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柏拉图曾说:运动是人走出平庸走向强大、突破自我的管道;缺乏运动会摧毁任何人的良好状态,而方法正确的运动帮助人保持良好状态。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师生体育活动应安排在户外或通风较好的体育场馆进行……各地各校要充分发挥体育在抗击疫情中的重要作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我校高度重视疫情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制订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举措,多点发力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
此处不提李白舞剑、陶渊明搬砖,且说说苏轼最喜爱的跑步(据说东坡先生每天早上起来,一定要跑五公里左右,气喘得受不了的时候就慢下来,缓过来以后再继续,是变速持续训练法的践行者)。跑步可说是简单、相对安全的运动之一,不需要特别装备、训练或天赋,穿上鞋袜就可以立刻开始。佛科院学子们,打开keep等跑步软件,喜欢阳光的可以晨跑或午后跑,怕晒太阳的可以参加夜跑,校内田径场是极佳跑点。跑步虽然简单、入门容易,但是要跑得健康,并且发挥运动效果,一些建议,还请Fosu的同学们笑纳!
1.暖身+收操,避免运动伤害
运动前应该进行大约10分钟的暖身,利用「动态伸展」如:抬腿跑、开合跳、肩绕环、毛虫爬、小跑步、跳绳、踩飞轮等方式,直到身体微微发汗,是最适合正式运动的程度。
如果是在寒冷天气,则要延长暖身时间,如此才能有效避免大腿后方肌肉拉伤、脚踝扭伤等运动伤害。
运动后不要立刻停下来,应该进行5~10分钟的低速跑、快走,接着做「静态伸展」来收操,放松因为运动变得紧绷的肌肉,如此除了减少延迟性肌肉痠痛,更能预防运动后心脏问题的发生。
如果本身有关节问题,如膝关节退化或脚踝扭伤的旧伤,更应该针对旧伤部位进行约15分钟的冰敷,降低关节的发炎反应,以避免不适。
新的研究指出,如果要连续进行耐力性训练或比赛,运动后下肢10~20分钟的冷水浴,能够促进运动恢复、减少痠痛、增加运动后的舒适程度,让身体能在迎接下次跑步时保持在最佳状态。
2.哪种跑姿最科学
有人说,跑步时身体应该微微前探,因为这样会有个相对前移的惯性,跑起来会更快;也有人说,跑步时要直立着跑,身体重心始终在两脚中间,这样更稳,并且不伤膝盖。
无论哪种跑姿:怎样跑着最舒服,便怎么跑!因为人体有很强的自我调控功能,凡事并无绝对正确的说法,也就是说,没有“最标准的跑姿”这一概念,但一旦诱发疼痛了,说明身体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要给予
和跑姿相关的还有摆臂,那么在跑步过程中该如何摆臂呢?以下是有效率摆臂的七大原则:
第一,跑步时,同侧手臂的摆动与腿部的摆动相反方向(意思就是不要顺拐了,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不会存在的)。
第二,跑步时,双臂要紧贴于体侧向前向后呈直线摆动;而且肘关节应向后摆动,不是向身体外侧交叉摆动(如果向外侧摆动你的躯干可能也会发生旋转,这点大家需要注意)。
第三,摆臂时,要以肩膀为支撑点,向摆钟一样,手臂弯曲前臂放松将肘部前后摆动。
第四,手臂弯曲大约90度角,跑步时允许肘关节角度介于70~度的弹性范围。(很多跑者为了提高摆臂的频率过多屈肘,然而造成双臂过度紧张,从而引起肩部的紧张,最后变成含胸跑了)
第五,摆动时拳头位置在髋部附近高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第六,核心收紧,摆臂时要有力道,双臂的运动轨迹由胸口移动到臀部。
第七,挺胸抬头,保持肩膀及前臂的放松(空握拳头),动作稳定但不紧绷,身体也不要左右乱晃动。
3.呼吸的方法有哪些
在跑步的过程中,把握好呼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呼吸,所以经常跑一会儿,就觉得嗓子痛,身体不舒服。在跑步的过程中,有两种呼吸方法,一种是只会鼻子呼吸,还有一种就是用鼻子和嘴巴一起呼吸。当你刚刚开始跑步,这时候的速度会比较慢,需要的氧气量不大,这时候直接用鼻子呼吸就可以满足身体所需要的氧气。若是气温很低,或者是风非常大的时候,这时候一定不要用嘴巴去呼吸,避免吸入大量的冷空气,从而引起咳嗽等呼吸道问题。
