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拇外翻(halluxvalgus),俗称“大脚骨”,是一种常见的拇趾向足的外侧过度倾斜、第一趾骨内收的前足畸形,经常伴有其余足趾的畸形和症状,易并发滑囊炎、胼胝、锤状趾等,常感疼痛,且足外形差,影响美观。
拇外翻畸形病理解剖学改变包括以下6个方面:
①在跖趾头节平面拇趾外翻畸形(正常为10~15°),有时发生近节趾骨基底部向外侧半脱位,第1跖趾关节内侧关节囊松弛,外侧挛缩;②第1跖骨头内侧隆起,骨赘形成,拇囊炎形成;③第1跖骨内翻畸形,正常情况下拇外翻角,即指在第1跖趾关节平面拇趾向外侧偏斜,角度最大为10°~15°,超过此范围即为拇外翻畸形,第1~2跖骨间夹角达到或大于10°者,为跖骨内翻;④第1跖骨过长,拇内收肌紧张挛缩,异常牵拉;⑤第1跖骨绞前,拇长屈、伸肌弓状紧张,加重畸形;⑥前足增宽。发病原因拇外翻的发病主要与遗传有关,女性患病率高,何时开始穿高跟鞋对女性拇外翻患病有重要影响。父母有拇外翻,子女患拇外翻的概率明显增大。此外,女性足部韧带较男性弱,在同等遗传条件下,更易发生拇外翻。青少年期是身体骨骼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儿童的软组织相对较松弛,骨骼迅速发育身高增长,身体结构尚未定型。如此时过早穿高跟鞋,则高跟尖头鞋将前足紧紧地包裹着,使脚趾处于一种病理状态,并触发一系列的拇外翻发生机制,导致最终形成拇外翻。
危害
拇外翻常呈对称性,拇趾的跖趾关节轻度半脱位,内侧关节囊附着处因受牵拉,可有骨赘形成。第1跖骨头的突出部分,因长期受鞋帮的摩擦,局部皮肤增厚,并可在该处皮下产生滑囊,如红肿发炎,则成为拇滑囊炎。严重者拇指的跖趾关节可产生骨关节炎,引起疼痛。第2、3跖骨头跖面皮肤因负担加重,形成胼胝。第2趾近侧趾骨肩关节处背侧皮肤因与鞋帮摩擦可形成胼胝或鸡眼。
拇外翻作为一种疾病,虽然早期除了外观不美丽、选鞋困难及容易损坏鞋形,还没有给人们带来太多的不适症状。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拇外翻畸形程度的加重,会产生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如拇囊炎、爪形趾、鸡眼、脚垫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足部功能,而且会产生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应对措施
所以,建议当发现有拇外翻畸形时,最好及早防治,这样,不仅能够延缓拇外翻恶化的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预防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①避免长时间穿尖头高跟皮鞋是预防拇外翻的主要措施,平时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如没有高跟、前部较宽,使足趾在里面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其感受不到任何压力;②做赤足运动,加强足底肌肉力量,延缓拇外翻恶化程度;③使用矫形辅具,对对轻度畸形的患者,可用硅胶制作的顺趾垫(趾柱)放置于拇趾和第2趾之间,减轻拇外的外翻,缓解疼痛。也可使用夜间矫正夹板,将拇趾固定于内翻位,但白天无法使用,对于较重的畸形,辅具不能永久地纠正畸形,只能延缓畸形的发展,缓解疾病;④功能锻炼,可用橡皮筋套住双侧拇趾向内侧达拉或用手指将拇趾向内侧掰动;⑤畸形严重且已并发滑囊炎者,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