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的最高峰。但说起明式家具,需要明白明式家具和明代家具是两个概念。
我们说的明式家具,是中式家具的巅峰之作,其实是专指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而言,对于农民阶层,帝王阶层,显然另有他们认为美的标准。明式家具,最早是起源于宋代,我们从宋代的绘画中,就能看出明式家具的种种端倪,只不过在明代中后期发展到巅峰,并发展到清代前期。
中国美学基於以理节情,情理结合的理想,讲究道、气、虚、无,较之西方更强调在意境上的渲染,追求由内而发的韵味,极具文人风范。明式家具造型大方间练,榫卯精密,坚实牢固,重视美材的自然纹理和色泽,不以繁縟的花饰取胜,精於取舍,其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则太少的绝妙境界,令人赞叹。堂前一幅字画,一张香案,两张大交椅,两厢亦是官帽椅六张排开,间有茶几,上有茶盏,庭前天井,滴水瓦当,飞檐挑斗。世好研华,吾耽拙朴。
明窗,净几,画案,扇面,松涛,溪声,门僧烹茶,主人赋诗,馋有绍兴老酒,閒时工笔花卉,月下鼓琴,寒夜围炉,手抄艺花书,妻子绣故事。明式家具最适合这样的快意生活了。
三屏罗汉床罗汉床的形制有大小之分,一般把较大的称作床,较小的称榻。此件无疑為床。大罗汉床可供卧、坐,床上正中放一炕几,放在厅堂中待客,因此是件比较讲究的实用家具。
交椅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着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叁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棖”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由於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
灯掛椅灯掛椅是靠背椅的一种款式,其搭脑两端挑出,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掛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掛而得名。灯掛椅是明代最為普及的椅子样式。明代灯掛椅的基本特点是:圆腿居多,搭脑向两侧挑出,整体简洁,只做局部装饰。有的在背板上嵌一小块玉,或者嵌石、嵌木,或者雕一简练的图案。座面下大都用牙条或券口予以装饰。四边的棖子有单棖有双棖,有的用“步步高”式(即前棖低,两侧棖次之,后棖最高),落地棖下一般都用牙条。两后腿有侧脚和收分。明代灯掛椅的造型整体感觉是挺拔向上,简洁清秀,这是明代家居造型的特点,可以说是明代家具的代表作。
太师椅太师椅有书卷背搭脑,也有罗锅棖搭脑,但更多的是由榫卯攒斗的栲格搭脑。太师椅椅背一般分叁段隔堂装饰,也有四段甚至五段隔堂的,叁段最典型,也最协调。一般上段浅雕云纹、如意纹或花卉瓜果;中段是主要的装饰部位,人物、动物、山水景物,无所不雕;下段则鏤刻如意纹、蝠纹、云纹,底部鏤亮脚透空,使本来厚重、壮实的太师椅在视觉上有一线空灵。雕饰题材的丰富也是清式椅子最典型的特征,甚至在太师椅背的雕刻上贴金、彩绘、嵌镶、堆塑,无所不能,体现了清式椅子华丽的风格。太师椅扶手也是用榫卯攒斗的大栲格子制作,一根弯曲自如的线条组成阴阳相间、刚柔相济的图案,而扶手就在图案上,十分巧妙。太师椅座面抹头下有四面束腰,溜肩,使整个椅子线条分明。太师椅没有券口、牙板、牙角等装饰,一般在束腰下溜肩处浅刻精细的卷云卷草纹饰,这些阳线勾勒成的图案,如良渚玉雕,精致细腻,与太师椅庄重的造型形成对比,大气中有秀气,丰富了视觉上的美感。
明式方几抹头见明榫,桌面下装二根穿带出梢支承。边抹冰盘沿上舒下敛,自中部内缩到底压窄平线。束腰与直素牙条以抱肩榫与腿足结合。腿足上以长短榫与几面边框接合,下展為造型劲快有力的马蹄足。雅条下有罗锅棖与四足相交,皆出透榫。此几造型与八仙、六仙和四仙桌类似,但是体积较小,可能為陈设奇石、瓷器花瓶或盆栽之用。其高於一般桌的高度,可為此用途之证。
书桌明式书桌不仅在比例尺度上有别於厅堂卧室生活使用的家具,而且為构建寧静素雅的古代读书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鲜明的艺术表达.不仅共同反映出简洁质朴的明式风格特色,成為明式家具中的经典,同时刻画出鲜明的审美个性.取得了令人赞嘆不绝的人文内涵。
鼓腿膨牙炕几炕几是在炕上使用的矮形家具、炕案较窄,放在炕的两侧端使用。词语出处:《老残游记》第九回:“靠窗设了一个长炕几,两头两个短炕几。”茅盾《子夜》八:“冯云卿下死劲抬起手来,在炕几上重拍一下。”沙汀《记贺龙》十五:“﹝贺龙﹞把炕几上叁个烧饼拿来摆着,迭着,正是在玩积木一样。
