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功能解剖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这篇文章是纯粹的肌肉功能解剖,文章内容摘自解剖书籍,并且是缩减版。目的是为了帮助健身从业者和爱好运动人群,了解人体的解剖学结构是如何协作并产生运动的,但又苦于专业书籍的繁琐内容,不愿深读。对于想学习并从事运动康复的人来说,通过本篇的学习可以加强对肌肉功能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系统评估和分析复杂的人体打下扎实的基础,每天利用几分钟零散时间,充实大脑,增长知识。

长屈肌

附着点:

起点:腓骨远端后面和骨间膜

止点:第一趾骨远节底跖面

功能:

△屈曲第一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

△跖屈踝关节

△足内翻

功能解剖:

长屈肌位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深面,胫骨后肌外侧,可使足内翻和踝关节跖屈。长屈肌是动态稳定足内翻侧弓的肌之一,行走时身体向前推进,长屈肌是其主要的原动肌,在步态站立期末,重心由脚跟跨过足移至趾,由髋,大腿,膝和小腿产生的力借助足和趾传递,驱动身体向前,长屈肌在传递这些力量时起着重要作用。

趾长屈肌

附着点:

起点:胫骨后面中部

止点:第2-5趾远节趾骨底跖面

功能:

○屈曲第2-5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

○跖屈踝关节

○足内翻

功能解剖:

趾长屈肌位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深面,胫骨后肌内侧,这三块肌可使足内翻和踝关节跖屈,趾长屈肌是动态稳定足内侧弓的肌之一。

胫骨后肌

附着点:

起点:胫骨后外侧,腓骨内侧近端2/3和骨间膜

止点:足舟骨粗隆,第1-3楔骨,骰骨,第2-4跖骨底

功能:

○踝关节跖屈

○足内翻

功能解剖:

胫骨后肌是小腿后部最深的肌,位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深面,趾长屈肌和长屈肌之间,胫骨后肌向内侧走行,止于足底,这使其能内翻足和跖屈踝关节,更重要的是胫骨后肌宽阔的止点,有助于保持内侧弓的机械结构和控制足旋前。胫骨后肌对足弓的影响可能比胫骨前肌更大,一些运动学家认为它是“U形马镫结构”的内侧半。

比目鱼肌

附着点:

起点:胫骨后面和比目鱼肌线,腓骨后头和近端

止点:经跟腱止于跟骨后面

功能:

○跖屈踝关节

功能解剖:

在三块小腿三头肌中,比目鱼肌的大小和位置居中,虽然比目鱼肌也是一块肌,但它的组成中慢动肌纤维多于快动肌纤维,这种纤维分布表明比目鱼肌是一块耐疲劳的体位肌,腓肠肌参与量大的爆发活动,如举重、短跑、跳跃,而比目鱼肌驱动的是不太强烈的活动,如站立,行走和慢跑,哪块肌的作用更大由膝关节的体位决定。

腓肠肌

附着点:

内侧头起点:股骨内侧髁后面

外侧头起点:股骨外侧踝后面

止点:通过跟腱止于跟骨后面

功能:

○踝跖屈

○屈膝

功能解剖:

腓肠肌是3块小腿三头肌中最大,最表浅的。腓肠肌是小腿后部强大有力的二头肌,主要含有快动肌纤维,易兴奋收缩也易疲劳,这种肌纤维的分布表明腓肠肌能在提腿、短跑和跳跃时产生爆发力。

腓骨短肌

附着点:

起点:腓骨外侧面的远端2/3

止点:第五跖骨粗隆外侧面

功能:

○踝跖屈

○足外翻

功能解剖:

腓骨短肌是短羽状肌,位于小腿外侧腓骨长肌远端深面,肌腱绕外踝后方止于第五跖骨底。腓骨短肌主要和腓骨长肌及第三腓骨肌一起使足外翻,这种功能对足踏地前使足准确接触地面是至关重要的。身体向两侧移动时也要有腓骨短肌协助作同侧移动时腓骨短肌与胫骨前肌的作用相似,可将重心从足上方内侧转向外侧,这种侧向跨步运动在跨越或绕障碍行走时常见,如橄榄球、足球和篮球运动中使用的动作。

