋。
从狭义上讲,学步鞋就是指宝宝必须在大人的扶持下学习行走的这一阶段所穿的鞋子,大概就是8个月—2岁左右。但从广义上说,婴幼儿足部发育的时间范围应该更长。
日本的科学家研究表明:0-6岁是孩子足部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的足部从起初的软骨形态不断发展为成人的脚型,这一阶段的发育不仅影响着成年以后的走路姿态,而且通过中枢神经影响大脑、脊椎、胸腔、腹腔等器官的发育,对于智力和健康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宝宝跟成年人脚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足弓,孩子在3岁之前是没有足弓的。所谓足弓,就是由足部的骨头和肌肉组成的,承担着吸收冲击、保持平衡、走路时保持弹性的重要功能。足弓是由内侧纵弓(图中红色)、外侧纵弓(图中蓝色)和横弓(图中绿色)3部分组成的类似三角锥体空间来完成保持平衡、缓解踏出和着地时的负担的使命的。我们能安全稳定的走路跟足弓的健康成长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从小就预防扁平足的原因。
上图是宝宝足弓成长过程的X光片。幼儿的脚骨大部分都是软骨,足弓也大多没有形成,由于宝宝的足弓还没有发育,因此这天底下的宝宝都是“扁平足”,这一点并不用担心。足弓的形成时间虽然因人而异,但基本上都要到3岁左右。随着足弓的发育,孩子的走跑弹跳都会越来越稳定,直至七八岁左右,孩子的脚步发育就会趋于成年人了。
费了诸多笔墨在孩子的脚部发育问题上是为了表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孩子的鞋子并非大人的袖珍版!因此,3岁乃至6岁以前的孩子的鞋要讲究一些是很有必要的,并不是鞋子的大小码数合适就能往孩子脚上套的,一双随意的鞋子很可能会危害宝宝的足部发育健康。
鉴于孩子的脚部发育是个经年累月的过程,因此从广义上说,学步鞋的概念本应不止于宝宝刚学走路的那几个月,而是扩展到孩子整个脚部发育的年龄阶段才对。换句话说,不是只有1岁多学走路的孩子时候需要学步鞋,贯穿至孩子上小学的这段时间都要注意鞋子是否合脚的问题,这不单单是孩子脚长了就换双大的那么简单。
鞋子穿的不对,不仅会诱发孩子足部的健康问题,而且还会导致成年后的慢性疾病,因此宝宝的第一双鞋乃至人生中的第N双鞋都要选择慎重。
下面我们来说说如何评判一双鞋是合格的学步鞋的标准,今天这一贴荣妈并不是为了推荐什么牌子,学步鞋品牌众多了,我自己也并非专业人士。偶有提及到一些牌子也是解释说明用的,咱们只说学步鞋本身,或者说我们在选择的时应该看重哪些要素。
1、分段设计。
我之前也说了,不同时期的孩子脚步的发育状况是不同的,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孩子脚部发育和运动技能发展的需求,科学的学步鞋理应是分阶段的。
根据足弓的发育情况,广义的学步鞋起码应该分为婴童(0-3岁)和儿童(3岁以上)。拿众所周知的nike毛毛虫举例,婴童小童组和中童大童组的临界点就是16cm,大荣马上3岁,穿15cm正好,这一季给他买的是16cm,是婴幼童组的尾巴。
我之前在《不要因为它已经变成人手一双的“街鞋”就错过它!毛毛虫值得每一个妈妈拥有!》一文中已经把所有的溢美之词都给了毛毛虫,因为它真的好穿,让大荣选鞋穿,有十次八次都会选毛毛虫。但是我也说了,毛毛虫的萌点会随着size的变大而消逝,今年这季毛毛虫穿小后我就会考虑nike别的款,因为中大童版的颜值实在是一言难尽,总有种童星长残的即视感,身为颜控的我表示拒绝。
虽然从广义上说学步鞋理应囊括到6岁,但事实上3岁以上的孩子随着其足弓的形成、脚掌变宽,并逐渐开始学着自己穿鞋子,对鞋子保护脚部的性能要求会大大降低,一般意义上的童鞋也并非不可,但考虑到孩子平时活动量大,所以在选择童鞋的时候应更加重视鞋底避震力佳、鞋垫透气的款式。
相比之下,婴童组的宝宝鞋就要更讲究一些。从狭义上讲,0-3岁的宝宝所需要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步鞋。根据宝宝学步期的不同阶段,学步鞋还可以细致分为步前鞋(8-15个月)、学步鞋(16个月-36个月)和稳步鞋(24个月-48个月)。
