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失衡PHILOSOPHY
肌肉失衡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生物力学原因造成,由于错误重复的动作和姿态导致的失衡;一种是神经肌肉的控制导致的失衡。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无论是从事骨折、中风、亦或是疼痛,甚至是运动员,健身等等都能看到肌肉失衡的问题。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从生物力学角度和神经肌肉角度去分享下关于肌肉失衡的知识。
排球运动员手臂内旋、伸肘、伸腕力量大、棒球运动员明显表现为外旋活动度的增加和内旋活动度的减少等等,这些失衡对于体育运动员来说很关键,因此必须在演变为病理失衡前处理。排球运动员会因为肌肉的失衡导致肩袖疼痛,所以病理性的肌肉失衡常常伴随着功能的紊乱和疼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肌肉失衡都会导致疼痛,因为它也是很“狡猾”的。肌肉的失衡最终会导致关节的功能紊乱,从而改变运动的模式。例如说中风后偏瘫的病人,长会因为肌肉的失衡问题导致关节的畸形、划圈步态的出现,又例如说“圆肩”、O型腿、x型腿等等,都会受到肌肉失衡的影响。
有时候病理性失衡是伤病后肌肉功能代偿所致,例如说ACL重建术后出现膝前疼痛的患者,髋外展肌群无力和髂胫束过紧,从而推测髋肌群薄弱无力是由于缩短的髂胫束代偿所致。患有髂胫束综合症的患者,跑步也会出现髋外展肌群的无力现象。
生物力学
传传统的肌肉失衡与生物力线相关,其认为肌肉失衡的原因是肌肉持续拉长导致肌小节增加,引起肌肉长度一张力曲线向右平移,因此增加了肌肉张力(伸展性无力)。相反,肌肉持续缩短,肌小节减少,肌肉力量降低并结缔组织化。长度一张力曲线向左平移(激活不足)协同肌之间的长度一张力曲线变化呈分离趋势,一对协同肌中的一块缩短,则另一块保持不变或过度拉长。起主导作用的肌肉越缩短,则通常会出现旋转的补偿效应。
也就是说,肌肉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或者重复性动作导致肌肉持续受到压力所致,这些肌肉的失衡会导致运动损伤。这一些肌肉失衡可能是日常生活活动造成,因为日常生活改变了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了运动模式。当特定协同肌起主导作用时,关节活动的精确性就会下降。例如说当腘绳肌主导伸髋肌群,而臀肌无力时,会造成腘绳肌的反复拉伤和髋关节的功能紊乱并出现髋关节的疼痛。此时治疗的思路就是通过训练来缩短过长的肌肉,加强弱化的肌群以恢复关节的精确性。伯格马克认为,腰椎的肌肉分为两种,整体肌和局部肌,整体肌位于浅层,以快肌纤维为主,容易紧张短缩,局部肌位于深层,以慢肌纤维为主,起稳定作用,容易薄弱无力。描述局部稳定系统为起止于腰椎之间的肌肉,整体动力系统是起点位于骨盆和肋骨的肌肉。这两个系统之间有互相重叠的区域,某些肌肉在两种系统中均发挥作用。尽管伯格马克这种分类体系是基于机体结构的,但也具备动作控制的功能性(神经性)成分,对腰椎稳定控制模型做出贡献。
神经学失衡
神经学的肌肉失衡理论认为肌肉由于其在功能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倾向于失衡。神经控制单元会改变肌肉募集顺序以维持关节稳定,从而造成肌肉暂时性功能紊乱。这种神经募集改变了肌肉之间的平衡和动作模式,最终改变动作程序。外周关节由于肌肉紧张和无力引起疼痛和病变是典型的模式。这些肌肉反应始终通过完整的肌肉系统产生而不是随机发生的。关节功能紊乱时肌肉的反应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损伤导致的肌肉痉挛类似(如偏瘫和大脑麻痹)肌肉系统的变化是由内在因索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引起的。这些因素是神经自然反射和生活方式适应的结果肌肉失衡被人为是慢性疼痛及其反复发怍的影响因素之一。
