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仿古,最早从元朝就开始大规模流行,从而构成了我国玉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将网上收集的部分古玉真假图放在这里,大家可以从真品古玉和仿品古玉的玉质、雕工、刀痕、沁色、形制等多方面加以区分和揣摩,从而提高对古玉的辨别分析能力。以下排列为左真右假,看看你能看对多少件?
▼真假红山玉龙对比图(一)
真品玉龙红山文化高26厘米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质呈碧绿色,造型似“C”字状。龙吻部前伸,闭口,鼻端平齐,钻出二圆鼻孔,眼外突,作细长柳叶形,边沿起棱,额和颚底阴刻斜网格纹,颈脊凸出后卷的长镴,镴内部浅凹,边沿斜磨,是红山文化玉器做工的特点之一。龙尾内卷,龙背部穿一孔,用于系绳悬挂。此为红山玉器的代表作品,是古玉中最早的龙形象。
仿红山文化玉龙高19.3厘米此龙时代原定为红山文化,玉质、造型与真品相仿,但仔细对比,可看出有数处不同:1、整体形象上,仿品缺乏真品刚劲挺拔、浑圆饱满的气势。2、细部刻划上,真品线条柔韧中见刚劲,头部起始顿挫、尾部收束有力,抑扬有致,流婉畅达,富有韵律变化,给人以无穷回味之感;仿品头、尾、镴部起收软而无力,精神状态不佳,刀法生硬,嘴部线条既不符生物结构,又虚拟出三条竖直线,尤显突兀,眼部边沿无棱线,变化不足。3、表面玉质上,真品光润,绺斑自然;仿品则多有散布的蚀斑,细看颇不自然,有人工做作痕迹。
▼真假兽形玉玦对比图(二)
真品名称:兽形玉玦真品年代:红山文化真品尺寸:高14厘米,宽10厘米河北围场下伙房出土质呈鸡骨白色,略作“C”字形,兽头似猪首,以阴线勾勒出大圆眼、眼眶和吻部,宽耳上竖,身内卷,尾与头衔接,兽颈部钻一孔,可用于穿系。这种兽也有称之为猪龙的,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
仿红山文化兽形玉玦现代高13.8厘米,宽10厘米此玦原定品名为龙胎,时代定为红山文化。玉质、形制稍与真品同,但不符处亦颇昭然:1、造型上,真品兽身弯曲有力,圆肥饱满;仿品弯势乏力,躯身瘦赢。2、刀法上,真品头部采用阴线刻划,回环自如,眼、鼻、耳交代清楚;仿品头部则用斜磨堆挤之法,面部结构含糊不清,且穿孔偏下,与常见者不同。3、玉质上,真品受沁表面绺裂细张,润而有光;仿品班驳脱落,灰暗枯涩,表明质地不佳,且系有意为之。
▼真假兽形玉鸟对比图(三)
真品名称:玉鸟红山文化高2.5厘米,宽4.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质青黄色,杂以赭红沁。琢一扁平形鸮,椭圆首,尖喙,宽尾,双翅展开作飞翔状。以阴线刻出羽纹,背面光素,有一对钻的牛鼻孔,可穿系。这类玉鸟在红山文化遗物中多有发现,除鸮形外,也有凤、鹰、燕等,均形体简练,或为尊奉的神鸟,或表祥瑞之义。
仿品名称:仿红山文化玉鸟现代宽5.8厘米宽7.5厘米此鸟时代原定为红山文化。玉质淡黄色,局部有赭红沁。造型与真品略同,较有区别之处为:1、整体上,真品羽翼开张自然,富有气势;仿品则显得拘谨、板滞。2、细节上,真品以阴线勾划,且有钻孔供穿系;仿品羽翅则以阳纹表现,不类红山风格,且无穿孔。3、玉质上,真品为红山常见;仿品色泽偏淡,且有饭糁,为一般红山玉料中少见。
▼真假兽形玉龟对比图(四)
真品名称:玉龟红山文化长4.8厘米,宽2.8厘米年辽宁阜新石戈乡台吉营子村出土质淡绿色,部分受灰黄沁。琢一龟形,头略如三角形,颈长伸,背椭圆,尾尖,四肢蜷伏,背面腹部中央出一竖脊,脊当中横里钻一孔。玉龟在史前良渚文化、江淮地区原始文化中都有发现,形制各不相同。这种玉龟具有鲜明的红山作风。
仿红山文化玉龟现代仿品尺寸:长4.3厘米玉器此龟原定品名为鳖佩,时代定为红山文化。玉质赭黄中夹杂黑色,造型与真品略似,较大区别在于:1、整体上,真品较窄长,形简而意存,似有活力;仿品较宽短,形简而意未到,缺乏活力。2、技法上,真品结构清楚,刀工简拙苍劲,腹部穿孔,为早期特点;仿品结构不明,刀工僵硬呆板,且口部穿孔,与早期做工不符。3、玉质上,真品采用红山常见之黄绿色玉,沁斑浮沉自然;仿品沁斑分布繁杂,不似自然形成。
