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美军新兵跑步相关肌骨伤病的相关因素

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04/6079778.html
武装力量的入伍训练(IET,Initialentrytraining)相关伤病被认为是“军事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医学障碍”。据统计,美军新兵中约25%的男性和50%的女性遭受过至少一种与体能锻炼相关的伤病。IET损伤中的60%~80%是与下肢过度使用相关;通常与“相对于基础运水平和个人跑步能力而言过度的奔跑训练有关。”本文将就与跑步相关的变量对于损伤风险的潜在影响、以及当前的干预措施做一综述,并针对与跑步相关的因素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专业性建议以减轻新兵的“跑步相关性肌骨系统伤病”(RRMI,Running-relatedmusculoskeletalinjury)。.跑步相关肌骨系统伤病(RRMI)概述RRMI,即跑步相关性肌骨伤病,是入伍训练相关伤病中较常见的一种,虽然跑步运动可以普遍改善有氧运动水平,但跑步仍存在受伤风险。但是,因缺乏针对RRMI的标准化定义导致了广泛报道的RRMI发生率和患病率,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研究之间的可比性。Nielsen等的研究报道称:每跑步小时所造成RRMI发生率约为%~85%。Yamato等人最近提出了对于业余跑者的RRMI共识性定义:“下肢的跑步相关性肌骨疼痛,导致跑步运动被迫停止或者受限(距离,速度,持续时间等)至少7天或被迫缺席连续3次的预定训练课程,或者跑者因伤需要咨询医生或其他卫生专业人员”。2.跑步相关肌骨系统伤病(RRMI)相关因素2.常规因素既往伤病史是RRMI的已知危险因素,可能部分归因于愈合或康复不完全、伤后仍存在的生物力学或结构性缺陷,伤后出现代偿性步态等。Grier等在针对部署任务中的名美国陆军士兵的调查中指出,有氧运动水平较低、体重增加是RRMI的显著危险因素。新兵在在IET期间的劳损性肌骨伤病主要与低水平的有氧运动能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不足以及入伍前缺乏体育活动相关.2.2跑步距离(跑步量)诸多研究证实了每周跑步距离与受伤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据不同研究统计显示:每周跑步超过32km(20英里)或超过64km(40英里)时,受伤风险显著增加。VanMiddelkoop等前瞻性队列研究报告称:每周跑步<40km(25英里),是位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预防小腿受伤的重要保护因素。就发生伤病的跑步距离阈值而言,统计学所获得的美国军队人员数据要小于民间人员数据。Grier等认为每周跑步>6英里(约25.75km)的美国陆军男兵受伤的风险是每周奔跑≤7英里(约.27km)的2.24倍。但是Nielsen等指出,每周跑步距离较长的跑者的相对受伤阈值较高,经验丰富的跑步者(大多为长跑)比新手更了解自己的容易导致受伤的运动极限,从而更好的避免受伤。每周跑步距离的迅速增加可能会显著增加受伤风险。Nielsen等指出:两周内每周跑步距离增加>30%的跑步者与距离增加<0%的跑步者相比,受伤的风险明显增加。Nielsen等也指出,跑步量的突然增加可能会增加膝盖(髌股肌腱和髌腱病变)和髂胫束疼痛的风险。为了减少上述因跑步量累积所导致的伤病,美国国防部训练伤防治工作组(TheU.S.DepartmentofDefense’sJointServicesPhysicalTrainingInjuryPreventionWorkGroup)建议:间隔训练法是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有效方法,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下肢短时间内的重复受力。美国陆军的体能准备训练(PRT)和美国海军作战适应性训练都重点突出了无氧/间歇性跑步,以便在较小的跑步距离、较短的持续时间和较少的跑步频次条件下有效提高受训官兵的有氧和无氧体能适应性。与传统的体能锻炼计划相比,上述训练模式将新兵的受伤风险降低了33%~45%,同时保证了受训人员的体能训练效果。2.3.跑步相关参数跑步相关参数主要包括三点:跑步速度,步频以及步幅。跑步速度或步伐的变化可能与跟腱病,小腿(腓肠肌)疼痛以及足底筋膜炎的发生风险有关。在跑步速度固定的情况下,采用前足触地模式的跑者通常步幅更短、步频更快。在保持跑步速度的同时,将步频提高0%以上,会减少步幅,并减轻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受力负荷(不考虑落地模式)。增加5%的步频可以通过减少下肢负荷波动幅度来降低胫骨应力性骨折的风险;而缩短0%的步幅也可能会降低胫骨应力性骨折的风险。美军训练伤防治工作组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推荐统一标准的步幅或步频。但是跑者更容易对步频和步幅的轻微变化作出反应,通过适当的操控跑步过程中的步频或步幅,可有效减轻足踝部肌肉的负荷。2.4.跑步路面