当你跑步速度逐渐加快,这时候仅仅用鼻子呼吸,就很难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所以就很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情况。这时候就应该让鼻子和嘴巴相互配合,缓解呼吸肌的压力。但是将嘴巴张的很大也是不行的,这样反而会让你更加的不舒服,最好的方式就是嘴巴微微张开,轻轻咬住牙齿,舌尖微微卷起抵住上面,让空气从牙缝中流通。呼吸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缓慢均匀。
4.跑多快最健康
尽管许多文献研讨提出一个共通结论:中等速度的跑步(每小时9.6~11.2公里,标准跑道一圈2min8s--2min30s)对健康有最大益处。但低速跑步甚至快走,对健康也一样有帮助,但贡献率较小。
事实上,以跑步速度来决定运动强度并不是那么适合,同样的跑步速度对不同心肺功能的人来说,强度是完全不同的。
就一个没有心脏疾病的人而言,中等强度的定义是最大心率(以「–年龄」来估算)的64~77%,高强度则是最大心率的77~94%。同样心跳达到每分钟下,对30岁的人来说只是中强度的有氧运动,但对60岁的人来说是高强度有氧运动。
患有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脏衰竭的病人,运动的好处大于风险,但是更应该要监控运动心率,并设定运动强度上限,才能运动得健康又安全。这类病人在进行有氧运动之前,应先咨询心脏科及复健科医师,甚至进行心肺复健运动训练,提高基础心肺功能之后,再开始自主训练。
因此,比起在意跑步速度,更有效率的应该是佩戴心跳表,在运动时监控自己的运动强度,让运动更有效率,带来更大的健康效益,同时避免风险及受伤。
5.跑多长、跑多久最健康?
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指出,每周至少要运动2天以上,才能维持或增加肌力、肌耐力及肌肉量。依据美国的体能指引建议,每周总运动量分成3天以上进行,不但能降低疾病风险,还能避免过度运动造成的运动伤害。
保持健康的状态,有氧的慢跑就可以了。可以从一公里开始,跑一段时间比如一周,再增加到两公里;坚持一周时间,再增加里程到三公里。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增加到五公里,身体的适应能力将超乎你的想象,你的精力和活力也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好。
(1)距离建议:每次3--5公里左右,运动量大小适合大多数人。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上下调整,身体一般不会感觉太疲劳,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一般人都能坚持下来。
(2)时间建议:每周5天,每天跑步30至40分钟左右,加上跑前热身、拉伸以及跑后放松需要的20分钟左右。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对于有早起锻炼习惯的人来说,不仅不会感觉时间紧张,等锻炼完身体,其他人可能还在梦想之中。
许多研究纷纷指出,运动虽然能够调节身体免疫力,但是过度(时间太长或强度太高)的训练反而会造成免疫能力下降,导致容易感冒或发生其他呼吸道感染。
年哥本哈根心脏研究(CCHS)在美国心脏医学会杂志(JACC)指出,每周运动4-6天最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认为,有氧运动时间长短应该根据运动强度来决定。如果是高强度有氧运动(无运动基础的请谨慎采用),则应该要进行每周3天,每次至少20分钟的运动;中强度有氧运动(推荐!),则应该进行每周5天,每次至少30分钟的运动。无论是中强度或高强度的运动,都应该持续至少10分钟,才能有效促进心肺适能,带来健康效益。
研究也指出,一周只要达到92分钟的总运动量,也就是每天平均15分钟的运动,就能减少14%的总死亡率,并延长3年的平均余命。而且这个效果还可以累加,只要每周总运动量再增加15分钟,还能额外减少4%的总死亡率,以及1%的癌症死亡率。
每周如果达到分钟的中度强度有氧运动,甚至能预防或改善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骨质疏松、肌少症、忧郁症、焦虑症、认知障碍等疾病。
6.运动时怎么穿最健康?
