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皮肤病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没有
一要辨证论治(上)
程莘农认为针灸治疗疾病,虽不同于药物,但选穴处方和施术手法,同样离不开中医学诊疗疾病辨证论治的原则。缘理辨证、据证立法,准确辨证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临证时程莘农尤重视经络辨证,他认为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概括经络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经络、脏腑病变时的相互影响,总结出病变表现一般规律,实现以病归经,以经知脏,准确诊断。施术时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表现了对经络的高度重视,在具体诊断和辨证施治过程中,主要掌握三要点,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诊治疗效。
◎掌握经脉循行,归经辨证
程莘农认为只有熟记经络循行,认清病候归经,才能够准确地进行经络辨证。经络循行和病候归经在经络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有诸内必形之于外”,任何疾病都以其一定的“病候”表现于外,“经络所通,病候所在,主治所及”,各经脉病候与其经脉循行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对病候进行分析,判断病在何经、何脏(腑),据此进行处方配穴,或针或灸,或补或泻。
虽然十二经脉病候与脏腑病候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十二经脉病候以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较多,而脏腑病候则以内脏病变较多。如胸肺部胀满,咳喘,缺盆中痛,肩背寒痛,臑臂内前廉痛,口渴,心烦,恶寒发热,汗出等病候常从肺经论治。十二经病候常有交叉,如心烦,可见于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病变。这时可根据其他症状来判定,若其他症状为足少阴肾经病变,则心烦属足少阴肾经。将病候按十二经进行分类归经,结合其他辨证方法,就可以循其内外,复杂的病候也就有所归属,以辨明病因、病位、病性而立法处方。
程莘农强调进行经络辨证时,除应重视十二经病候规律外,还应注意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尤其是局部的疼痛、发热等感觉变化和拘挛、屈伸活动转侧受限等功能障碍症状,如脾经通过腹部,故腹部胀满属脾。前头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都是依据经脉循行路线进行经络辨证。“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只有熟记经络循行才能循经取穴,辨证论治。
一要辨证论治(下)
◎掌握穴位主治,明性配穴
程莘农认为临证处方选穴,首先应掌握穴位主治和腧穴的特性,就像中医大夫不仅要熟记方剂,而且要掌握每味中药的功效主治。因为用药、用穴都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穴位和中药的作用常有异曲同功之妙。例如,列缺宣肺止咳,功似桔梗、杏仁;曲池去血中之风,功似荆芥;大椎调和营卫,功似桂枝、白芍;风池既能疏散外风,又能平熄内风,功似钩藤、防风;足三里大补元气,功似人参、黄芪;阳陵泉疏肝利胆,功似柴胡、竹茹等等。
但在治疗中,腧穴作用又多优于药物,一穴往往具有多方面功能和双向调节的作用,这些是药物所不具备的优点。如关元穴补气之功似人参,但又能行气活血化瘀,对妇科月经病有很好的疗效,较之人参又有泻的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每个腧穴可以治疗所在部位的浅表和内脏疾患,即近作用,如太溪位于内踝处,能主治内踝肿痛,新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