腓骨长肌

附着点:

起点:腓骨头和腓骨外侧2/3

止点:第一跖骨和中间碶骨外侧面

功能:

○跖屈踝关节

○足外翻

功能解剖:

腓骨长肌是小腿外侧浅层的长羽状肌,肌腱从外踝后方下行,延伸跨过足底止于胫骨前肌腱附近,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肌建一起构成“解剖学U形马镫”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动态稳定足横弓和内侧纵弓,以使足部减震和适应不平坦地面。

长伸肌

附着点:

起点:腓骨前面中部和小腿骨间膜

止点:第一远节趾骨底背面

功能:

○伸展第一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

○踝关节背屈

○足内翻

功能解剖:

长伸肌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深面,主要是伸展趾。足离地或踏地时,长伸肌协助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使踝关节背屈,长伸肌的曲折在行驶它和胫骨前肌及小腿后面深部肌一起控制足旋前。

趾长伸肌

附着点:

起点:胫骨外侧髁,腓骨近端前面和小腿骨间膜

止点:须4条肌腱止于第2-5趾中节及远节趾骨背面

功能:

○伸展第2-5趾的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

○背屈踝关节

○足外翻

功能解剖:

趾长伸肌位于胫骨前肌外侧,主要功能是伸展第2-5趾,趾长伸肌跨过整个小腿前面,因此对踝关节有一定杠杆作用,是离地或踏地时趾长伸肌协助胫骨前肌和长伸肌使踝关节背屈,由于趾长伸肌位于小腿和踝的外侧,因此也能协助腓骨肌使足外翻。

胫骨前肌

附着点:

起点:胫骨外侧髁和胫骨近侧半及小腿骨间膜

止点:内侧楔骨跖面和第一跖骨底

功能:

○踝背屈

○足内翻

功能解剖:

胫骨前肌是小腿前面一块体积较大的表浅肌,其功能随足部位置的不同而异。如果足离地,胫骨前肌将足远端上拉(背屈),这一功能使足趾在步态摆动期不与地面接触,保持背屈位也使得足跟先着地,从而在足跟着向站立期转换时保持最佳的减震体位。胫骨前肌还有助于支撑足内侧弓。胫骨前肌腱在足背部横过伸肌支持带下方,然后向前绕过内踝,附着于内侧楔骨跖面和第一跖骨底,肌腱走行角度使胫骨前肌起着抬高足内侧弓的杠杆作用,并限制或控制旋前,足旋前和旋后过程中胫骨前肌与胫骨后肌协同作用,维持足弓高度和拮抗腓骨长肌。

半腱肌

附着点: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须“鹅足样”肌腱至胫骨干内侧

功能:

○伸展髋关节

○内旋屈髋节

○屈曲膝关节

功能解剖:

半腱肌是腘绳肌群的一部分,这块细长的肌位于股二头肌内侧及半膜肌的浅层。下肢不固定时,如行走和跑步,半腱肌连同股二头肌和半膜肌协同作用,伸展髋关节并牵拉股骨向后,运动减速时,腘绳肌离心收缩,如果过度收缩或股四头肌明显强大,易使腘绳肌受损伤,半腱肌和半腱膜都可内旋膝关节,只有膝关节轻度屈曲时才可旋膝关节,因为膝关节完全伸时会锁住胫骨关节。

股二头肌

附着点:

长头起点:坐骨结节

短头起点:股骨粗线外侧唇

止点:腓骨头和胫骨外侧髁

功能:

○伸展髋关节

○外旋髋关节

○屈曲膝关节

○使屈曲的膝关节外旋

功能解剖:

