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长期负重或磨损,人体自我修复,硬化与增生,形成骨刺,也是人体老化的自然现象。
足跟不能受力时,前脚掌就会自然受力,脚底筋腱经常拉伸收缩,或过度训练损伤。
足底筋膜炎
概述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所致。最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晨起时疼痛感觉明显,行走过度时疼痛感加剧,严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有疼痛感。足底筋膜炎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过度训练也可导致跟骨疼痛,有时放射到足掌前面,这种疾病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成人。
二病因
由于超负荷压力的长期作用,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原因是经常长时间走路包括登山健身、徒步旅行、逛商店等活动,连续走上几天,就很容易引起足底的慢性损伤,从而导致足底筋膜炎。另外从结构上有导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例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过短等,长期下来可能因行走时姿势着力不当,引起腰、髋、膝、踝等部位的疼痛。
三临床表现
患者承载重量时足跟疼痛,疼痛通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尤其是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时的第一步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会处在较为缩短的状态。因而当早晨下床踩地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进而引起疼痛。但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因而症状会缓解。但若过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渐增,症状又会再现。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导致的疼痛特点为搏动性、灼热、刺痛性。
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跟骨骨刺)的形成多于足跟长时间的负重和磨损有关,当足跟关节出现磨损、破坏后,人体自身会进行自我的修复,硬化与增生,从而形成足跟骨刺,它是人体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体重过重是诱发足跟骨刺和关节骨刺的重要原因之一。足跟骨刺的症状表现与骨刺的大小、病发时间的长短、有无炎症等有关系。预防足跟骨刺最有效的办法是避免长期剧烈运动。
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质增生,其症状是足跟压痛,走路时脚跟不敢用力,有石硌,针刺的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轻,跟骨部位长骨刺,多见于中老年人。一样会有红肿症状,且脚跟、脚板会有疼痛感或是麻痹感,甚至会产生无法踏地行走的情况,一早起床站立时这种疼痛尤其明显。不过步行一段时间后,这种疼痛反而会减轻。骨刺是―种正常的生理退化现象,是人体的―种保护性生理反应,每个人都难以避免,区别仅仅是有的人出现得早些,有的出现得较晚些,一般在40岁以后,足跟骨质增生逐渐明显,增生的程度也轻重不一,凡是活动多、负重大的关节都较早地出现骨质增生,足跟及下肢关节承重大,往往是骨质增生最多发的部位。
刺的形成
骨刺,学术名词为骨疣(BoneSpur),骨刺并非老人家的专利。由于工作型态改变,许多人久坐、久站,加上姿势不正确,很容易年纪轻轻就使脊椎提早发生退化现象,而诱发骨刺的发生。
骨刺即骨质增生的俗称,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肝肾不足或久病体虚,引起足底部组织退化,或因体虚肥胖,造成足底部皮肤及皮下脂肪负担过重,引起组织退化,亦有跟骨骨刺发生于跟骨底面结节部前缘,使跖筋膜和足趾短肌在附着处受累,牵拉骨刺而致疼痛。景对治疗足跟骨刺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可以从根本上治疗,通过局部渗透达到高效药物浓度,开窍透骨,全方位针对骨刺病机特点而发挥疗效,改善病变周围组织营养,起到修复骨病组织的作用,最终达到彻底治疗目的。关于本症的命名,国内外尚未统一。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用腰部活动的重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易患此病。最常见于膝、髋、腰椎、颈椎、肘、足跟等关节。这里所说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