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好书甘肃的金银器

白癜风的诱发因素 http://m.39.net/pf/a_4354435.html
夏晚期、商周时期至战国时期距今约年—前年

黄金、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被人类发现、利用起,便始终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相随。珍贵的金银器物不仅体现出各个时期的工艺制造水平,同时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目前中国已知考古发现的最早人工制作的金银器,出土于相当于夏代晚期、商代早期的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遗址。这些小件的金银器,多为人体装饰品,其加工制作技术属于简单的铸造、锤揲,但毫无疑问开创了中国金银器制品的先河。

春秋早期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的黄金棺饰片,采用了锤揲技术,纹路清晰,凹凸起伏,大型饰片长达52厘米,宽32厘米,足见春秋时期的金银器制作水平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玉门火烧沟墓地出土的四坝文化时期的金耳环、金鼻饮、银鼻饮,其中金耳环以金丝弯成椭圆环形,一端较宽,锤扁,呈扁平马蹄形;金鼻饮和银鼻饮均呈圆环状,环体为圆柱体,两端锤扁,头呈扁平马蹄形;银鼻饮呈圆环状,环体为圆柱体。

这三件金银饰品是目前所知我国时代最早的金银制品文物,其工艺、造型、地域文化特征鲜明,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永昌县沙湾岗遗址出土的沙井文化时期的镶嵌绿松石金耳环,用一根粗金丝弯曲成螺旋状重叠圆环形,开口不封闭,两端圆钝。环一侧立焊一菱形框架,内嵌绿松石。制作工艺简单粗放,造型拙朴,但金质较纯,是目前国内出土最早的复合镶嵌金制品。

传出自礼县秦公墓的春秋时期的云纹圭形金饰片,长13.4厘米,宽7.1厘米。金质,片状,三边平直,一边为圆弧状,似圭形。中部起纵向凸棱一条,并以此为中轴,在两侧锤揲出对称的简洁云纹,上下各两组。金片正面残存有大量的朱砂痕迹。可能是秦公棺椁饰片。

传出自礼县秦公墓的春秋时期的口唇纹鳞形金饰片,长11.9厘米,宽8.8厘米。金质,长方形鳞片状,三边近平直,另一边略呈弧形且中部起一个三角形尖,与之相对的一边两角处各有一个不规则打孔。片上锤揲出两周与金片轮廓平行但一端不封闭的口唇纹,内饰两组重环式口唇纹,似一“宫”字。一角残存有朱砂痕迹。可能是棺椁饰片。其质纯正,纹饰锤揲工艺熟练,说明春秋秦国的金属冶炼、加工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清水县白驼乡刘坪村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镂雕虎噬羊纹金饰片,长8.5厘米,宽4.5~5.5厘米,厚0.1厘米。金质,锤揲制成。片状正面隆起,边缘剪凿,部分镂空。一虎左向环目,竖耳,鼻、口、齿刻画清晰。虎弓颈垂尾,后足屈跪,双爪下抓摁一羊,张口咬噬,羊跪伏于地。虎身上用连环纹表示皮毛和斑纹,颇有立体感。边角有钉孔。

虎噬羊是这一时期流行的纹饰题材。

清水县白驼乡刘坪村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镂雕鹰首纹金饰片,长6厘米,宽5.5厘米,厚0.1厘米。金质,锤揲制成。边缘剪凿,部分镂空。片状方形,面凸背凹。中心凸起一圆,四周为相同对称的鹰首,圆睛勾喙,颈羽披垂。四角有钉孔,应为棺椁饰片。此金饰片构图巧妙,造型夸张生动,有很高的工艺鉴赏价值。

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出土的西戎遗物,如虎形金车舆饰、大角羊形银车舆饰、十字形金饰、狼形银车轸饰、卷云纹银铁泡等,也各具特色。

(如下图)▼

文章摘编自《甘肃美术史图鉴》

今日推荐图书

《甘肃美术史图鉴》

胡同庆郑怡楠著

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5定价:98.00元

《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

朱晓峰著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6定价:96.00元

《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

董华锋著

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0定价:68.00元

《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

陈振旺著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2定价:98.00元

扫描图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touxian.com/gzys/14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