下肢固定时,腘绳肌群和强大的臀大肌一起挺直身体,将骨盆拉向膝和足后方在站立,提起和蹬腿(如跳跃)时,这种功能至关重要。负重时,屈曲的膝关节旋转有助于改变下肢运动方向,这个动作,通常称为单足旋转,常见于诸如网球、足球、橄榄球和篮球运动中。

梨状肌

附着点:

起点:骶骨前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上缘

功能:

○外旋髋关节

○外展髋关节

功能解剖:

梨状肌是唯一与坐骨神经紧密相关的深部髋关节外旋肌,一些人的坐骨神经走行于梨状肌深面;另一些人的坐骨神经穿行通过梨状肌;还有一些人的坐骨神经分支,一部分在梨状肌深面而另一部分在其浅面下行。髋关节深部6块外旋肌的紧张,特别是梨状肌,会压迫坐骨神经,导致下肢疼痛,无力和感觉异常。

臀小肌

附着点:

起点:前、下臂线之间的髂骨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前缘

功能:

○外展髋关节

○内旋髋关节

○微屈髋关节

功能解剖:

臀小肌位于臀中肌的深部稍前方,站立时,髋关节由臀小肌,臀中肌和腰方肌的协同作用维持,这种作用有助于髋关节和下肢其他结构的对线,这些肌肉无力可使骨盆在站立,行走或跑步时横向移动,单腿站立时,受检者无法保持骨盆位于身体中心位置,行走维持矢状面运动的失能会导致“鸭步”,呈蹒跚摇摆步态。

臀中肌

附着点:

起点:前后臀线之间的髂骨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外侧面

功能:

○外展髋关节

○屈曲髋关节(前部纤维)

○内旋髋关节(前部纤维)

○伸展髋关节(后部纤维)

○外旋髋关节(后部纤维)

功能解剖:

臀中肌位于臀小肌浅面和臀大肌深面,是髋关节外展的原动肌。臀中肌的形状纤维走向和功能类似于肩关节的三角肌,臀中肌有多重功能,包括髋关节的外展,屈曲,伸展,内旋和外旋。臀中肌是一块有力而灵活的下肢肌肉。

臀大肌

附着点:

起点:髂嵴后部,骶骨背面,骶结节韧带

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和经髂胫束至胫骨外侧踝

功能:

○伸展髋关节

○外旋髋关节

○外展髋关节(上部纤维)

○内收髋关节(下部纤维)

功能解剖:

在姿势上,臀大肌起着拉紧骨盆,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作用。它和腹直肌一起使骨盆向后斜,以均衡腰方肌,腰大肌,髂肌和其他屈髋肌的力量。臀大肌无力会导致骨盆前倾,而紧张时会使骨盆后倾,在远端,臀大肌借助于厚厚的髂胫束可稳定髋关节外侧和膝关节。

大收肌

附着点:

起点:耻骨下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股骨内侧踝上线和收肌结节

功能:

○内收髋关节

○屈曲髋关节(上部纤维)

○伸展髋关节(下部纤维)

功能解剖:

足未着地时,大收肌可有力地向内拉动股骨,该动作有助于行走和跑步时足跟着地。足着地时更能展现大收肌的功能,有助于稳定股骨上方的骨盆。大收肌能拉动骨盆向前,内侧或向后使其位于下肢的中心。如果没有大收肌和其他内收肌,骨盆会在膝上方向内侧移动,从而影响下肢的稳定性和对线。

股薄肌

附着点:

起点:耻骨下支

止点:经鹅足韧带至胫骨干内侧

功能:

○内收髋关节

○屈曲膝关节

○内旋膝关节

功能解剖:

股薄肌在耻骨支上的起点,使其比其他内收肌有更强的屈髋作用。股薄肌形成膝关节鹅足肌的三角中心,因此能够屈曲和内旋膝关节,单足站立内转体时,汇聚于鹅足的三块肌均有助于稳定下肢。这些结构协助内侧副韧,可防止股骨和胫骨的内侧踝分离,强大的鹅足肌群能防止内侧副韧带损伤。

长收肌

附着点:

