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一般被认为是从爬行刚双孔亚纲槽齿目的祖先进化而来。他们是获得恒温和适应飞翔生活的一支动物。其主要特化是全身披覆羽毛,前肢特化变为翼,能在控制飞翔;体温恒定且高,可达42-44.6℃。为适应飞翔,其骨骼变轻。
家鸽的骨骼可代表现代鸟类骨骼的一般特征,但与原始的鸟类骨骼相比它又有所特化。家鸽胸骨上有发达的龙骨突(carina);荐椎2个;腰椎2个,与最后一个胸椎愈合,向后还和部分尾椎愈合,形成鸟类特有的愈合荐椎;活动的尾椎4-6个,最后尾椎向上翘起,称为尾综骨。
家鸽的骨骼
世界范围内鸟类化石发现较多。最早的鸟类历史可以追溯到晚侏罗世(距今约1.4亿年),有人认为鸟类的起源应该更早。古鸟亚纲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是侏罗纪发现的唯一鸟类。从已发现的标本可以清楚的看到始祖鸟具有羽毛,后足对趾型,腕掌骨和跗跖(fūzhí)骨均已愈合,骨盆结构、锁骨、喙部、下颌关节方式以及眼等许多特征与鸟类相似。始祖鸟具槽生齿,有具尾椎的长尾;脊椎双凹形;前翅掌指骨游离并具爪;脑、胸骨、肋骨及后肢等特征又与爬行类接近。所以始祖鸟被认为是爬行动物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
始祖鸟化石
白垩纪的鸟类,除始祖鸟外的其他鸟类全部属于新鸟亚纲。其身体结构与现在的鸟类更为接近。其中白垩纪的一些口中具槽生齿的鸟类构成齿颌超目,包括黄昏鸟目及鱼鸟目。新鸟亚纲中的其余多数成员的口中不具有真正的牙齿。
黄昏鸟还原图
鱼鸟还原图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白垩纪底层中又发现了一些已绝灭的不具牙齿的鸟类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改写了鸟类的进化史,填补了鸟类演化的空白,动摇了始祖鸟作为鸟类始祖的地位。中国的鸟化石材料是认识早期鸟类的基础,是鸟类起源和早期进化历史研究的灯塔。中科院古脊椎所著名的鸟类化石研究专家连海教授提出了孔子鸟——冀北鸟——华夏鸟——鱼鸟——现代鸟的指爪及鸟翼的演化序列。
孔子鸟还原图
冀北鸟骨骼图
华夏鸟化石
中国地质博物馆季强博士等于年报道了中华龙鸟,标本具有“原始羽毛”的绒羽状结构,引发了“鸟龙vs龙鸟”的起源争论。后来其被证实是一件带“羽毛”的恐龙标本。自后陆续有四种张羽毛的恐龙被发现。这意味着鸟类与兽脚类恐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中华龙鸟化石
人们在缅甸与波罗的海琥珀中发现了鸟类踪迹,揭开了史前鸟类的神秘面纱,使今天的人们对史前鸟类化石的认识不再仅仅拘泥于灰色石块的形式,使我们得以通过这形形色色的羽毛还原史前鸟类的最真实的细节。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通过琥珀中的鸟类羽毛获取到某些遗传信息,也是有可能的。
小琥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