比如说慢性下背痛患者普遍存在肌肉紧张和无力的现象,这与上位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大脑麻痹相似,只是程度更小。肌肉失衡常常起始于某次损伤或病理问题,从而导致疼痛和炎症,也有可能是由于不正常的关节位置或动作导致本体感觉输入信号产生偏差引起的。这两种情况可能引起肌肉紧张或无力,造成局部稳定肌失衡。这种失衡是运动系统为了维持内稳态而产生的特异性反应。长此以往,这种失衡使得神经中枢建立起一种新的运动模式,使得疼痛和功能紊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肌肉失衡是神经肌肉系统受损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使整个身体产生系统的反应。
1、更加重视感觉运动系统对动作控制与慢性肌骨系统疼痛的影响
2、年janda定义了上/下交叉综合征
3、确认了测试的重点在于肌肉功能,而非肌力。
4、Janda注意到慢性踝扭伤与下背痛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连接,那就是本体感觉。
5、大部分结构性的原因可能是功能性原因所致;要是没处理好功能性问题,结构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结构问题有时会破坏神经感受器,影响本体感觉表现,形成错误的传导信息,从而对感觉系统进一步损害。
6、功能损伤的定义:人体结构或生理系统执行原有功能的能力受损,这样的损伤常以反射性变化的方式呈现。
7、功能性法则是治疗结构性问题的关键。
8、很多人存在肌肉失衡的问题,但不会感觉疼痛,然而不论如何,这类问题就会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与关节模式改变。
9、组织损伤与疼痛?肌肉失衡?动作模式改变
10、87%的ACL损伤患者出现膝前疼痛与臀中肌无力,从而出现ITB代偿性缩紧;事实上,ITB太紧的患者也会出现外展肌无力地情形
11、相较于没有膝痛的患者,膝痛患者髋伸肌(-52%),髋外展肌(-27%)与髋外旋肌群(-30%)的肌力明显减弱,比较髌骨前疼痛的患者发现在髋外展肌与比目鱼肌长度上有明显差异。
12、前髂的患者中,同侧大腿后侧肌群的肌力明显较差,下背痛也与髋关节伸直和内旋角度减少有关。
13、大腿后肌与股四头肌太紧的职业足球运动员是下肢损害的高危人群。
14、就重复性动作与姿势因素所引发的肌肉失衡来说,生物力学是主因,另一方面认为神经因素才是导致肌肉失衡的原因。
15、当特定的协同肌成为动作的主导者时,原有精确的关节动作就会发生变化。
16、缩短被延展的肌肉与强化较无力地肌肉,用以恢复精确的关节运动
17、系统发生变化,其实是反应身体其他部位的适应性变化。
18、异常的关节位置或关节动作会错乱本体感觉输入,肌肉失衡也会以这种隐性的方式形成。
19、所谓肌肉失衡就是缺陷式神经肌肉系统调节机制的实际表现,这种失衡会以系统性的反应来作乱而且通常影响全身。(连锁反应)
20、结构性病理变化功能性病理变化
21、肌肉失衡被视为反复性与慢性疼痛症状持续不止的原因之一。
22、容易紧绷的肌肉比起容易被抑制肌肉,其肌力大约大1/3.在各种活动中这些肌肉容易被启动(提前激活)
23、动作模式的评估远比测量各个肌肉的肌力更为重要,这包括活化模式的时机(顺序)以及协同肌的活动程度
24、本体感觉的信号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运动规划功能,以及活化用来调节(姿势、平衡与协调促进协调动作模式的耐久度。)
25、有关疼痛的致病转机与疼痛为何持续不退的原因方面,神经系统扮演关键的角色。
感觉运动系统26、感觉系统的信息由中枢神经系统(CNS)与周围神经系统(PNS)连接到运动反应系统。
27、人体有三个部位所送出的本体感觉输出对于维持姿势非常重要,这三个关键区域包括:足底、骶髂关节与颈椎。
28、高弓足的人其姿势摆动幅度较大,原因:(1)旋后足的活动度不足(刚性结构),或因其足底面积变小,造成传入性感觉输入降低所致。
29、骶髂关节是慢性下背痛的病因来源,本体感觉功能障碍很可能是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的主因。
30、慢性颈椎功能障碍的病患也会出现平衡方面的问题。
31、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与慢性下背痛的病患,会增加髋关节策略的使用(而非踝策略),来稳定姿势。丧失踝策略从而过度使用髋策略将会大大增加下腰部剪切力,从而导致腰痛。
32、慢性踝关节不稳,是由于韧带内机械感受器受损所致,造成传入神经阻滞或传入性讯息无法上传至CNS所致。
33、退化性膝关节炎可能与老年人的本体感觉功能降低有关
34、传入性信号在肌肉抑制作用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比疼痛更重要!