穿着合适的运动装备,是避免运动伤害的重点。不应该过度迷信品牌及价格昂贵的运动装备,选择适合自己的身材(体型或脚型)的运动装备是最重要的。
穿着透气排汗材质的衣物,比起纯棉的衣物,更能提高散热效率。白天跑步穿着抗UV材质的衣着或涂抹防晒用品,能减少紫外线暴露;夜间路跑应该穿着有反光饰条的衣裤及跑鞋,避免夜间光线不良造成的交通意外。有弹性的材质以及合身剪裁,在长距离跑步时更能避免衣物摩擦或拉扯造成皮肤的损伤。排汗的五趾袜比起厚棉袜,不仅透气性比较好,也比较不容易因为摩擦产生水泡或造成细菌滋生。
依据不同的跑步场地,如健身房跑步机、柏油路面或越野场地,应该要穿着不同鞋底的跑鞋。扁平足跑者应该要穿着后跟固定性较高(较硬)的跑鞋,高足弓跑者应该要穿着缓冲效果较好的跑鞋,正常足弓的跑者适合穿着平衡型的跑鞋。非常不建议使用跑步机,因为如果膝关节和肌肉的协调性跟不上既定跑速的话,会对膝关节的半月板、软骨形成损伤。
7.怎么吃最健康
对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饮食除了注意均衡,可尽量摄取高蛋白、高糖类、低脂肪和高纤维的天然食物;避免再制、精制或是富含人工添加物的食物。
理想的热量分配:早餐应占一天总热量的1/3,午餐应该是1/3以上,晚餐大约是1/4。如果是晨跑或夜跑,可以把早餐或晚餐各分成两餐,运动前摄取该餐热量的1/3,运动后摄取2/3热量,这样既可以预防运动中的低血糖,又可以兼顾运动后的营养补充及运动恢复。
经常进行单次跑量10公里以上消耗体力大的运动,甚至可以增加到一天六餐,给予正餐与正餐之间的点心,提供一天所需的热量。但是要注意不应该吃宵夜,以免影响睡眠,甚至造成胃食道逆流等肠胃不良影响。
运动后20分钟内应尽速补充高糖/高升糖指数、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有效促进肌肉的肝糖补充、增加肌肉生成、避免肌肉蛋白分解,因此「巧克力牛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选择其他食物,可以选择蛋白质与糖类比为1:3~1:4,对运动后快速恢复最有帮助。
运动后两小时内应该要摄取正餐,才能提供身体进行恢复必要的养分。正在进行体重控制的跑者,可以尝试摄取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或是进行相对高蛋白低糖类的餐饮,才能兼顾运动恢复与体重控制。
总结
有效运动(中等强度以上)只要达到10分钟以上,就对健康有益处。
跑步前「动态伸展」热身、跑步后「静态伸展」收操。
中等跑步速度(9.6~11.2公里/小时)对健康益处可能最大,但最好用心率来决定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心率=(–年龄)×65~75%
每周3天,每次30分钟的有效运动,就能对健康带来显著的好处。若能增加到每周5天,甚至能预防各种疾病发生。
透气排汗材质,合身剪裁的弹力运动衣、裤、运动袜,最适合跑步穿着。
扁平足穿「加强稳定」的跑鞋,高弓足穿「注重缓冲」的跑鞋。客制化鞋垫能分散足底压力,提供良好生物力学维持,以减少伤害。
跑后20分钟迅速补充巧克力牛奶,两小时内吃正餐,最能快速恢复体力。
运动科学研究表明,有氧锻炼外配合肌力、肌耐力、及核心训练,能有效增加跑步能力,减少关节负荷,是跑者应该额外着重的基础训练。
如果想以某些比赛为目标,最好能与我们的体育老师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周期化训练,以培养可承受比赛强度的能力,且不会因为超过负荷而受伤。本身有骨骼肌肉伤害或退化性疾病的跑者,应该量力而为,咨询运动相关专科的医生,进行肌耐力、肌力及核心重建后,再重回运动场,这样才能减少受伤。
另外,还要叮嘱几句:要重视体质健康的整体提升,大家在跑步之外,力量、柔韧、速度训练不可少,引体向上、50米等训练配合有氧健康跑,综合效果超乎你想象!不再纠结彷徨,fosu的同学们,练起来!成就更阳光健康的自己,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转自佛科院体育与健康资讯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