临床医生常建议在较柔软的路面上跑步以降低受伤风险,也有个别前瞻性研究报道指出:跑者在混凝土路面上长期跑步,其受伤风险有所增加。但是上述结论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目前广泛接受的观点为:跑者可以根据路面硬度的变化来调整步态以及下肢的柔韧性,而且这种调节机制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独特的。所以跑步路面的不同不一定影响受伤风险,关键在于应该多在不同的场地进行适应性跑步训练,以及选好适合不同场地的跑鞋。

2.5.足部形态足形态主要有三种,正常足弓,低足弓的以及高足弓。足弓高度或者足部活动度是否与受伤风险有关仍存在争论。一项系统回顾研究中报告了足部极端情况和受伤风险之间的关联,但其影响程度很低(优势比[OR]=.23)。不同的足部形态容易导致不同的损伤类型,低足弓的人,膝关节易外翻,易发生膝关节内侧软组织的损伤。而高足弓的人则容易发生踝关节外侧骨性组织的损伤。Barnes等在其研究中则认为足部的形态结构差异与胫骨应力性损伤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尚不能定论,但足部形态类型的某些极端情况(扁平足或者高弓足)可能会增加胫骨应力性损伤的风险。2.6.髋部肌肉强度根据临床研究,Ferber等指出,由于跑步时髋关节动态稳定性不足,髋部肌肉组织(尤其是外展肌和外旋肌)无力或左右力量不对称可能会增加受伤风险。针对新手跑步者的髋部肌肉力量与RRMI风险之间潜在联系的研究不一致。尽管如此,髋部稳定性或肌肉强化训练(如美国陆军PRT训练和美国海军作战适应性训练中的“髋关节稳定性训练HSD”)可使潜在髋部肌肉无力或力量不对称情况的新兵受益。2.7疲劳全身或局部肌肉疲劳可能会增加受伤的风险。局部肌肉疲劳会降低肌肉吸收负荷的能力,进而增加相邻骨骼的负荷。由于逐渐增加的冲击负荷以及胫骨前肌引起的踝背伸/跖肌失衡,胫骨应力损伤的风险可能随着跑步者的疲劳而增加。所以这种胫骨骨折也被称为“行军骨折”(MarchFracture),因其常见于长距离、高强度的行军过程中。此外,随着跑者逐渐疲劳,跑鞋会越来越多地影响跑步的生物力学。运动控制型跑鞋的穿着可增强胫骨前肌和腓骨长肌的疲劳抵抗力,并降低长时间跑步后足过度内旋跑者的受伤风险。2.8.跑鞋类型临床医生认为:穿着不同足形态相适应的跑鞋可降低其受伤风险,而穿着专门针对脚型设计的鞋会优化后足的运动及缓震。我们先熟悉下跑鞋的几个重要结构,因为跑鞋的分型主要是根据这几个结构来区分的。这几个结构分别是跑鞋的内侧柱,中底以及后跟支撑。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主流跑鞋,他们设计及功能重点不一,了解这些不同跑鞋的特点可帮助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跑鞋类型。.“避震型”跑鞋,其特点是单层密度中底、质地较软;没有内侧柱,主要功能仅限于缓震,该类跑鞋适合足弓较高人群;以及足弓正常,足部灵活度较低的人。2.“支撑稳定型”跑鞋,其特点是多密度中底,硬度适中;后跟支撑硬度适中,并且配备内侧柱支撑,其功能除缓震外还可以实现内侧支撑;该类跑鞋受用人群较多,适合足弓正常的,适合足弓较低、灵活性较低的;也适合足弓较高,灵活度较高的人。3.“运动控制型”跑鞋,其特点是具有韧度较高的多密度中底,后跟支撑较硬,配备内侧柱支撑,其功能除了缓震之外还有后足内旋控制;适合足弓较低的人,也适合足弓正常,灵活性较高的人。除了以上几种主流的跑鞋之外,还有“极简式跑鞋”和“过渡式极简跑鞋”。“极简式跑鞋”的特点是后掌和前掌之间几乎没有高度差,没有足弓支撑,没有中底或者后跟支撑,我们之前的解放鞋,双星跑鞋还有后来的迷彩鞋都属于极简式跑鞋。“过渡式极简跑鞋”是在极简跑鞋基础上,后跟有一定缓震。