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太极拳的锻炼效果分享一下练习太极

大家都知道,太极奉是内家拳、内功拳,无论是古代用于技击,还是现在用于保健强身,要想真正地起到作用,就必须修炼——太极内功.通过思师冯士英、李秉慈二老多年来的悉心教诲,又有李经梧师伯、王培生师叔的指点,加上自己对太极拳二十多年来地体悟,我认为操炼大极内功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松中求整,五弓合一

太极拳讲“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什么叫放松?怎样放松?能不能真正地松得开?要求松,就要细心地体会“一身备五弓”的含义;五弓怎样松得开:身弓(主弓)即脊柱的松法,先将两肩根、两腹股沟向回缩劲,使胸、腹松净,再将玉枕穴悬空领起、尾骶骨松垂入地,夹脊后贴,使三关竖起,感觉自己就像衣架上的衣服一样,既轻灵、又沉稳:手臂两张弓(辅弓)的松法,在两肩根回缩、肩井穴下沉的基础上,两手(梢节)领起,两肘(中节)下沉并有外撑之意、两肩外侧微前扣与夹脊联系起来,动作起来好象金鸡抖翎一般;从胯至足(两张弓)的松法,在两胯根(腹股沟)回缩的基础上,两膝外侧内扣、轻轻上提(中节运转),提到腹股沟,同时两足(梢节)脚跟外撑有碾地而起之意.如此操作,四肢都系到了脊柱上,五弓合一,由松到整,有了正确的外形,形成了内外合一。

二、顺中用逆,运转丹田

在周身松开和顺的基础上,顺中用逆,以意导体,使周身集中于肚脐,再使息息归根,亦到肚脐,道家功法称之为“凝神入穴”;老子称之谓“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身心能收于此,才能养育自身的浩然正气.再通过顺呼吸的锻炼,即以肚脐为中心,牵动周身之气在呼吸和顺的基础上逐渐集中,利用意识呼吸法养足前丹田之气;前丹田充实后,再用逆呼吸法(意识呼吸),使周身之气集中于后丹田,待前、后丹田充实后,再通过内转呼吸(意识呼吸)法、射丹田法把丹田气激活,只有此过程,才能以腰腹为中心、以太极球带动周身,动作起来,才能既轻灵又沉稳。

三、文火、武火,启动命门

命门,乃生命出入之门.命门属火,肾属水,命门充实,肾气贯足,才能充分开发“太极腰”的能量,命门也是打通周天的钥匙,命门炼不出东西来,能量便不能达到尾闾,达于夹脊、玉枕通周天便是纸上谈兵。前边开发丹田的能量是面,命门是点,这个点就是太极,就是中和之气。随着长期刻苦地正确炼习,周身在松中有松文烹武炼的过程中,整体能量便不断地集中,这个点就越来越小,“小到无内即此意也,能小到无内才能大到无外。

四、逆中行顺,以气润身

全身能量能集中于命门,虚无当中能含有一气,这一气,就是太极,有了一,才能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能以这浩然中和之气来孕育自己的身体,用来健身能延年益寿;用来技击能防身自卫;用来开发自身之潜能其妙无穷.最后我用设想的一首诗为结束语:“道自虚无含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太极拳核心功法就是肢体放长训练

人们一直认为打太极拳是慢悠悠的、软绵绵的,因此比喻做事为打太极拳。许多人觉浸在“用意不用力“的要领里,认为打太极拳只用意不用力,练起拳来也慢悠悠、软绵绵的。打太极拳为什么要慢?有人说是“物极必反”,意思是说慢到极点就是快,实际上,你不动,就不会产生效果。打太极拳真的不用力吗?其实是指不用拙力,意与力是相互作用的,反过来,没能力,意也就没有作用。太极拳高手陈发科先生曾说过,“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可称为“棚劲拳”。这里所说的棚劲,就是太极拳的核心功法——肢体放长,没有肢体放长,打起太极拳来就会软绵绵的,缺乏内劲。