起点:耻骨背与耻骨联合之间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的中1/3

功能:

○内收髋关节

○屈髋

功能解剖:

足未着地时,长收肌向内侧前方拉动股骨,这个运动有助于在行走和跑步时足跟着地,长收肌和其他内收肌的作用也会随着股骨位置而改变。在屈髋及股骨向前时,内收肌将伸髋并使骨盆移到足前,在伸髋及股骨向后位,内收肌将屈髋,使腿摆向前方,长收肌在此运动中起着特别好的杠杆作用。

股中间肌

附着点:

起点:股骨于前面近侧2/3和粗线远端外侧缘

止点:经髌韧带至胫骨粗隆

功能:

○伸膝

功能解剖:

与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形成的斜角拉力不同,股中间肌的拉力是垂直的,尽管其体积比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小,但力量强大。

股内侧肌

附着点:

起点:股骨转子间线和粗线内侧缘

止点:经髌韧带至胫骨粗隆

功能:

○伸膝

功能解剖:

股内侧肌的斜行粗壮肌纤维完全发育时,在膝关节前内侧形成泪滴状外观,其肌纤维更向内侧走行,以平衡股外侧肌的向外拉力。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间的力量平衡和韧性保证了髌骨在股骨沟内的正常运动轨迹。

股外侧肌

附着点:

起点:股骨大转子,臀肌粗隆和近端,股骨粗线外侧唇

止点:经髌韧带至胫骨粗隆

功能:

○伸膝

功能解剖:

股外侧肌往往比股内侧肌发达,屈伸膝关节时,这种力量不平衡可能导致髌骨不正确的运动轨迹,髌骨在股骨沟内被拉向外侧,从而引起疼痛和关节软骨磨损。假如存在严重失衡,髌骨可能被完全拉出股骨沟造成髌骨脱位。

阔筋膜张肌

附着点:

起点:髂嵴前外侧缘

止点:经髂胫束至胫骨外侧髁

功能:

○屈曲髋关节

○外展髋关节

○内旋髋关节

功能解剖:

与阔筋膜张肌相连的大而厚实的肌腱是髂胫束,它是髋关节和膝关节外侧的主要稳定结构。阔筋膜张肌(前部)和臀大肌(后部)的肌纤维在外侧下行止于髂胫束。这个厚实韧带跨过大腿外侧附着于胫骨外侧髁前面,髂胫束远端纤维辅助外侧副韧带以防止股骨外侧髁和胫骨外侧髁的分离。

股直肌

附着点:

起点:髂前下棘和髋臼上缘

止点:经髌韧带至胫骨粗隆

功能:

○屈曲髋关节

○伸展膝关节

功能解剖:

该肌的伸膝作用强于屈髋作用,但还协助腰肌,髂肌,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运动髋关节,由于其起于髂前下棘,股直肌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使骨盆前倾,股直肌紧张是个普遍问题,且能导致膝关节疼痛,这种疼痛是由于髌骨关节面压入股骨沟所致,长时间压迫会磨损关节软骨,造成慢性膝关节疾患。

髂肌

附着点:

起点:髂窝,骶骨翼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

○屈曲髋关节

○外旋髋关节

功能解剖:

髂肌是屈曲及外旋髋关节的原动肌,当下肢负重时,髂肌协同收缩向前拉骨盆。然而,由于其起于髂骨,不能像腰肌那样对脊柱起作用,保持髂肌的力量,灵活性和平衡对维持正确姿势和下肢的功能至关重要。

腰方肌

附着点:

起点:髂背后份核髂腰韧带

止点:第1-4腰椎横突和第12肋下缘

功能:

○背伸脊拉(双侧收缩)

○侧屈背拉(单侧收缩)

○吸气时,下拉和固定第12肋

功能解剖:

身体下部固定时,腰方肌是脊柱相对于骨盆正确定位。腰方肌与竖背肌协同于使身体保持直立,并完成精细的侧向运动和背伸。站立时,成对的腰方肌与臀中肌一起维持躯体在下肢上的位置关系。