高面盆架黄花梨雕贡宝图六足高面盆架黄花梨制,雕饰精细。搭脑出头圆雕龙头,掛子透雕草龙。搭脑以下空间安一卷草纹牙板。中牌子嵌装高浮雕山水人物故事纹花板,华丽而高雅。中牌子下方又设一卷草纹牙板,其下方置罗锅棖,下承双草龙牙子。腿足有如栏桿的望柱,柱顶圆雕仰俯莲纹。六足中仅有两足上下有横棖连接。其余四足上下安“横拐子”。上下横棖皆草龙角牙。虽為实用器,但其呈现的完全為艺术品的特质。
黄花梨实為呈黄褐色的“花梨”或“花櫚”。是明清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木色金黄而温润,心材顏色较深呈红褐色或深褐色,有屡角的质感。明,清时考究的木器家具都选“黄花梨”制造,其色泽不静不喧,纹理清晰,如行云流水,非常美丽。被视作上乘佳品,备受明清匠人宠爱,特别是明清盛世的文人、仕大夫之族对家具的审美情趣更使得黄花梨家具卓而不群,无论从艺术审美、还是人工学的角度来看都无可挑剔,可称為世界家具艺术中的珍品。
夹头榫条凳櫸木夹头榫小条凳采用夹头榫结构,四足侧脚显着。腿足线脚都做得淳朴可爱。整款呈案形结体,尤其在面板下两侧面不安牙条,任由其空敞,在宋元画中所见桌案多如此,足见此凳犹存古意。
官皮箱是一种体量较少制作较精美的小型庋具,是从宋代的镜箱演进出来的,它上有开盖,盖下约有10厘米深的空间,可以放镜子,古代用铜镜,里画有支架。再下有抽屉,往往是叁层,抽屉前有门两扇,箱盖放下时可以和门上的子口扣合,使门不能打开。最下是底座,是古时的梳妆用具。“官皮箱”為北京匠师的俗称。在古代用於放置官印和文鉴等重要资料,多為红木制造,高贵典雅。
两件柜明黄花梨冰绽纹小万歷柜。小型的柜子常用来存放文具、信札等物品,置於案头亦可成為文房壹景。这件小型万歷柜完全按大型万歷柜的比例制作,壸门券口两侧用短料作冰绽纹,格调清新高雅,新颖美观,令人过目难忘。
架子床紫檀四柱灯笼锦围子架子床床座為格角攒边结构,边抹冰磐起混面并向下内敛,抹头见明榫一木连做的束腰与起线直牙条以抱肩榫结合腿足,腿足上端出双榫纳入床底边框,下收為形状美好的马蹄足。床座边框内缘踩边打眼造软屉。下有一双弓带,两根直带出榫装入大边,抹头每边另加二根短棖出榫纳入直带与抹头加强支撑。四根直立角柱下端做榫拍合床座边框四角上凿的榫眼,上承格角攒边造榫卯相接的床顶架子。立柱四角踩委角线。床顶架子以格角榫形成分格,部分由瓣形图案。床顶下与角柱间有格角攒边框掛檐,中有矮老做肩裁入分格,嵌入沿边起线透入灵芝纹的条环板,长边三块,短边一对。掛檐以双榫与角柱和床顶结合,掛檐下与角柱结合处安透雕卷龙纹角牙。床座上的围子做榫借入角柱,上层為双套环卡子花,下层為攒门灯笼锦图案。背面安一长围子,两侧各一短围子。床组上部结构均可拆卸。
中国家具史是一部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无论笨拙神秘·商周、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抑或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华丽润研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简洁雋秀的高型家具·宋元,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其中以明朝為大盛,以苏式家具為明式家具的正宗。
明代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的顶峰,又以万歷為最,流传至今的明代家具大多是这时期的。有关明式家具的制作,可见万歷朝午荣编著的《鲁班经》。明式家具坚固耐用,在於其科学合理的榫铆结构。一件家具由若干构件组成,其结合处需通过榫铆连接起来。如格肩榫、格角榫、龙凤榫、粽角榫、走马销、插肩榫等。
相对於清式家具,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更多体现在明式家具:儒家的含蓄、天人合一、中正中行,道家的无為、自然,在明式家具完美体现:简炼流畅、稳健典雅、收放有度、刚柔并济、形神兼备。故有十清不抵一明一说。关於中国艺术,伏尔泰曾说:“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已经有高度的文明了”。
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是研究明式家具的著作,值得仔细阅读和收藏。另外,王世襄先生提出的明式家具十六品是: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綺、研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瓏、典雅、清新;八病是繁琐、赘复、臃肿、滞郁、纤巧、悖谬、失位、俚俗。
有些人天生不应该生在帝王家。赵佶如果不做皇帝,而专致于书画,或许能成為伟大的艺术家,不至於北宋亡于金朝铁骑;朱由校如果不做皇帝,而是学李诫学鲁班,或能成為一个有前途的木匠,而不至於宦官当道断送大明国祚。反过来说说,这些皇帝的出现,亦或是某一领域之福?艺术与国运更兴,祸福焉知?
转自《东阳红木木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