▼真假兽形玉马蹄对比图(五)
真品名称:玉马蹄形器红山文化高14厘米,上口径10厘米,下口径8厘米辽宁建平采集质暗绿色,有灰白沁。呈椭圆筒状,上大下小,上口沿为斜坡状,下口沿平直,边有小孔,供穿系。整器磨制光滑。这种似马蹄的器物是红山文化的独有创作,或认为是束发器,或认为是护臂器,或认为与祭祀有关,尚无定论。
仿品名称:仿红山文化玉马蹄形器仿品年代:现代高16.8厘米此器时代原定为红山文化。玉质、形制略同真品,但仍有不似之处。1、整体上,真品外形线条十分流畅,圆弧得宜,刚柔相济,转折自然;仿品外形线条不够顺畅,稍欠力感,转折生硬。2、玉质上,真品沁斑、磕缺处宛然一体,浑朴纯厚;仿品感觉过新,磕缺处尤其如此,无历久之气,无包浆,表明时代不会早。
▼真假兽形玉双联璧对比图(六)真品名称:玉双联璧红山文化高13厘米,宽8厘米辽宁建平牛河梁墓葬出土青白色,间呈鸡骨白沁蚀。扁平状,如同二不规则璧上下相联,上小下大,皆穿一孔,器边沿斜磨似刃。这种双联或三联璧,亦为红山文化的特征。
仿红山文化玉双联璧现代高6.8厘米此璧时代原定为红山文化,玉质褐黄色,形制与真品略同,但二者区别十分明显:1、外形上,真品上下协调,左右对称,圆浑厚实;仿品上下左右不均衡,线条很不流畅,显得单薄轻飘。2、钻孔上,真品系用管钻单面穿通,孔径圆正,呈喇叭形,孔内遗有螺旋痕,为早期工艺特点;仿品孔径不圆,且两面一致,无大小之别。3、刀工上,真品二璧相联处,用斜磨之法,边沿两面削减,为红山玉器鲜明风格之一;仿品在这方面则全无体现。
▼真假兽面纹玉丫形器对比图(七)
真品名称:兽面纹玉丫形器红山文化长15.2厘米,宽2.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质为暗绿色,局部有绺斑。体扁薄细长,好似“丫”字形,上部为一兽面,以阴线勾出眼、鼻,其双耳分开高耸,宽平嘴外凸,兽面以下皆琢以起伏凹凸的平行弦纹,底端钻一圆孔,可穿系。这种器物在红山文化发掘品中曾有出现,亦为红山玉器独特之类别,其用途尚不明了。
仿品名称:仿红山文化兽面纹玉丫形器现代长17.8厘米此器时代原定为红山文化。玉质青黄色,形与真品相似,但毕竟有所距离:1、琢工上,真品兽面于平面上阴线刻出,宽嘴两端嘴角厚,中间薄,上下嘴唇呈一弧线,突现出兽面的狰狞,器身弦纹平直有力;仿品兽面有起突效果,嘴唇过厚,宽窄平齐无变化,器身弦纹劲健不足。2、玉质上,真品的暗绿色泽为红山玉器中常见,淳朴厚实;仿品以黄色为主的色调在红山玉器中较少见,且无古朴之气。
▼真假兽形玉璧对比图(八)
真品名称:玉璧良渚文化直径16.2厘米,孔径4.3厘米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质呈青色,有条斑状灰白沁。扁平圆形,厚薄不匀,中有对钻圆孔,孔内遗有台阶痕。素面无纹,磨制较精。玉璧是古代的礼器。这种大型、厚实的光素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多见。
仿品名称:仿良渚文化玉璧此璧品名、时代未见说明,玉质青色,满布灰黄沁。从形制、纹饰看,应系仿良渚玉璧:1、纹饰上,真品光素无纹;仿品饰良渚文化的简化人面纹,但良渚玉璧上从未见饰人面纹,又仿品刻划粗劣,益见其伪。2、琢工上,真品圆周规整,孔用双面钻;仿品圆周不畅,孔用单面钻,不具良渚特点。3、玉质上,真品本色、沁色交织自然协调;仿品虽也颇有古旧之色,但细察仍觉轻浮。
▼真假兽形玉琮对比图(九)
真品名称:玉琮良渚文化高5.4厘米,孔径4.6厘米年江苏武进寺墩出土质碧绿色。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心对钻一孔。器表分成两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各饰一组简化的人面纹,共八组。人面以两条凸起的横长棱象征羽冠,二圆圈表示眼睛,一短横棱代表鼻子。玉琮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器物,所刻人面或兽面,或人兽组合纹,为当时氏族社会人们崇拜的“神徽”。
