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趾外翻是在足部很常见的问题之一,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最典型的特征是脚的大姆趾向外侧、小趾的方向偏移,依严重程度,外偏的角度可能很大或只有轻微,严重的个案,会在大姆趾内侧有明显突起的滑囊炎、第一跖骨半脱位、关节炎,甚至其他脚趾头也被影响;
发生的年龄也不太一定,如果有姆趾外翻的家族史,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出现,不过最常发生的族群是在30岁以上的女性,有研究指出大于65岁的女性有35%都有姆趾外翻(Glasoe,);另外,穿着高跟鞋或楦头窄的鞋子更是会增加姆趾外翻的发生率。(Molloy,)
若放任症状不管,可能持续恶化至非常严重,影响日常走路及生活品质,并且有研究指出姆趾外翻会增加老年人跌倒的机率。
(图解)姆趾外翻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大姆趾向外侧偏移。
(图解)上图为不同严重程度的姆趾外翻,临床上需要照站姿下的X光,来测量角度
病因
造成拇趾外翻可能的原因有非常多,两个最常可能发生的原因是不合适的鞋子以及遗传使个案倾向于容易有姆趾外翻,天生的姆趾外翻很少,不过可能因为遗传使得个案内在构造或功能在数十年后比一般人容易发展出姆指外翻,
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Menz,)
1.鞋子:窄楦头鞋及高跟鞋(HBMenzetal.,)(Cong,Cheung,Leung,Zhang,)
窄楦头的鞋子导致足部需要适应鞋头空间,所以大拇指向外偏移,软组织挛缩、骨骼排列被挤到新的位置;
研究发现,穿着高跟鞋时,在大姆趾会有较大的往后外的剪力,导致在长期承重步行时,大姆趾渐渐向外侧偏移,这可能是造成姆趾外翻的原因。
(图解)因为鞋子的楦头较窄,导致脚趾被挤压成外翻状,再加上走路时会产生将姆趾往外拉的力量,可能使姆趾外翻更严重。
2.第一跖骨内翻(Metatarsusprimusvarus)
是第一跖骨内偏是天生的结剖构造变异,会导致第一跖骨相对第二趾骨的角度特别大,一般来说若两跖骨间夹角大于14度即为此情况,
由于第一跖骨楔状骨关节向内倾斜,可能因鞋头的形状压迫使大姆趾外翻,且又因为弓弦作用导致屈姆长肌把第一近端趾骨拉向外翻的位置。(Salter,)
(图解)图1是天生的第一跖骨内翻,可以看到第一和第二跖骨角度特别大;图2是一个13岁的青少年,有天生第一跖骨内翻,因为后天穿着鞋子的压迫,渐渐发展出姆趾外翻。(Salter,)
(图解)当姆趾被挤到偏外的位置,脚趾头就会向弓的形状,再加上屈肌和伸肌的作用下,会把大姆趾拉到更向外偏的位置。
3.第一跖骨较长(Longfirstmetatarsal)
第一跖骨比较长(较正常长度长)时,在第一趾幅受到的鞋子的压力就会比较大,穿在鞋子里也比较容易会向外偏,使大姆趾倾向于向外侧倾斜。(Munuera,Polo,Rebollo,)
(图解)比正常长度长的大姆趾,穿鞋时会受到较大的向外压力,而发展成姆趾外翻
(图解)因为大姆趾比较长,导致在行走推进时,会产生向外的分力,造成姆趾外翻。
4.肌肉失能(Muscledysfunction)
姆趾外展肌与内收肌的不平衡会造成向外的力量过度活化,将近端趾骨往外拉,因此开始发展出姆指外翻。由肌电图研究显示,姆趾外翻个案的外展姆趾肌(abductorhallucismuscle)活动降低。不过,肌肉失能究竟是发生在姆指外翻之前或之后目前依然未知。(Menz,)(Cong,Cheung,Leung,Zhang,)
(图解)外展姆趾肌(abductorhallucismuscle)动作是把大姆趾展开,离开第二趾,如果肌力变弱,会使大姆趾容易被内收肌往第二趾方向拉,造成姆趾外翻。
5.足部旋前(Footpronation)
距下关节旋前(Subtalarjointpronation)→导致前足活动度变大(forefoothypermobile)→地面反作用力使第一跖骨背屈及内翻(firstmetatarsaldorsiflexionandinvert)→造成大姆趾的向外侧偏移→第一跖趾关节的内侧韧带受损→可能使姆趾外翻角度更大。(Menz,)
而且,许多研究指出,过多的旋前足(pronatedfoot)会使姆趾外翻的角度变大,所以治疗时,矫正足部旋前也是非常重要的。(Cong,Cheung,Leung,Zhang,)
(图解)因为距下关节旋前、跟骨外翻,使跟骨与距骨之间位置在较松散的位置(中间出现空隙),进而导致前足的稳定度也变差。
(图解)在走路时,因为地面反作用力会使第一趾幅背屈,也就是足弓往下塌,而且第一趾幅背屈(dorsiflexion)会合并内收(inversion),所以就会使第一趾骨更向内侧偏(远离第二趾方向)。
(图解)因为第一跖骨往内偏,大姆指在步行时会产生向内的力量,造成内侧韧带被拉扯,最后可能变松,使姆指外翻角度更大。
症状(Vanoreetal.,)
●大脚趾内侧的软组织和骨突出红肿疼痛。
●锤状趾:当变形日渐严重,一直向外偏的大姆趾可能会阻碍其他趾头,造成锤状趾(hammartoe)或爪状趾(clawtoe),这个现象会改变承重的模式、足底角质增厚。
●长茧:大多是在二到四趾下有较分散型的茧,而在第二趾会有圆核状的茧。主要是因为不正常的承重导致。
●跖痛:因为重量分布会渐渐转移到大姆趾外侧,可能会产生跖痛在其他脚趾。
●扁平足:因为姆趾外翻使得足底肌肉的收缩方向改变、韧带变松,渐渐的也可能时扁平足越来越严重。
●关节活动度受限:在较严重的个案,可能出现第一跖掌关节的屈曲(flexion)、伸直(extension)角度受到限制;影响到走路或日常生活。
(图解)姆趾外翻可能在内侧出现滑囊炎,有红肿疼痛,可能因为鞋子摩擦更加严重,更换较宽楦头的鞋子,较可减轻疼痛。
(图解)可能因为大姆趾变形,而影响到其他脚趾头;图中第二趾因为大姆趾挤压而出现槌状趾,连带第二趾也出现疼痛。
(图解)因为力学分布不正常,会使得足底某些位置受到较多摩擦,导致长茧,可看到第二趾有特别集中的厚茧。
(图解)姆趾外翻也可能因为不正常的力量分布,导致个案产生跖痛,疼痛的位置大约在上图的红色区域。
(图解)姆趾外翻大多都会合并扁平足。
结语
姆趾外翻是很常见的足部问题,其中的机制比较复杂,可能是天生的结构导致,而且大多是渐渐发展成姆趾外翻,当然在越初期就开始治疗介入,可以避免症状进展得太快,若真的变形严重,也可以寻求足踝科医师,做手术的介入,当然依造照开刀方式与专业度,在预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保守治疗部分有鞋垫介入、贴扎、护具穿戴及足底肌肉运动训练等等,会在下一篇文章为大家做更完整的介绍。
本文为走四方客制鞋垫所有,转载仅分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