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处于行走、跳跃或跑步等情况下,足部主要起到承受和分配身体负荷的作用。因为大部分运动项目都含有跑和跳的动作,下肢旋转时身体压力会急剧增加,因此足踝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尤其是体重较普通人重的人,足踝承受的压力更是多。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人体内骨骼的分类,分为中轴骨和带骨,带骨又包括上肢带骨和下肢带骨。因此,从功能上来看,我们应该把下肢看成一个由不同部分协同作用的整体。足部解剖结构发生改变会引起膝、髋关节的一系列问题,反之亦是如此。
在康复评定中,评定往往是从足开始。也有人认为足踝是万恶之源,其承受了日常生活大部分负重,所以当其损伤后,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一定会出现功能障碍。
在筋膜链理论中认为足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不管是浅背线、浅前线、侧线、螺旋线等均与足部有关,且大多数起于足部,因此足部的损伤能引起全身的损伤,头痛医脚确实有其道理。
足部解剖概述:
足部由26块不同的骨通过韧带和关节联合组成将近30个关节。足部的运动大约涉及到30个肌腱,包括从下肢肌肉发出的和足部本身肌肉发出的肌腱。
足部可以分为3部分,足后区由距骨、跟骨组成;足弓部由舟骨、骰骨、三块楔骨和跖骨组成。
前足有五个足趾组成。而大脚趾和拇指一样,只有两块趾骨组成,而其他的脚趾择优三块趾骨构成。足趾的长度和形状可以变化很大,大脚趾在人负重时其主要承重作用,而其余各趾起到抓的作用。
人体在支撑体重时,主要与地面接触的是第一和第五跖骨以及跟骨,而在这三块骨头之间存在着三个足弓。
正如前日所发的文章一样:足部有三个足弓,分别是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三个弓形成一个三角结构,维持足部结构的稳定。前足弓由韧带联合支撑,包括从跟骨到足趾延伸的足底腱膜。在不负重的情况下,韧带保持足弓的形状,而在负重情况下,当足弓触及表面时就会自动拉伸。脚和脚趾的许多活动受那些起自小腿但止于足部的肌肉控制。更多精细的运动则受制于那些起始并贯穿足部的固有肌。
足部的运动:
背屈跖屈
旋后(内翻):旋后时,足趾内翻,因此足内侧高于足外侧。
旋前(外翻)、旋前时,足趾外翻,足内侧大部分着地,和扁平足的体位类似;
内收、外展
跑步和行走:
在人的跑步过程中,足部在着地之前轻微外旋,通常是脚后跟外侧先着地。在站立阶段,足跟负重并撑平,然后开始内旋,同时伴随腓肠肌收缩,力量来源于整个足部和腿部。纵足弓的拉伸一直持续到足弓韧带绷紧。此时,力量主要来源于通过足部准备启动的体重。在支撑阶段,足一般处于内旋状态,然后慢慢变为外旋,使前足更为稳定,从而使起跑达到更好的水平。
足部过用性损伤的原因:
跑步过程中出现的足背损伤原因有很多:包括解剖畸结构、体重、鞋型、光滑运动面等。
如果长期或者反复负重,即使再小的骨折也常会引起足部损伤。
一定程度下足部是靠内旋来正常负重的,但是过度内旋则是脚跟和足部之间或胫骨和足部之间不正常关系的代偿活动。比较常见的是小腿和足部之间的轻微不完整,较容易引起足部的不稳定。在身体负重的情况下,脚趾通过被动过度内旋来抵抗地面压力。
过度内旋可以通过湿足测试来判断。用水沾湿足部后,在光滑干燥的地面上留下脚印,通过脚印可以显示出负重的分布情况。由于主要支撑点为第一、第五跖骨以及跟骨,所以正常情况下,纵足弓不会留下痕迹;只有在极度内旋中才会出现全足的脚印。
还有先天性异常的高足弓称之为“爪形足”。爪形足相对较为稳定,其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同侧与过度紧张的小腿肌肉和足底腱膜同时存在。负重面相对较小,因此对于集中的压力将会导致负荷异常,可能会存在一定危险性。
还有体重也是一个很大因素,比如几月前某国领导人因为体重过于重,导致膝踝关节受损,走路呈现瘸腿走路的姿势,这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鞋型也很影响足部形状,较窄小的鞋子容易使前足变形,踇指内翻并导致其它足趾出现功能活动障碍。因此,合适的鞋子也对我们保护足部形状很有帮助。
明天我将向大家试述影响足部活动的若干肌肉。
此次脊近完美健康管理咨询中心特别邀请顶尖足踝研究专家、医院复健治疗部主任蔡永裕亲自主授,关于蔡永裕老师的足踝康复课程的信息治疗白癜风哪里最专业治好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