仿品名称:仿良渚文化玉琮现代孔径9.5厘米此琮时代原定为良渚文化。玉质、造型颇类真品,但仔细观察,仍可发现其为仿作,不到之处在于:1、细节上,真品射外周呈圆弧形,每组人面两侧相距较近,眼睛位于鼻上,细圆形;仿品射外周呈方角形,每组人两面侧相距较远,眼睛位于鼻旁,粗而不圆。2、玉质上,真品绿色为良渚玉器多见,微有灰白沁,由内透外;仿品虽绿中泛白,但由外入内,失于浮泛,非自然所为。
▼真假兽形玉琮对比图(十)
真品名称:玉琮良渚文化高10.8厘米,孔径5.2厘米年江苏武进寺墩出土质青色,灰白沁。长方柱形,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心有对钻孔。表面分四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饰简化人面纹,共十六组,均以两条平行凸横棱象征羽冠,单圈代表眼,一条短凸横档表示鼻。玉琮系古代的礼器,盛行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三代。
仿品名称:仿良渚文化玉琮现代高19厘米,宽9.85厘米此琮原定品名为驵琮,时代定为汉代。玉质青绿,遍布赭红沁。从制作风格考察,当为清代的仿品:1、形制上,真品射外周方中带圆,每组人面纹上下分隔紧凑;仿品射外周呈圆形,每组纹饰上下分隔疏松。2、纹饰上,真品为简化人面纹;仿品为由云纹组成的兽面纹,旁饰八卦纹,这在清代玉器上多见。3、玉质上,真品沁色有千年之态;仿品给人沁色太新,且有意造作之感。
▼真假兽形玉半圆形饰对比图(十一)
真品名称:玉半圆形饰真品年代:良渚文化真品尺寸:高3.5厘米,宽5.8厘米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质浅青色,有深绿色斑点。半圆形,正面微弧凸,背面内凹,边缘略薄。浅浮雕兽面纹,双圈眼,椭圆形眼睑,眉心刻卷云纹,宽鼻阔嘴,头有尖顶和弧形边框象征的羽冠。背面钻三对牛鼻孔,用于穿缀。
仿品名称:仿良渚文化玉半圆形饰仿品年代:现代仿品尺寸:高5.5厘米,宽9厘米此饰原定品名为兽面纹半圆形器,时代定为良渚文化。玉质灰白色,带黄斑点。造型与真品相仿佛,相异处如下:1、琢工上,真品外形饱满,纹饰线条刚柔相济,肯定有力;仿品外形起伏不畅,纹饰线条模棱两可,浮雕层次感不强。2、玉质上,真品灰白沁如雾笼纱罩,自然天成;仿品沁色生硬板结,太过鲜明。
▼真假兽形玉觿对比图(十二)
真品名称:玉觿良渚文化长6厘米,最宽1.2厘米年江苏吴县张陵山5号墓出土质呈淡绿色,表面灰黄沁。扁平形,作兽牙、兽角状。以透雕技法琢出似一侧面戴冠人像,作风朴拙。觿是上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时的解结工具,后逐步演变成一种随身佩挂的象征器,《礼记》:“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刘向《说苑》:“能治烦决乱者佩觿。”此件是现所见到的最早玉觿,也是迄今史前之独一作品。
仿品名称:仿良渚文化玉觿现代长9.7厘米此觿时代原定为良渚文化。玉质赭红色,间杂黑色。器形接近真品,但显著不同之处为:1、整体上,真品略如弯月形,刀工朴拙有力;仿品则平直不弯,刀工缺乏刚质感。2、细节上,真品略似人形,无具体五官;仿品人形则刻出五官中的眼、鼻、口,此种做法不见于这一时期的出土物中。3、玉质上,真品呈自然受沁的灰黄色状;仿品色泽浓重,无历千年之态。
▼真假兽面纹玉圭对比图(十三)真品名称:兽面纹玉圭龙山文化长17.8厘米,宽4.6厘米年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质呈墨绿色,局部有白色斑和乳白色浸蚀。扁平体,中部断接。上端平直,下端单面刃,磨制光滑。上部两面均阴线琢一兽面纹,头戴“介”字形冠,兽面以两眼为中心,用旋转的曲线环绕其展开,形象狰狞。此类兽面纹玉圭为龙山文化所独有。