这些跑鞋的设计宗旨在于促进前足触地式跑步,或者模拟赤足感,比如NIKEFree3.0等。目前观点不建议缺乏经验的跑者穿着极简式跑鞋和过渡式极简跑鞋。因为对于训练有素的跑者来说,穿着不同跑鞋对他们的步态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对于新手来说,穿着极简式跑鞋更容易感到小腿疼痛。而统计数据显示,过渡式极简跑鞋的总体受伤率明显较高。缺乏经验的跑者应谨慎选择上述两种鞋款。2.9.跑步触地模式跑步触地模式(FootStrikingPattern),即跑步过程中脚面接触地面的方式。触地模式主要有三种,前足触地,后足触地以及全掌触地。很多临床医生认为“没有一种固定的跑步落地模式是完美适配所有跑者的”。根据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War等报告称,名男性和名女性美国陆军士兵的跑步触地模式与其劳损性伤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但是也有其他研究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后足触地模式会在足部接触地面时产生快速的,高冲击力的峰值力。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其高冲击力峰值及其动态负荷变量与胫骨应力损伤/应力性骨折,髋部、膝关节、下腰部疼痛以及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增加有一定联系。与后足触地相比,前足触地模式减少了触地时产生的冲击峰值力。膝关节受力会减少。但该触地模式会使作用力更集中于踝关节的跖屈肌,增加足踝部的负担。研究人员认为,前足落地模式可能会增加跖屈肌、跟腱以及足踝关节损伤的风险。那么习惯后足触地模式的跑者是否需要过渡到前足触地模式呢?目前观点认为“跑者之间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没有一种特定的触地模式是普遍理想的”。但是学界共识支持渐进式过渡,即由后足触地循序渐进转变为前足触地。他们推荐了一种过渡训练的计划:第一步是逐渐增加步行的时间;然后逐渐增加穿着极简式跑鞋的跑步时间(也就是后跟基本没有缓震的鞋子,促进跑者用前脚掌着地)。此外还包括了一些典型的训练项目:比如小腿肌肉拉伸及强化,足部固有肌肉的强化等。2.0.跑鞋轮换、跑鞋适配和更换指南Malisoux等的一项前瞻性的随访研究,纳入了95名男性和69名女性跑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在22周内交替穿一双以上跑鞋的5名男性跑者和33名女性跑者的受伤风险有所降低。他们认为跑鞋轮换穿着可能通过改变肌肉骨骼的外部和内部负荷来降低受伤风险。尽管跑鞋轮换穿着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但是对于入伍训练期间的新兵来说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其经费需要经过独立的后勤补给部门审批予以拨款。那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跑鞋适配,什么情况下更换跑鞋呢?目前学术界共识建议跑者在选择和更换跑鞋时应更注重其舒适性、合脚性(长度和宽度)以及鞋子的状态。此外,旧跑鞋是否更可靠?研究发现:对于女性跑者,长时间穿着的跑鞋与其受伤风险的增加没有明显关联;但是男性跑者穿着长时间的跑鞋可使受伤风险明显降低。在Taunton等的研究中,穿着使用期达2年的跑鞋的跑者受伤率明显降低。Gardner等一项纳入名美国海军陆战队新兵的前瞻性对照试验发现,20名新兵被在穿不到周的新鞋时发生应力性骨折,而44名穿着使用期大于年跑鞋的新兵中,则未出现应力性骨折。