棘肌

附着点:

起点:第11胸椎-第2腰椎棘突,第7颈椎-第2胸椎棘突

止点:第1-8胸椎棘突,第2-4颈椎棘突,枕骨上、下项线之间

功能:

○背伸脊柱(双侧收缩)

○头颈部转向对侧(单侧收缩)

功能解剖:

棘肌是3对竖背肌中最内侧的肌,其肌纤维从下胸椎和上腰椎的棘突延伸至上胸椎及下腰椎的棘突,棘肌的垂直纤维使其背伸作用大于旋转。

最长肌

附着点:

起点:胸腰筋膜,第5腰椎-第1胸椎横突,第4-7颈椎关节突

止点:第1-12胸椎横突,第2-6颈椎横突,第3-12肋后面,颞骨乳突

功能:

○背伸脊柱(双侧收缩)

○侧屈脊柱(单侧收缩)

○头颈转向同侧(颈部单侧收缩)

功能解剖:

最长肌位于髂肋肌内侧及棘肌的外侧。最长肌覆盖整个中轴骨且连结骶骨和颅骨,从骶骨、髂骨延伸至椎骨横突及颞骨乳突,最长肌纤维比髂肋肌纤维更垂直。因此,其背伸更强,而脊柱侧屈能力较弱。

髂肋肌

附着点:

起点:骶骨后面,髂肌内唇,第3-12肋后面

止点:第1-12肋后面,第4-7颈椎横突

功能:

○背伸脊柱(双侧收缩)

○侧屈脊柱(单侧收缩)

功能解剖:

髂肋肌是3对竖背肌中最外侧部分,髂肋肌向上外侧延伸,像树枝一样,从骶骨和髂骨后面向肋骨后端和腰椎及颈椎的横突延伸,这些肌在脊柱背伸和用力侧屈时起着杠杆作用。

腹横肌

附着点:

起点:第7-12肋骨内面

止点:腹白线

功能:

○压缩和支持腹内脏器

○辅助呼气

功能解剖:

腹横肌位于腹肌的最深层,腹横肌的肌纤维由脊柱到白线横行包绕腰部。腹横肌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能进行独立的行动,但具有增加腹内压的功能,腹腔内压力增加有3方面作用:首先,这有助于用力呼气时排出空气;其次,协助排尿,排便和呕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能支持和稳定腰椎。

肩胛下肌

附着点:

起点:肩胛骨的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

○内旋肩关节

功能解剖:

明确地说,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和三角肌前部进行强力运动时,肩胛下肌可以使肱骨头稳定,因为在一些拉的运动中,比如过顶击打和投掷活动,这些肌可使上抬的手臂降低。为了正确执行动作,这些过顶姿态需要肩袖所有的4块肌肉之间保持精确平衡。在这些类型的活动中,当肩袖肌功能紊乱时,肩胛下肌尤其易于受到撞击损伤。

小圆肌

附着点:

起点:肩胛骨的上外侧缘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

○外收、内收、伸展和水平外展肩关节

功能解剖:

小圆肌和大圆肌、背阔肌及胸大肌的肋部纤维协同作用可降低上举的手臂。在复杂的运动中,如扔、拉、投掷时,这种功能有利于获得恰当的机械力。在手臂过头活动的“兴奋”或预加载期间,调用小圆肌与冈下肌协同完成肩部外旋,并在这些活动的持续期间对上肢其离心减速作用。

冈下肌

附着点:

起点:肩胛骨的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

○外旋,内收,伸展,水平外展肩关节

功能解剖:

冈下肌是肩关节最有力的的外旋肌之一,对上肢“预加载”后伸和外旋以利肩关节运动时必不可少的,如过头投掷和击打运动。在适量强烈运动的持续或减速阶段,也会离心性调用冈下肌减慢上肢的运动。在强有力的肩部内旋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前部和肩胛下肌)与较弱的外旋肌(三角肌后部、冈下肌和小圆肌)之间常产生功能不平衡,从而造成盂肱关节的力学失稳。