第一,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所谓顶虚领,是把头、颈向上虚虚领起。气沉丹田,则是意想气沉入丹田,即小腹放松成圆形。从人体解剖上讲,头上顶脊柱上拔,丹田下沉,尾骨下附,使脊柱产生上下的争力,从而带动脊部上下筋肉拉伸。长期锻炼,筋肉才会被拉长,增加肌肉力量,俗话说“筋长力大”,“力发于脊”亦在于此。在练拳时,不仅意识上有头尾朝相反方向拉开之意,实际上,头微微用力上顶,尾骨微用力下坠,也是肢体放长的要点之一。

第二,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含胸要求胸部既不凸出,也不凹进,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并依靠支柱加以放长。沉肩的作用是将臂部下塌,使臂生根,同时坠肘,使肘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当手臂进行缠丝运动也是以坠肘为中心的,同时坠肘和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因此沉肩坠肘和挫腕是整个手臂的放长,,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其实质为背部筋肉相互拉伸,使背部如同弓背,背部筋肉左右拉伸;坠肘,使手部肉与肩部筋肉因拉伸而连结成一体,太极中的背如弓亦在于此。这样背脊动,手就会被带动,所以说缠丝是脊带手而动的。练拳时,又肘应微用力下沉且有横撑之力,双肩下沉且相互内抱,这样才能与头尾相争构成十字劲,即上下左右的劲力相争,这才是太极拳因放长而产生的弹性棚劲。

第三,松腰圆档,开胯屈膝。这是指腿部的放长。腿因站立,放长比较难,开胯屈膝就可以在这一特定的姿势下圆档,用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这主要表现在膝的旋转上,当腿向外旋转时,使外侧处于放长而侧则为收缩,这种腿的旋转配合着手、臂、身成为全身的旋。从人体解剖上讲,因开胯、屈膝,腿上的筋肉被拉长,胯部的筋肉也被拉长,日久,这两部位的筋肉被放长,力量增大,同时因为胯、腿筋肉被拉紧,使其与背部筋肉相连接,成为全身的整体运动,脊柱动,腿也跟着动,这就是常说的“上动下自相随”。实际练太极拳时,双胯须用力左右相争,前后相争,以使腿部筋肉放长。练拳时,把以上三种要领合一,就是太极拳的肢体放长。因为身体的筋肉被拉长,如同皮筋被拉长,对方碰上拉紧的皮筋,就会产生反弹力,这就是太极拳的棚劲。为保持这种棚劲,练拳时就不能快,因为一快,就不能保持筋肉的拉伸,棚劲则散架。只有慢慢地动,才能保持棚劲不散,习惯了后,才可以渐渐地快,这就是“以慢制动”的根本所在。而不是慢去打人,那样只能成为挨打的靶子!

有了棚劲,就可以练出其它的捋、挤、按、靠、采等劲。例如,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为捋劲;双手同时将棚劲交叉向外棚出,为挤劲。掌心向下圈沾着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棚劲,为按劲。实质发劲是在头尾相争,沉肩坠肘,由脊柱引导下,通过手的伟递,有身体去撞人,劲由脊发出。从人体解剖上,发劲实质是脊柱头尾相争被拉长,手、胯、等均被拉长,如同一张拉开的弓,发劲时,将脊柱突然放松,手、胯、腿也放松,如同弓箭射出,将手射在对方身上,这就是发劲,也称射法。所以有推手或散手时,必须保持这种棚劲,这样练太极拳会很累,也就是过去太极拳宗师说的打十几遍拳就苦不堪言的道理。而现在练太极拳打十几遍,体力消耗也不大,以这样的练法去搏击,也许是太极拳难以实战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说,太极拳讲究放松,为什么要拉紧筋肉去练拳“所谓放楹,实质是放长身体达到的松开,由松开的放长而使身体产生弹性,弹性加强,即成为棚劲,这种弹簧力就是太极中的刚劲,刚柔相济的关键是肢体放长后,动作的落点用刚劲,其过程中则用柔劲,可见这种放松是在放长下的放松。如果关节肌肉绷紧,则无法放长,这就是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的“棉里藏针“。只有多花时间练肢体放长,才能练出真功,而天天去盘松散的架子则无济于事。(转载于采天之气借地之力博文)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李标沾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宁夏治疗白癜风医院
拉萨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touxian.com/gzyx/3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