比如学步鞋界大名鼎鼎的Mikihouse就分有步前鞋(Pre)、一段(1st)和二段(2nd),有关这双鞋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请戳《扒一扒mikihouse的获奖鞋,我们到底值不值得买》)。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步鞋都像mikihouse这样分,很多大牌的学步鞋都有其自己的分段系统。比如号称稳坐日本童鞋市场具有百年制鞋历史的moonstar(月星),只分baby(ベビー)、kids(キーズ)、youth(子供)。baby阶段的鞋内长为是12cm~14.5cm,kids是14cm~21cm,youth就是大童码不在咱们今天讨论范围内。可以说moonstar没有步前鞋,baby就涵盖了整个学步阶段,kids的小码也辐射了一部分宝宝学步的年龄段。
再比如四大跑鞋之一的asics(亚瑟士),它家的学步鞋就分为first(11.5cm~13.5cm)、baby(13cm~15.5cm)、preschool(16~22cm)、junior(21cm~25cm),其中first系列适用于刚开始学走路的前三个月,也就是步前鞋;baby针对的是学会走路到3岁左右的宝宝,是学步鞋;preschool自然是针对3到7岁已经正常走路的孩子,junior是中大童鞋,咱们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月星的学步鞋(图左)跟亚瑟士的步前鞋(图中)同Miki家的经典鞋(图右)一样全都获过kidsdesign大奖(黄圈圈),都是名副其实的获奖鞋,再设计上都有其独到的地方,但每个品牌不同,产品定位还是会有差别。但是不论怎么分有一点是肯定的,根据孩子的月龄来区分鞋子的功能性的确是评判一个品牌作为学步鞋是否可取是否专业的一个标准。
2、看鞋头:要宽大、要微翘
(右图是依姐的小胖脚实物图)
宝宝的脚掌脂肪层厚,脚掌的足弓尚未发育完全,因此无法完全吸震,所以宝宝走起路来总是摇摇晃晃,重心无法像大人一般稳固。再加上宝宝的脚趾头较短,所以当宝宝站立的时候,脚趾头是呈现张开的状态,因此宽楦头的鞋款,才能让宝宝的脚趾头获得完全伸展,这样也才能有足够的抓地力,让宝宝在学习走路时更加稳固。
此外,宝宝的脚趾异于常人,是呈扇形排列的,图左是大荣小时候的脚丫,图右是依姐的脚丫。圆形的鞋头能够给脚趾提供舒适的空间,不影响孩子脚趾头的健康生长。因此,宽鞋头、扇形鞋头的设计应该是所有学步鞋的标配,如果打着学步鞋的招牌却没有宽鞋头的设计,那绝对是一双不合格的学步鞋。
像nike这样尖头的跑鞋和阿甘款,即便是有11cm码的我也不推荐给刚开始学走路的宝宝穿,虽然凹造型很漂亮,鞋头不够宽敞必然会委屈胖丫的脚,孩子总会长大,害怕没有凹造型的时候吗?
还是那句话,宝宝学步阶段的鞋并不是大人鞋子的缩小版就ok的,这不是码数上的问题,而是身体构造上的问题。这一点荣妈觉得即便是并不在意学步鞋功能的妈妈也是应该注意的,哪怕你对学步鞋的概念不为所动,但起码在给孩子选择鞋子的时候也要注意挑选一双鞋头宽大的宝宝鞋。
此外,早挑选鞋子的时候也要选鞋头微微上翘的鞋款,宝宝刚开始行走时脚尖是很难翘起的,他们大多是用脚掌着地一步一步向前移动的,因此不容易掌握平衡,鞋头适当翘起可以防止绊倒,同时有利于保护宝宝尚未形成的足弓。
3、看脚跟:有力的足跟箱支撑、鞋帮加高保护脚踝
学步鞋的脚后跟应该要有加强支撑的设计,宝贝们走路的时候,脚部着地的冲击力很大,特别容易因为脚跟不稳摔倒,尤其是刚会走的宝贝因为平衡掌握的不好,脚后跟时常向内倾斜,这就对鞋子的平衡性要求更高。因此很多学步鞋的后跟结构都是板箱式结构,即坚固的半中底板和坚韧的后衬组成,且内侧足跟箱都比外侧面积大,这样就使后跟与足弓的部位保持固定,为的就是防止宝宝脚后跟内侧倾斜造成的过回内现象。
此外学步鞋的鞋帮一般都比较高,这是通过鞋帮对脚踝的固定,来帮助宝宝固定脚部行走姿势、防止脚跟内回,保护宝宝柔软的足踝,同时帮助宝宝脚腕笔直生长。因此,即便是你不想买学步鞋,在选一般宝宝鞋的时候也应该注意鞋子的后跟应有一定的硬度,这样才有支撑力。
4、看鞋底:不宜太软、不宜太厚,三分之一处弯曲、防滑设计
鞋底硬、弯曲困难的鞋子是致使孩子摔跤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不仅阻碍孩子的正常行走而且还加重骨骼和肌肉在行走中的负担,对于学步期的孩子来说影响尤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选择鞋子的时候首要什么原因会得白癜风北京白癜风医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