临床医生常建议穿着~英里(~公里)后更换跑鞋。根据一些研究意见,即使跑鞋闲置,中底的减震能力在2年内也会自然下降,他们建议至少每6个月更换一次跑鞋。美军训练伤防治联合服务工作组指出,“合格的跑鞋应为~英里的使用提供令人满意的支撑和缓冲,但是缺乏足够证据推荐更换跑鞋的标准距离间隔。”但有几种情况是确定要更换跑鞋的,比如对于体重较重、受过伤或足弓高的跑者,应当在鞋底严重磨损或者穿着距离接近英里(.7km)时更换跑鞋。更换跑鞋时应该遵循下面的标准,比如鞋长:距最长趾/2~拇指宽,鞋宽:距足内外侧最宽处/2拇指宽;此外,若发现鞋跟中底内侧或者外侧明显压缩,应该立即更换。舒适的跑鞋可以通过减少与穿鞋相关的肌肉活动来减少跑步者的能量消耗。因此,跑鞋的舒适性可通过延缓跑步时疲劳的发生来降低受伤风险。相反,不舒适的跑鞋会通过诱导代偿性步态模式增加受伤风险。理想的跑步鞋应该是在初次穿用时就是是舒适的,没有“磨合”期。2..下肢负荷模式下肢负荷模式即不同的运动方式,比如足球、篮球,这些运动和跑步的下肢受力模式不同。研究发现,在22周内参加其他运动的跑者的受伤风险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活动的负荷方式各不相同。此外,研究也发现:曾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打过篮球和/足球的跑者中,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降低。他们认为人体骨骼在足球或篮球等高强度、灵活性运动期间承受的负荷具有更高的间歇性,变化性以及强度,可促进骨骼密度更均匀、系统的增长,从而拥有更大的骨骼强度。Turner等研究也指出,骨骼发育对短时间的剧烈运动(如短跑)的反应要好于较长时间的强度较小的运动(如长跑)。研究人员指出,美军入伍训练的常规持续时间(2~3个月)不足以明显增加骨量。必须进行至少6~8个月的规范化训练,以实现稳定的骨量增加。此外,女性和男性分别在8岁和20岁时达到90%的骨量峰值。这突出了对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进行适当负荷的体育锻炼,可优化新兵的骨骼健康水平。3.总结RRMI本质上是多因素导致的。建立一个国际标准化RRMI定义可使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评估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并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考虑到RRMI的多因素性,美军后勤服务部门已经着手主动解决新兵的身体健康水平问题,以尽量减少受伤风险和相关损耗。美军训练伤防治联合工作组认为,在入伍训练前对体能状况不佳的新兵进行身体健康筛查和补救性的体能训练,可有助其降低受伤风险。比如,美空军在基础军事训练开始时引入了体能加入标准,使新兵应力性骨折发生率减少了54%,并在近年来每年平均节省了万美元的训练和医疗费用。授课视频

主要参考文献:略

(您的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动力)延伸阅读:

年度卫勤精兵推文汇总

美军:支持全球军事行动的创伤救护

战例学习:战术止血带使用要把握好3小时窗口期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军事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touxian.com/gzhf/13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