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是预卜婴儿前途的中国传统风俗,“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然而,抓周有风险,其预测的准确率我们不得而知。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更神奇更“科学”的预测方式出现了——“天赋基因”检测!那么,“天赋基因”检测靠谱吗?下面的视频告诉你答案。文字版近年来,随着各个国家相继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基因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相关检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最初的基因检测领域主要集中于遗传病诊断、出生缺陷防控、遗传性肿瘤风险评估及个体化用药指导等专业医疗领域。而随着基因检测成本的下降,出现了许多名目繁多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加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其中噱头最足的,无疑就是“天赋基因”检测。某些提供天赋基因检测的商家大胆地告诉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们:“你的孩子一生下来,我们就能预测出他会不会是下一个短跑冠军博尔特、歌坛巨星LadyGaga或是物理学家霍金”,令大多数不了解其中奥秘的家长们蠢蠢欲动。天赋基因检测真能帮助家长来规划孩子的未来发展吗?张女士最近拿到了三岁半女儿的天赋基因检测报告,兴冲冲地立即给孩子报了一个钢琴班。因为检测报告显示,她的女儿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为“优秀”;报完名的兴奋过后,张女士又开始了担忧,“报告说我孩子数学思维方面的天赋一般,我要不要也给她报个数学思维班,笨鸟先飞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三十家机构,无论规模大小、检测水平优劣,都号称能进行天赋基因检测。简单的来说,他们通过唾液采集器或口腔拭子进行样本采集,提取DNA进行相应检测,分析某些“特定的”基因位点,以找到孩子的“先天天赋”所在,由“资深专家”进行综合评定,出具一份天赋基因检测报告,或称为孩子的培养和指导计划,整套检测的费用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这些机构宣称所检测的基因位点是在智商、艺术、运动等方面杰出人才与普通人群基因数据的对比中筛选出来的。一旦发现孩子的基因与某领域“知名大家”的基因型特别相似,便得出其具有从事该领域天赋的结论。而在检测过程中,究竟是何种资质的专家、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评定,以及用哪些数据库进行比对,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则一概没有详细、确切的标准。例如,应用于运动天赋基因检测的基因位点ACTN3基因R位点。提供检测服务的商家称:年,澳大利亚体育研究院的研究发现,ACTN3基因与人体肌肉的爆发力密切相关。普通运动员拥有ACTN3基因的比例为30%左右,参加奥运会并取得顶级运动成绩的短跑项目的运动员ACTN3基因的携带比例高达95%。因此被誉为神奇的“金牌基因”。而实际情况是,针对ACTN3基因R多态性的详细调查及具体分析显示,该位点确实与运动能力存在相关性,特别是与速度及力量相关,证明的方法就是运动员群体中某种基因型的比例高于普通人。但这种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尤其是当这些研究报道都是基于小群体样本、或特定群体样本而进行的统计学研究。一方面,人类运动能力由多基因决定,除运动系统外,还与神经、循环、呼吸系统等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这类已经发现的相关基因对运动能力的贡献实际上十分有限。以ACTN3为例,R/R型的人成为卓越运动员的可能性相比其他基因型仅增加20%。事实上,研究表明,根据基因型的频率推测在我国13亿人口中,拥有“ACTN3基因天赋”的人有3~4亿,但真正成为卓越运动员究竟能有几个呢?因此,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虽然打着科学研究的幌子,但其实是混淆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其片面地将关联关系,当作了因果关系,给大众一种错觉,似乎只要检出了相关基因,就等于有天赋。伴随基因研究手段的不断成熟以及其运用于相关能力领域的遗传学研究,未来定会揭示更多信息。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所谓通过检测几个基因就能预测天赋的说法,仍然缺乏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天赋基因”检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年,由于商业机构的大肆宣传,令天赋基因检测在美国掀起了热潮,后来却由于缺乏科学依据以及不符合伦理而被叫停,兜兜转转多年后,这一概念在中国开枝散叶。基因检测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有利性与无害性,“天赋基因”检测这类与伦理道德相悖的检测项目,对家长和孩子都是沉重的精神包袱,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更是有待考验。事实上,对于天赋基因,我们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忽悠,一种噱头,一种营销手段,甚至是一种“高科技陷阱”。目前的基因检测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帮助某些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遗传咨询,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和临床试验,让其更好的为我们的孩子服务,给他们一个健康的体魄,自由的灵魂和充满挑战的未来!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遗传分子诊断科-遗传咨询门诊
门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出诊医师介绍:
姚如恩,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哈佛大学医院联合培养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诊断及临床应用、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擅长儿科罕见病及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与遗传咨询,完成超过例遗传检测分析及咨询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遗传病例及相关研究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