冈上肌

附着点: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

○外展肩关节

功能解剖:

由于冈上肌腱位于肩峰下,因此冈上肌易患肌腱炎,易受骨性撞击和肌撕裂损伤。这块肌的创伤常见,可使整个肩关节的功能受到削弱。维持冈上肌及其他肩袖肌的强壮健康,对保证肩关节功能至关重要。

前锯肌

附着点:

起点:上位8或9根肋骨的外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的肋面

功能:

○前伸、上旋、下降肩胛骨

○止点固定时,协助用力吸气

功能解剖:

前锯肌有多种功能,最主要的是和胸小肌一起使肩胛骨贴靠胸廓,特别是在手臂负重时。设计推的活动中就会用到前锯肌这个功能。前锯肌位于肩胛下肌的深面,肩胛骨和胸廓之间,与菱形肌在肩胛骨内侧缘有共同的附着点。需要做越过头顶的活动时,前锯肌与斜方肌协同操控关节窝位置,以使关节活动量最大化。在取、扔、推的活动中,这个功能对保证正常的肩胸关节和盂肱关节之间的协调运动。

大圆肌

附着点:

起点:肩胛骨的外侧下缘

止点:肱骨结节间沟的内侧唇

功能:

○内收、伸展和内旋肩关节

功能解剖:

内旋肩关节时,大圆肌与肩胛下肌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旋转肩袖的肌。小圆肌虽然和大圆肌有相同的形状,但其功能不同。事实上,小圆肌包绕肱骨后面并具有外旋肌的功能,是大圆肌的拮抗肌。手臂固定时,大圆肌和背阔肌协同作用将躯干拉向手臂,如攀爬时。手臂处于自由状态时,大圆肌和所有肩部内旋肌及伸肌协同作用,可将上举的手臂拉向前方和下方,如游泳、投掷和过头击打投掷时。

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

附着点:

小菱形肌起点:第7颈椎-第1颈椎棘突

大菱形肌起点:第2-5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大小菱形肌)

功能:

○后伸、上提和下旋转肩胛骨

功能解剖:

与中部斜方肌一样,菱形肌一般都发育不全,利于圆肩姿态形成。当菱形肌和强大的前锯肌之间失去平衡时,肩胛骨便处于前拉及下降位,导致颈椎的张力增加和可动性下降,使附着于肩胛骨和肩带的各肌因保持一定的肌力,可有利于身体上部健康的对位和可动性。

肩胛提肌

附着点:

起点:第1-4颈椎横突

止点:肩胛骨上角

功能:

○上提和向下旋转肩胛骨

○伸展、侧屈颈部,使颈部转向同侧

功能解剖:

进行承重活动(如推)时,这些肌和其他稳定肩部的肌(胸小肌和前锯肌)一起收缩,有助于将肩胛骨贴近胸廓。靠近颈椎横突附着点附近有明显的肌纤维,其扭转有助于肩胛提肌在其运动范围内一直持续紧张和产力。在上肢一些不对称的搬、提、取的活动中,肩胛提肌常会被过度使用和处于高张力状态。肩胛提肌通常与其他肌(如斜方肌和菱形肌)协同作用。因此,这些协同肌群的功能紊乱往往是相似的。

斜方肌

附着点:

整块肌起点:枕部项韧带和第7颈椎到第12胸椎的棘突

上部纤维起点:枕外隆凸,枕部上项线的内侧1/3,项韧带和第7颈椎的棘突

中部肌纤维起点:第1-5胸椎的棘突

下部肌纤维起点:第6-12胸椎的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

功能:

○伸展、侧屈头颈,并向同侧(侧屈的对侧)转动头和颈

○上提和向上旋转肩胛骨(上部纤维)

○后来肩胛骨(整块肌)

○下拉和向上旋转肩胛骨(下部纤维)

功能解剖:

