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nb.ifeng.com/a/20180412/6499385_0.shtml
近日,智能激光雷达“独角兽”速腾聚创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交的最新交割,华兴资本旗下华兴新经济基金领投,云锋基金、景林投资和昆仲资本跟投。
就在今年2月,速腾聚创宣布新一轮战略融资。至今,速腾聚创背后的资方阵营涵盖了完整的产业上下游,其中有比亚迪、上汽、北汽、宇通等车企投资,以及香港立讯有限公司、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德赛西威、星韶创投、晨岭资本以及中新融创、东方富海旗下多支基金、康成亨等。
速腾聚创成立于年8月,是国内最早一批研发设计激光雷达的企业,这一年也是激光雷达在全球市场的商业化“元年”。根据Yole报告显示,年速腾聚创在车载前装全球市场占比10%,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随着自动驾驶的兴起,激光雷达在近年迎来了快速热潮。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与竞争环境如何?速腾聚创的前沿观察有哪些?本次融资背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速腾聚创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邱纯潮进行了一次对话。
国内激光雷达,完全有机会做到世界第一
投中网:速腾聚创的创始团队是一群哈工大博士生,为什么一毕业就去创业?创业的初衷是什么?
邱纯潮:我们创始团队来自哈工大,当时在做环境感知的相关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看到了把2D机器人视觉推向D的机会,大家才决定一起做这个事情。当时这个市场还没发展起来,而且又具有社会价值,我们认定这是一个能掀起视觉革命的机会。
投中网:当时激光雷达的竞争环境是怎样的?团队为何将主要研发力量投入到MEMS(微机电系统)路线,背后主要有哪些考量?
邱纯潮:激光雷达在、年左右迎来了一波小高潮,背后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兴起。当时多数企业认为,要想实现更安全的自动驾驶,装上激光雷达传感器很有必要,但是全球范围内能做激光雷达的公司非常少,所以出现了强烈的市场需求。
在我看来,激光雷达的发展可以分成上下半场。
上半场时,市场更多把激光雷达定义成一个精密仪器,它的任务是开拓市场的应用需求。我们不会为客户定制产品,而是全部都摆在货架上,根据性能的需求去“堆叠”元器件,以性能为主,质量、成本等为其次。
到了下半场,激光雷达拥有了一个海量的应用市场,面对的是更高级的辅助驾驶或者自动驾驶时,你就得有针对性地去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汽车行业有一套自己规矩和标准,它对成本非常敏感,在质量、一致性等各方面的把控上也非常严格。
从硬件上来讲,收发器件是成本的主要构成,堆得越多成本就越高。当时为了降低成本,市场出现了使用二维扫描来解决一维扫描方式下点对点堆叠的趋势。现在我们看到的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好几家激光雷达公司,基本都是采用二维扫描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在全球范围内sourcing,最后控股了一支做二维扫描芯片的团队。
投中网:速腾聚创的核心产品是固态的激光雷达。有行业观点认为,半固态激光雷达是“现在”,纯固态激光雷达是“未来”,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邱纯潮:对于市场来讲,我们最终考虑的是怎么满足客户需求。客户想要的无非是能满足基于应用场景的需求,希望能把质量做好的同时,又能将稳定性做到最高,符合汽车需求的同时,成本又能压到极致,这是市场逻辑。至于通过什么技术路径来满足需求,他们不会去重点考虑。
从激光雷达设计的角度来看,产品结构越简洁,越利于在生产制造中降低成本。目前整个行业没有一家激光雷达厂商有能力既做一颗全固态的激光雷达,又能覆盖到长距离、大视场范围。背后是因为上游元器件目前的局限性,决定了激光雷达的底层技术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非常大的突破。
投中网:你讲到、年左右,国内激光雷达市场迎来了一个小热潮,如今8年过去了,国内激光雷达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了?与美国的差距如何?
邱纯潮: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幸运的。激光雷达作为一个全新领域,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商业化是从年左右开始,我们刚好是最早做的那一批。所以从整个市场来看,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反馈,中国激光雷达的发展在全球市场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某种意义上来讲,国内的激光雷达想要做到全球第一,是完全有机会的。
投中网:现在有观点说,激光雷达还远未到爆发期,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多维度的,很难从一个点去论胜负。怎么看待激光雷达的爆发,及当前的市场竞争呢?
邱纯潮:当前客户的需求比较猛烈,处于直线爬坡的状态,速腾聚创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这个角度上讲,目前的激光雷达市场可以称得上是个爆发期。
激光雷达的竞争肯定是多维度的竞争。汽车本身就是一个追求极高稳定性的行业,对于激光雷达,特别是车载激光雷达而言,产品开发周期非常长,生命周期也很长。
当开发出一个产品,还要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而且是越高越好。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当产品性能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时,看的就是规模优势。
从设计到量产,再到如何形成规模优势,包括得到客户的认可、整个供应链的支持等,然后才会实现所谓的“大量上车”,这不是一点定胜负,而是一个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未“上车”的企业还有两三年窗口期
投中网:今年被称为激光雷达的“上车元年”,有业内人士认为,那些还未上车的激光雷达公司还有两三年的窗口期,如果那时还不能量产,基本上就放弃了。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邱纯潮:机会肯定还是有的,如果在车载市场拿不到更多份额,还可以去细分市场找机会,比如低速的应用市场,像机器人、车路协同、安防监控等等。
投中网:如果只看车载市场,这一窗口期还有多久?决定激光雷达能否大规模量产上车的关键又是什么?
邱纯潮:对于车载的中长距激光雷达来说,再过两三年如果还不能拿到一个足够调动整个生态的市场份额,接下来的确会特别辛苦。
至于能否大规模量产上车的关键。首先车企的研发部门会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