仿品名称:仿龙山文化兽面纹玉圭长14.6厘米,宽5.3厘米此圭时代原定为龙山文化。玉质墨绿色,大部灰白沁。造型与真品近似,当系直接仿制,琢工较好。但二者仍有区别:1、外形上,真品窄长,线条肯定挺拔;仿品宽短,线条迟疑不畅。2、技法上,真品兽面纹阴线刚硬古朴,富有原始工艺特点;仿品阴线微带隐起,线条过于柔畅滑利,具现代工艺特点。3、玉质上,真品灰暗沉着,有久远之气;仿品虽经做旧,灰白沁仍然跳眼,有过新之感。
▼真假四孔玉刀对比图(十四)
真品名称:四孔玉刀龙山文化长48厘米,宽13厘米年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质呈青绿色,周身有褐色沁。长方形,双面刃,磨制光滑。单面钻有四孔,三孔近刀背处,一孔位于尾端中部。4多孔玉刀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般不作实用,而是礼仪用器。
仿品名称:仿龙山文化四孔玉刀长29厘米,宽8厘米此刀原定品名为玉笏,时代未标。玉质土黄色,局部有赭红沁。从形制看,应仿龙山文化,与真品不同之处在于:1、外形上,真品前宽后窄,边线劲利;仿品前窄后宽,边线不挺。2、玉质上,真品沁色由里发散,细裂如冰纹;仿品沁色附著于表面,系人为短时强力而成。
▼真假玉三牙璧对比图(十五)
真品名称:玉三牙璧龙山文化直径8厘米年山东藤县里庄出土质呈浅灰色,扁平状,中部钻一大孔,外缘等距突出三个大牙,方向、形状一致,各大牙之间又等距琢出四组小锯齿形牙,每三小齿为一组。这种三牙璧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大汶口文化亦偶有发现,以前称之为璇玑,认为是天文观测仪器。现一般认为是一种异形璧,或谓之戚璧,供装饰之用。
仿品名称:仿龙山文化玉三牙璧直径7.5厘米此璧原定品名为璇玑(戚璧),时代定为西汉。但从出土资料来看,此种牙璧一般多为史前器。玉质褐色,造型与真品类似,但细察之,仍有相异之处:1、外形上,真品外圈如用虚拟线加以连接,可形成一整圆,这是早期同类器物的做法,因为它是在圆环形器基础上再琢出齿牙的;而仿品则不能。2、齿牙上,真品三大牙之间各有四组小齿牙,每组有三小齿,每组、每齿均对称,排列规则,齿口锐利;仿品三大牙之间只一组三齿,且齿口圆钝。3、玉质上,真品质朴色杂,有历久之气;仿品色泽一致,多有蚀斑,不似自然形成。
▼真假虎面玉饰对比图(十六)
真品名称:虎面玉饰真品年代:石家河文化尺寸不详年湖北荆州天门出土质青绿色,表面受灰白沁。圆雕,作一虎面形,阴刻单圈眼,长眉,宽鼻,两耳半凹,内各钻一小孔,面部中间起脊。这种造型的虎面传世品时有所见,以前多断为三代,现知为石家河文化所特有,为其代表性器物之一。
仿品名称:仿石家河文化虎面玉饰宽2.4厘米此虎面时代原定为西周。玉质青色,大部分有褐色沁。仿品形貌略同真品,细微差别在于:1、局部上,真品双目较平,眉弓较窄,耳内穿孔较小,面中部有突脊;仿品双目突出,眉弓较宽,耳内穿孔较大,面中部无突脊。2、玉质上,真品沁色似鸡骨白,原色与沁色交互融合;仿品原青色缺乏旧气,沁色过艳,二者分界明显,颇不协调。
▼真假玉马对比图(十七)
真品名称:玉马商代长6.3厘米,高2.9厘米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质青白,微有沁蚀。扁平体,作一马行走状,俯首,“臣”字形眼,张口,竖耳,琢出颈部鬃毛,足肢粗短,长尾下垂,尾末磨成斜刃,马耳后穿一孔,可穿系。这种玉马在商代十分少见,也是玉器中最早的马形象。
仿品名称:现代仿商代玉马长4.4厘米此马原定品名为立姿马佩,时代定为殷商。玉质褐黄,微有沁斑,造型明显仿真品,但技艺拙劣:1、整体上,真品体态匀称,比例合度,头、足、尾支撑有力;仿品头重脚轻,比例失调,腿足肥硕无力。2、玉质上,真品纯净,沁蚀深浅自然;仿品杂浑,沁色做作。
▼真假兽形玉兔对比图(十八)