尽管斜方肌纤维可作为整体进行收缩,但在提、拉、搬运中,下部纤维常很弱因而未被充分利用,而上部纤维常常紧张并被过度使用。因而常导致耸肩样姿态偏斜。斜方肌上部纤维和下部纤维之间力量和柔韧性的平衡有助于保持头部和肩部的适宜位置来抵抗重力。

胸小肌

附着点:

起点:第3-5肋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

○前伸和降低肩胛骨

○上提第3-5肋

功能解剖:

胸小肌的过度使用和紧张可造成圆肩的姿态偏斜,常见于在身体前方从事重复性活动的人,比如利用电脑工作、驾驶、推和举重等。

胸锁乳突肌

附着点:

胸骨头起点:胸骨柄上部

锁骨头起点:内侧1/3

颞骨止点:乳突外侧

枕骨止点:上项线外侧1/2

功能:

○后伸头和上部颈椎(双侧收缩)

○屈曲颈部(双侧收缩)

○侧屈头和颈部(单侧收缩)

○使头和颈部转向该肌的对侧(单侧收缩)

功能解剖:

胸锁乳突肌在颞骨乳突处附着坚实而且斜撑在颈部,使其成为头颈部前屈、侧屈和旋转的强有力原动肌。因为它附着于颅骨背面,因此能使头和上颈部后伸。使颈部屈曲和头部后伸这种联合动作可使头在下巴引导下向前运动。如果双侧肌收缩,会导致头位向前;如果单侧收缩,则会导致所谓的斜颈位(颈部侧屈侧旋)。

半棘肌

附着点:

起点:第4-6颈椎(C4-C6)关节突和第7颈椎至第10胸椎(C7-T10)横突

止点:枕骨上下项线之间和第2颈椎至第4颈椎(C2-T4)棘突

功能:

○后伸头颈部(双侧收缩)

○侧屈头颈部(单侧收缩)

○使头颈部旋向该肌对侧(单侧收缩)

功能解剖:

枕下肌群的功能是维持头部定位,半棘肌的功能是对抗重力的作用保持头部向上,是几种保持姿势肌肉中的一种。半棘肌等张或者其与拮抗屈肌之间的力量失衡,可压迫相应的枕神经,会在头后部引起疼痛。

斜角肌

附着点:

起点:前斜角肌起于C3-C6横突的前结节;中斜角肌起于C2-C7横突的后结节;后斜角肌起于C5-C7横突的后结节

止点:前斜角肌止于第一肋内上缘;中斜角肌止于第一肋外上缘;后斜角肌止于第二肋外面

功能:

○前、中斜角肌屈曲头颈部(双侧收缩)

○侧屈头颈部(单侧收缩)

○使头部转向该肌对侧(单侧收缩)

○在用力吸气时上提第、肋

功能解剖:

斜角肌过紧、肥大(如过度使用)、创伤或结构异常可导致它所保护的结构(如臂丛或锁骨下动脉)受到挤压。临床上称之为胸廓出口综合征。

头后大直肌

附着点:

起点:枢椎(C2)的棘突

止点:枕骨下项线的外侧部

功能:

○使头后伸(双侧收缩)

○使头部转向同侧(但侧收缩)

功能解剖:

此部位的正确对合有利于血液和脑脊液(可缓冲保护和营养大脑及脊髓的液体)进出脑颅的流动。枕骨下肌群柔韧性和力量额失衡会导致头疼、认知障碍和疼痛。

头后小直肌

附着点:

起点:寰椎(C1)后弓结节

止点:枕骨下项线的内侧部

功能:

○使头后伸

功能解剖:

头后小直肌倾向于在寰椎上将枕骨拉向前

头上斜肌

附着点:

起点:寰椎(C1)横突上面

止点:枕骨上下项线之间

功能:

○后伸头部(双侧收缩)

○侧屈头部(单侧收缩)

头下斜肌

附着点:

起点:枢椎(C2)棘突尖

止点:寰椎(C1)横突的下后部

功能:

○朝同侧转动头部(单侧收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touxian.com/gzys/14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