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是什么?
足底筋膜是位于足底脂肪层深面的带状结缔组织,起自根骨足底至路趾关节和邻近足趾。足底筋膜分三部分组成:中央带、外侧带、内侧带,各部分薄厚不同,并被两个浅沟所划分。内侧带较薄,外侧带较厚,而中间部最厚,并且坚强致密。
足底筋膜炎,说白了,就是足底的肌腱或筋膜,发生了无菌性炎症,算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
得了足底筋膜炎的人,常常会感到脚后跟疼痛不适,脚底板靠近脚后跟的地方,按压也会痛。早上起来,这种疼痛尤其明显;多走两步,疼痛还会加剧。
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会处在较为缩短的状态。早晨下床踩地,会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进而引起疼痛。但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因而症状会缓解。
为什么会得足底筋膜炎?
1、因受伤或是鞋具不当而引发足部结构异常;2、足部关节韧带松弛,活动量过大;3、身体过重造成足部关节负荷加重;4、足跟肌腱过紧、过短;5、足跟脂肪垫因年龄增长而退化;6、长时间站立、行走、穿高跟鞋、高弓足、扁平足等;7、其他疾病造成足部骨骼变形。01跑步距离过长
超负荷压力长期作用,造成足底筋膜急性或慢性损伤,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超长距离运动,如百公里越野跑,要求选手连续跑几十小时,而且无法得到休息,很容易引起足底慢性损伤,进而导致足底筋膜炎。
02跑步路面崎岖
越野跑时,路况特殊,砂石路面不可避免。在砂石路面上跑步时,由于足底受力面积小,非常容易造成局部组织受压。受压后损伤的组织还没得到修复,便又受到二次损伤,最终造成持续性足底筋膜炎。
03大量出汗
长距离跑步,如果袜子不够吸汗,脚部出汗,汗液蒸发,便会带走大量热量,造成脚底温度降低,小血管痉挛,局部供氧不足,从而引发足底筋膜炎。
04足部结构因素
足部构造上有导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的因素,也会导致足底筋膜炎。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过短等,便会因行走时,长期姿势着力不当,引起足底疼痛。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腰、髋、膝、踝等部位疼痛。
医生和治疗师一般会通过以下这些测试和检查,明确是否患者足底筋膜炎
观察足部力线
医生通常会让患者站立和行走,观察足部活动的姿势。观察重点在于足弓,是否存在高弓足、扁平足、过度旋前或过度旋后等。
触诊
通过触摸足底、足弓部来确定是否有疼痛,疼痛的部位等。如果疼痛出现在足底跟部或足弓部,常可提示为足底筋膜炎。
足部活动度
通常认为患者足底筋膜炎的脚,踝关节活动度会一定程度下降。医生让患者背伸踝关节(脚背往上抬),如果与对侧对比,活动度下降,表明小腿后群腓肠肌紧张,此时如果足底部疼痛,提示足底筋膜发炎。
影像学检查
许多足底筋膜炎的患者,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足底筋膜水肿、增厚;X线可以发现骨刺,也是一种辅助评价方法。MRI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筋膜等软组织水肿。
如果足部有过度外翻或者过度旋前畸形,则容易导致足部肌肉、肌腱疲劳,易发该症。外翻畸形的足底过度平伸,容易牵拉足底筋膜,使之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反复牵拉,将导致筋膜过度劳损以致发炎,引起疼痛。这种情况,可以寻求专业的运动创伤医生或足病专家,进行生物力学评估,量足定做适合您足底的矫形鞋垫,进行足部力线的矫正。矫形鞋垫必要一直穿戴,无论是康复训练还是正常活动都要保证足底正常的受力。您可以简单判断是否存在过度旋前等足底力线不良,比如观察经常穿的鞋子,是否有鞋底、鞋跟内侧或者其它部分磨损比较厉害的,则提示可能有足部力线不良。如何缓解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出了名难搞的的运动伤害,这时候如果忍痛训练,反而会让症状加重。完全恢复从3个月到1年都有可能,平均来说需要半年,如果症状长期没有恢复,最好完全停止训练。症状较轻,可以轻鬆慢跑或是游泳,或骑自行车和踩椭圆机可以维持体能,但可以运动的前提条件是:无痛。
学会拉伸
利用网球进行按摩
除了脚踩网球(或按摩滚筒)滚动、脚抓毛巾之外,可以拿纸杯装水放进冷冻库,结冰后撕开纸杯,就变成冰柱,也可以用在按摩其他患部。另外,也需要积极的伸展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