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坐诊小儿骨科门诊时,我们经常碰到家长带着孩子过来问:医生啊,我家的孩子怎么走路“足外翻”、“足内侧突起”啊?有经验的小儿骨科医生往往会先检查孩子腕、肘、膝等关节,发生他们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大于其他小朋友。仔细询问家长后,我们还会发现大部分小朋友有喜欢跪坐、内八字、走路晚、易摔倒等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足弓的作用。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向后传导,以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地时,足弓弹性起着重要的缓冲震荡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长途跋涉时,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反弹力间的节奏有着缓冲作用,同时还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
那么足弓的解剖是怎样的呢?
足部有三个足弓,分别是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三个弓形成一个三角结构,维持足部结构的稳定。有的文献会把5个跖骨头形成的拱形结构称为前弓,是一个比较低平的结构。
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第1到3跖骨组成。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第4、5跖骨组成。
足的横弓是在冠状面上形成的拱形结构,可分为跖骨底平面、楔骨-骰骨平面、舟骨-骰骨平面。
第1-5跖骨头形成一个较低平的前弓结构。
足弓又是怎样维持稳定的呢?
1、内侧纵弓的稳定主要依赖于韧带结构,骨性结构对其稳定的贡献很小。按重要程度分别是足底筋膜、跟舟足底韧带、距跟骨间韧带、三角韧带的前束。主动维持内侧纵弓的肌肉有踇长屈肌、趾长屈肌的内侧部分、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足底的一些短肌
2、外侧纵弓的稳定也主要依赖于韧带结构,骨性结构对其稳定的贡献很小。主要有足底筋膜的外侧部分、足底长韧带、足底短韧带等。
主动维持外侧纵弓的肌肉结构有腓骨长肌、趾长屈肌的外侧部分和足底的一些短肌。
3、楔骨的结构是维持横弓的重要因素。横弓的被动稳定结构(也就是韧带结构)很少,除了骨性稳定外,基本靠肌肉肌腱作为主动稳定结构。维持横弓的肌肉结构有腓骨长肌和胫骨后肌。
4、被动维持前弓的韧带主要是连结1到5跖骨头的跖骨深横韧带。主动维持前弓的肌肉是踇收肌的横头。
了解完这些,我们就能解释前面家长的疑惑了。这些孩子,都是由于“平足”造成的“足外翻”。
那么什么是“平足”呢?
扁平足(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称为足弓塌陷。值得注意的是,平足不等于平足症,也不是所有的平足都需要治疗。如果平足者合并有疼痛等症状时,就被称为平足症,才可能需要治疗。其实平足的人很常见,约占正常人群的25%。而平足症并不常见。很多平足者特别是儿童平足没有症状,也不需要治疗,往往家长以“足外翻”就诊,只有少部分儿童平足可能会逐渐引起整个身体体态的变化,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并足部骨结构异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联合等。
平足初发时,足在非负重状态下足弓存在,负重后足弓即消失。此时由于关节的活动性尚存在,称为可复性平足或柔性平足。如果出现关节病变、疼痛、活动受限,畸形不能复位,就称为僵硬性平足。
那足外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张图片,足外翻就是图中这个样子。
孩子双足站在平地时,后足呈现外翻前足呈旋前状态,往往是由于足部脂肪垫没有完全消退,会出现生理性扁平足、足外翻。
那足外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实际上,大多数是由于由于患儿足部关节韧带松驰不能维系足弓正常解剖结构。
那么关节韧带松弛又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孩子全身多个关节的活动范围都明显增大,检查小指、拇指、肘关节、膝关节是否存在过伸以及伸膝时双手掌能否按地(总分是9分),如果超过4分(Beighton—Horan指数)就认为存在“多发关节韧带松弛”。如果孩子有韧带松弛,也不用紧张,这样的孩子身体柔韧性相对更好。女孩子更适合去练习舞蹈呢!
那孩子为什么会关节韧带松弛呢?
原因很简单,一是由于母亲可能在怀孕时保过胎、二是父母自身本来就有关节韧带松弛的遗传因素,又或孩子对雌激素比较敏感的原因。
关节韧带松驰怎么治疗?
其实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部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逐渐收紧,就像有些孩子在小时候很容易就可以劈开一字马,但是大了就劈不开了。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达成。
孩子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应避免跪坐,一般柔软型扁平足无需治疗,大多数儿童只需观察。出现行走疼痛或跟腱挛缩时可进行按摩治疗,严重者可穿矫形鞋或高帮鞋。疼痛明显影响行走或足部发育成熟后可行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或距下关节融合治疗。
看到这里,家长们是不是放心多啦?还有不明白,医院小儿骨科门诊咨询哟!
医院系番禺本地最大的公医院,其创伤骨科新开展小儿骨科,主治儿童发育性髋脱位、股骨头坏死;四肢各类内外翻、旋转畸形及不等长;儿童四肢创伤的微创手术;扁平足、马蹄内翻足、高弓足等。
本文部医院小儿骨科张华东医师科普文,在此仅供科普学习。
封挺主治医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