真品名称:玉兔商代长10厘米,高5.8厘米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质呈黄褐色,扁平体,作一奔兔之形。首略昂,双圈大眼,张口露舌,鼻翼系刻出,长耳后竖,肥躯翘尾,足前屈,爪、趾毕露。前足处钻一孔,可用于穿系佩挂。玉兔始见于殷商,商周时较为流行。
仿品名称:仿商代玉兔长6厘米此兔时代原定为殷商。玉质白色,局部有褐红沁。姿态略似真品,区别在于:1、整体上,真品动感强烈,富有神韵;仿品似动非动,且前、后肢的结构、比例均不协调。2、细节上,真品鼻、舌、耳纹皆有表现;仿品则无,且无穿孔,与商代动物佩饰多有穿孔的特点不符。3、玉质上,真品采用商代常见之浅黄玉,光泽不甚强;仿品则用当时较少见之白色玉料,且沁色浓艳,有新染迹象。
▼真假玉鹦鹉对比图(十九)
真品名称:玉鹦鹉商代高7.8厘米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质呈青绿色,部分有綹斑。作鹦鹉造型,扁平体两面皆阴线双勾,饰纹相同,勾喙,“臣”字形目,锯齿形长冠后垂,翅上卷,以云纹装饰,足直立,短尾内勾。足底端下出榫,穿一孔,可供插嵌固定。这种鹦鹉形象在商代晚期较为常见。
仿品名称:现代仿商代玉鹦鹉仿品尺寸:高6.5厘米此器时代原定为殷商。玉质白色,局部有褐黄色沁斑,形制接近真品,但仿造痕迹明显:1、整体上,真品稳重平衡,结构清晰;仿品重心不稳,冠、足、尾等处交代不清。2、琢工上,真品线条有序,方圆得宜;仿品线条粗糙,且穿孔位置不当。3、玉质上,真品采用商代多见之暗青色料;仿品则用一新白料,人工沁斑突兀鲜明。
▼真假玉人对比图(二十)
真品名称:玉人真品年代:商代真品尺寸:长10.2厘米,宽3.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质白色,局部褐色沁。作一侧身人形,两面饰纹相同,“臣”字形眼,长鼻,云形耳,头戴高冠,冠缘出对称性齿牙,臂上弯,置于胸前,足蹲踞。底端有榫,股端穿一孔。全器以商代典型的阴勾双线刀法琢刻。这种侧身人像在商代较为多见。
仿品名称:仿商代玉人仿品年代:现代仿品尺寸:长6.7厘米此玉人原定品名为蹲跪人璜形佩,时代定为殷商。玉质淡黄,局部褐黑色,造型略似真品,但做工漏洞颇多:1、细部上,真品各部位置比例得当;仿品结构不明,且冠的齿牙无序,又无冠后部,耳部仅以单阴线刻出,足底端交代含糊,穿孔位置也不当。2、技法上,真品为双线阴刻,线条规矩谨严;仿品多为单线阴刻,线条粗糙松散。3、玉质上,真品古朴沉着;仿品成色较新,且沁色浓艳,分布较有规律,显非自然因素造成。
▼真假玉燕雏比图(二十一)
真品名称:玉燕雏商代长7.3厘米,高3.3厘米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质呈乳白色,间有褐色绺斑。圆雕一待哺之燕雏,仰首,圆眼,尖喙,敛翅,上饰双线阴刻之翎纹,首、颈饰单线阴刻之羽毛纹,背饰竹节纹,胸下琢出长方形两足。颈下有上下对钻的牛鼻孔,供穿系。这种燕雏形象在玉器中较为少见。
仿品名称:现代仿商代玉燕雏仿长4.3厘米此燕雏原定品名为雁雏,时代定为殷商。玉质褐红色,间有沁斑。造型与真品大同,但仿技欠到:1、整体上,真品宽窄匀称合度;仿品笨拙,形体不合法度。2、技法上,真品翅身用商代典型的双线阴刻法,线条规谨流畅;仿品则用单线阴刻,线条滞涩,翎纹无章法,颈部钻孔位置不当。3、玉质上,真品温润莹洁,色沁浅淡;仿品有如熟坑,但不如自然包浆纯厚润泽。
RECOMMEND推荐阅读逛一次古玩市场:感悟了人生百态......一件民国仿制的瓷器,竟然能卖出1.18亿元的天价!鉴赏:永乐时期瓷器的“心脏”灵气十足的古玉只升不跌清三代瓷器,你真的买对了吗?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旨在传播收藏资讯,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推广合作请加客服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