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观点基于循证构建肠内营养护理质量

随着人们对营养及供给途径的深入认识,“只要患者有肠道功能,就应用它(ifthegutworks,useit)”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结构,能很好地维护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各项营养指标有重要意义。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对护理质量的量化测定,是用来评价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活动的工具,也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专科医疗技术的发展,科学、客观、实用的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完善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旨在促进肠内营养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方法

运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方法进行证据综合,为构建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奠定基础;采取小组讨论法获取符合具体实践的指标内容,初步拟订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资料收集方法;再通过2轮专家函询,改进并确立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

2.结果

最终构建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在内的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92%与%,权威系数为0.与0.,协调系数为0.~0.。

3.讨论

(1)结构指标是肠内营养护理质量的保证

本研究最终确定4项结构指标。营养学组成员定期培训落实率和护理人员肠内营养知识考核合格率2项指标充分体现了专家对护士培训管理的重视程度,通过成立专业学组、定期组织培训并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营养专科护士,这不仅可以优化护理队伍,更能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此外,专家提出肠内营养护理规范流程依从率与过程指标的内容交叉,建议删除。

(2)过程指标保证护理实践的准确执行,是肠内营养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确立的8项过程指标均与肠内营养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在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后,应向患者或其监护人提供营养支持计划。但我国现阶段其由临床医生或营养师共同参与完成,护士基本未参与其中,因此删除指标营养支持计划制定落实率。

24~48h内启动肠内营养的执行率、置管途径正确率、营养制剂选择正确率、误吸预防措施落实率、腹泻处理措施落实率、监测血糖落实率等,同样与临床医生密切相关,护士无法单独进行护理操作,指标不能客观、真实反映护理质量,因此在本研究中删除。

此外,结合专家建议和小组讨论结果,修改了3项指标。修改后的护理人员肠内营养知识考核合格率不仅监测护理人员是否参加培训,更考察其是否牢固掌握相关知识;肠内营养输注泵的配比更加符合因不同科室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数量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泵配备的数量也有所不同的实际情况;确认喂养管位置的执行率较喂养管位置正确率的侧重点在于确认喂养管位置的护理操作是否执行,内容更为贴切、精准。

与此同时,为确保喂养管冲管操作正确率、喂养管给药正确率、喂养管固定正确率等指标收集的数据更为真实、客观,研究小组制订了一系列的护理实施细则,提高护理效果的同时更好地监测指标。

(3)结果指标体现患者结局的特异性,是肠内营养护理质量的重点

护士的工作与患者的临床结局密切相关。指标腹泻发生率和误吸发生率能很好地反映患者是否耐受肠内营养。预防误吸对喂养安全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准确判断误吸的发生,有效区别误吸与微误吸的差异,对于临床资料收集者是一个挑战。喂养管非计划拔管率,可用来判断喂养管固定、维护是否合格,喂养是否耐受;但担心医疗纠纷、个人或集体受影响等因素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障碍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应完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非惩罚性地鼓励上报,以获取护理不良事件的真实数据。便秘发生率由于和很多因素有关,指标缺乏相关性和特异性,予以删除。患者对肠内营养护理工作满意率、患者对肠内营养知识掌握率是患者对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的反馈,可有效评价护理服务质量。

4.结论

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并结合专家函询法,首次构建了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为了保证评价指标的灵敏性和有效性,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结合患者实际需求,不断地对指标进行调试并完善相应的资料收集工具;此外,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应全面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进而实现系统化的数据共享。依据数据、追踪原因,针对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从而实现肠内营养护理质量的稳步持续改进。

原作者:赵诗雨,喻姣花,汪欢,李瑶,刘兴红,张学辉,米元元,李梦圆,刘云访,晏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touxian.com/gzhz/10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