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健康成长中,足部发育也是非常快的,一般情况下,在最初的三年里宝宝的脚长得非常快。一个月长1.5毫米,宝宝2岁半时,脚的长度就已经是成人时的一半。小宝宝不懂,自己的鞋子是否合适,很难表达出来,而有些家长也会忽视宝宝的鞋子合脚问题,往往忽略了鞋子不合脚。
家长注意:
孩子3岁前,足部70%是软骨,骨骼可塑性强,及时为孩子更换合适的鞋子,否则易导致孩子的脚部畸形。
孩子鞋子过小、过大做脚部发育都不利,宝宝鞋子过小,导致脚部:
1.拇趾外翻足
孩子大脚趾外翻,即大拇趾向外歪斜往第2个脚趾紧靠,其拇指轴心中线已偏移歪斜,有些也会合并产生拇趾内旋的现象。
2.铁锤趾
孩子近端趾间关节弯曲变形,常见于鞋子前端空间过小,导致孩子要弯曲较长脚趾,长时间下来就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3.木槌趾
孩子脚趾远程趾间关节弯曲变形,也是宝宝的鞋子前端空间过小造成的。
4.小趾卷曲
孩子第四或第五脚趾向内卷曲在其他脚趾之下,也是孩子鞋子过小、过紧或前足空间过窄的鞋子导致。
5.爪状趾
这种情况一般在穿高跟鞋的女童脚上有,一般家庭的宝宝身上比较少见,比较例外的例子可能在长期被忽视的孩子身上,如留守儿童、孤儿等。
6.趾囊肿滑囊炎
在掌趾关节外侧磨擦,导致关节囊发炎、增生结节,产生红肿疼痛或关节突起变形、迭趾等。也常见于儿童脚掌处鞋子不够宽、或穿高跟鞋导致。
宝宝鞋子过大,会导致:小脚在大鞋中得不到相应的固定,走路时为了不掉鞋,宝宝有意识地用脚前端部位抓紧鞋子底部,长期下来,不仅容易引起足内翻或足外翻畸形发育,还会影响宝宝以后走路时的正确姿势。
关于足部发育专家告诉你:
小童足部的成长阶段可分为婴儿期(0-3岁),幼童期(4-6岁),小童期(7-14岁)及成年期(14岁)。
在婴儿期(0-3岁),由于足部骨骼尚在发展阶段,足底脂肪层亦较厚,肥嘟嘟的脚形就像是扁平足。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亦称为脂肪足或假扁平足,并不需要特别的护理,反而鼓励此阶段小朋友在家中多点赤脚走路,刺激他们足部抓地的感觉,令将来走路更平稳。而鞋类的选择方面,应购买一些鞋底较薄身的,让足底对地面的反射感觉能更直接及准确。
而幼童期阶段(4-6岁),足底脂肪层开始被吸收,足底的形态渐渐显现。同时,X形腿及后足外翻等现象会比较明显。家长可能会发现小童在此岁数会容易跌倒,投诉易疲倦等行为。
由于4-6岁的骨骼结构仍在变化阶段,适当设计的鞋及鞋垫的选择是重要的。在鞋类方面,家长应选择一些后跟柸较坚硬,而中筒鞋的控制能力会较好。鞋内有一般承托力的鞋垫便足够了,好让幼童的足弓能得到适当的刺激而健康发展。
当小朋友到了7岁,便踏入小童期。生理成长的速度会减慢,但如果此阶段缺乏足够的运动及良好设计的鞋及鞋垫去好好保护,足部骨骼结构较易受损,形成后天性扁平足、X形腿等问题。过了14岁的矫正黄金期,踏入成年阶段,足部骨骼已定形,穿垫的目的是预防将来关节及肌肉劳损,改善走路姿势,减少将来可能发生的痛症等现象。
后足外翻
其实,护足应是从小起。以下简单的护足运动,建议小朋友可以日日做,对肌肉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抓趾运动:
用足趾抓一些小对象,例如波子、毛巾等,维持5秒左右后放开,重复10次。
(二)足尖运动
用脚尖原地站立,维持5秒后脚跟贴地;或用足尖来回走动20余步左右。
家长注意如果发现孩子的足部发育出现问题,建议尽早带孩子到专业检查,确定需要矫正治疗,应尽早诊治,这样才能避免妨碍孩子的身体发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