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是我国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
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自年办学以来
华南农业大学累计培养输送了
共计12名院士
无论何时回顾
他们的事迹总是那么感人
他们的精神总是令人敬仰
今明两天,小新带你重温12位院士的故事
再一次,感受华农人的精神力量
丁颖:
一生求真务实的
“谷种佬”
丁颖(—),字竹铭,别名君颖,著名农业教育家、农学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从事稻种的起源、演变、分类及稻作区域划分、水稻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研究。丁颖胸怀振兴祖国农业的伟大抱负,鞠躬尽瘁,为开拓、发展我国农业科教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我国农业科教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
年,丁颖出生在广东高州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深悟“没文化是穷人倍受欺凌的根源”,于是借债供他读书。出生贫困农民家庭的丁颖曾为振兴中华农业而立志学农,他深知农民的苦,因此一生致力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扎根于稻田,奉献于科研。他曾在战火纷飞,国家动荡的时代,临危受命,肩负起兴办农学教育的责任。他曾对自己约法三章:不涉足官场,不积累财产,只当好教授。他深受农民兄弟的尊敬,他们亲切地称他为“谷种佬”。
丁颖从事稻作科学研究40多年,创造了多个第一,年,他创建华南第一个稻作育种试验场;年,他通过用野生稻同栽培稻杂交,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并且首次将野生稻抗病毒、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震惊学界;年,他首次系统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水稻的起源和演变;年,他创建我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稻作学界就有“南丁(颖)北赵(连芳)”的美誉,年日本渡部武主编的《中国的稻作起源》一书尊称丁颖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是丁颖的一句名言。他经常教育后辈,要取得科学成就,就必须实事求是,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每逢水稻早期插秧、生长中期调查、收稻的时候,他都会卷起裤腿,与学生、农民一起下田耕作和勘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是他头戴草帽,卷起裤腿,不怕日晒雨淋深入田间地头的真实写照。
丁颖院士和卢永根院士在田里振兴中华农业,培育农业专门人才是丁颖毕生执着的追求。“学农、爱农、务农”也成为丁颖经常劝勉师生的名言。在抗战中,丁颖随国立中山大学三迁校址,年迁址粤北时,他出任农学院院长,因他在农学界的威望,一批国内顶级的农学专家欣然冒着炮火来任教,使中山大学农学院一时才俊云集。
年,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畜牧兽医系和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丁颖担任首任院长。年,他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他被推荐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年,经过丁颖建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学院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他亲自主持了“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这一项规模宏大的科研项目,选用各稻区有代表性的品种个,在8个省的10个试点开展了历时3年的实验。
丁颖如同自己一手培育的稻种一样,耐寒、抗旱、坚韧、高产。像所有米粒饱满的稻穗一样,他的腰杆很硬,头却埋得很低、很低。“笃学明德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是丁颖一生写照,也是所有华农人的精神指引。
在丁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别举行了纪念大会和“丁颖学术讨论会”,在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丁颖科学基金会”。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首次用科学家的名字设立“丁颖科技奖”。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农业科学家丁颖的纪念邮票。年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培育优质人才的“丁颖实验班”,学校还设立了“丁颖讲座教授”,修建丁颖塑像,在校史馆三楼建立了“丁颖纪念馆”,旨在继承他未尽事业,弘扬他光辉的业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更多丁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