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脚先衰,脚就像房屋的根基,根基歪了,全身健康都受影响!脚部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不同部位有不同问题,以下“五大健康问题”尤其要注意。
脚踝:总崴脚多是踝关节不稳
很多人脚崴了之后不注意,之后常常“打软腿”:不仅走路不得劲儿,还经常崴脚,这多半是因为损伤后得不到有效治疗的韧带,韧带松弛导致踝关节不稳定,所以容易崴脚。
提踵训练:身体挺直站立,双脚稍微分开,脚尖朝前,双手自然下垂或扶椅背,双脚脚尖点地,慢慢地抬起足跟,抬到最高点处稍作停留,接着慢慢放下,再抬起。重复进行,每次50~下。
这个动作始终要保持身体挺直,脚跟要尽量抬起,放下时要缓慢,双手维持平衡,经过时间的锻炼,部分容易崴脚的情况能够得到改善。
足跟:足跟痛八成是跖腱膜炎
早上刚下地后走出第一步就感觉足跟特别疼,这是足跟痛的典型症状,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见。
导致足跟痛有多方面的原因,但80%的是由跖腱膜炎引起的。长时间行走、过度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出现疼痛。
缓解足跟痛记住“三字诀”
减:减少脚跟部负重刺激。选择骑自行车或游泳来取代走路或慢跑,既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不会伤及病脚。
穿:鞋宜选宽松的软底鞋。走路时在足跟部加上厚的软垫,或用足跟垫,以减少对足跟的刺激和损伤。
热:晚上临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半小时左右,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对于缓解疼痛很有帮助。
脚掌:长脚垫
很多老人脚底有厚厚的脚垫,这除了和脚畸形、长时间负重行走有关外,多数和穿鞋不当,长时间挤压摩擦有关。
足底皮肤对鞋子是否合脚非常敏感。如果穿了不合脚的鞋,在拇趾内侧和小足趾的外侧常产生脚垫;如果长期穿较硬的平底鞋,足后跟及其周围常产生脚垫;如果鞋子太松,脚在鞋内“晃荡”,足前内侧承受压力和摩擦,就会在前足底产生脚垫。
所以,防止脚垫产生,首先要选一双宽松、透气、舒适、柔软、大小合适的鞋子。
脚趾:拇指外翻
拇外翻就是大脚趾根部往外鼓了一个大骨头,穿鞋很痛苦,女性更为常见,男女比例约为1:2到1:3。
最常见的症状是内侧骨突的疼痛、拇囊的红肿,严重时无法穿鞋或发生皮肤破溃,部分患者会因为趾背内侧神经在骨突部位受压导致大脚趾背内侧的麻木不适,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退化导致行走困难。
弹着走:迈左脚,脚掌与脚趾用力绷紧,加重前脚掌和脚趾蹬地的力量,着地时体会脚后跟先着地,然后脚掌,脚趾按顺序依次着地的动作,左脚脚趾着地的瞬间发力出右脚,感觉身体向上“弹”,自然前后摆臂。
足弓:走路总脚疼自查下足弓
足弓,就像脚面的一座拱形桥。有了足弓,脚才能富有弹性。既可吸收地面的冲击力量,又可更好地推动人体活动。脚的足弓大致分为三种:正常足弓、扁平足弓、高弓足。不同的足弓,选鞋也有不同的讲究。穿不对鞋很容易走路脚疼。
正常足弓:自测足弓的时候,要保持“外八字”的站姿,方便观察。当脚踩在地面时,将手指伸进去,空间正好容纳一个指头。那说明我们的足弓是正常的。正常足弓选鞋范围相对宽泛,各种类型的鞋都能适应。
扁平足:如果脚正常踩地,足弓缺失,脚底紧贴地面,严丝合缝,这就是平足。扁平足患者比较适合穿厚、软、有弹性的鞋子。
高足弓:如果足弓与地面间隙能塞进去2个手指头,那就是高足弓。高足弓患者选择有一定足弓支撑,系带类的鞋子,可自由调节鞋面的高度;选择厚软有弹性的鞋子,可对脚部起到缓冲作用。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精彩推荐▼被忽视的脚踝,要如何运动?女性到了绝经期,如何防止钙流失?高美倍巧克力钙(钙镁咀嚼片)隆重上市,钙镁出击,加足“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