35、近端的髋部肌肉无力与女性膝关节前方疼痛有关,髋部无力也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有关!
连锁反应36、肌肉骨骼病理现象是一种连锁反应,janda强力建议治疗者要往其他部位寻找病源,根据这样的方式通常可以在远离痛处找到其它症状。
37、动作与肌肉骨骼的病理现象从来不会是独立事件。
38、感觉运动系统内部的病理问题,会在系统内的任何地方以适应性变化加以反应。
39、结构性机制性指的是:静态骨骼定位对相邻结构的影响;功能性机制指的是楔石结构的位置对(连接到楔石结构的肌肉)之动态影响。结构性反应链受到静态关节结构的影响,而功能性反应链则受到关节结构周围之肌肉活动的影响(如骨盆与肩胛骨)
40、结构性反应链的顺序是从骨盆开始,由下至上影响到头部位置。
41、膈肌或深层脊椎稳固肌无力的患者,在吸气时会以抬高下肋廓的方式来代偿呼吸,这个动作容易导致胸腰结合部交界处过度伸直从而出现不稳定。
42、旋前足会造成错误的腰椎定位,这会让身体付出额外的代价来稳固躯干。
43、同侧臀大肌与对侧背阔肌通过胸腰筋膜相连接
44、步态过程中,身体通常会反过来利用竖脊肌来代偿无力地臀大肌用以后伸髋关节。
45、C7T1、T12L1、L4L5、L5S1、S1等这些椎体关节转变部位常发生疼痛的部位。
46、扳机点的特性是会引发转移痛,而压痛点则无次特性。扳机点手法松弛是要注意以螺旋向下的形式松解,特征是局部组织张力增高且疼痛加剧;压痛的手法松弛技巧:缓慢持续向下的牵拉,且压痛点下压时不会出现局部软组织张力上升。
47、胸腰筋膜分为三层:深层与腰大肌、腰方肌相连;中层与腹横肌、背阔肌、腹斜肌相连;浅层是最重要的一层,与肩带、腰椎与下肢之间传导力量,也与大菱形肌、颈夹肌相连,从而将腰部与上半身串联。
48、胸腰筋膜在本体感觉的功能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49、由于筋膜缺乏延展性且与肌肉系统紧密相连,筋膜可能会限制关节活动度,甚至激发功能障碍的形成。因此在评估连锁反应时,一定要考虑筋膜的影响。
50、当人体处于极端或病理状况时(压力、疲劳、结构损伤),这些反射(运动反射、抓握反射、咀嚼反射、呼吸反射、回缩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会有增强的倾向。
51、最重要的感觉运动稳定链就属骨盆链,组成包括:腹横肌、多裂肌、横隔与盆底肌组成。
52、当感觉运动链的任一环节出现功能障碍时,骨盆链是最早发生征兆之处。(如下背痛、鼠蹊痛、ITB综合征、前膝痛、ACL断裂、踝扭伤)
53、肩夹挤综合征的患者中、下斜方肌容易出现延迟激活的现象。
54、下背痛平均超过六年的患者,有50%会出现颈椎症状
55、踝部不稳与前膝疼痛的患者,会发生髋部无力或肌肉活化方式改变
56、张力肌从发育学的角度来看,发展较早,占主导地位,主要与上下肢回缩反射以及重复性或节律性活动有关;主导弯曲动作;相位肌主导伸直动作,发展较晚,主要用来抗重力,担任稳定肌。
57、新生儿的姿势由张力肌(屈肌)来维持,这个机制会形成交互抑制,用以拮抗相位伸肌群;大约一个月以后颈部的相位肌、张力肌同时开始活化,让新生儿可以抬头,主要是相位肌对抗张力肌;到了4个月大新生儿由稳定的骨盆链控制;5到7个月时腹斜肌链开始活化,躯干的作用越发明显;功能性直立成熟大约需要3岁以后。
58、当关节处于最佳位置时(轴心化),肌肉最平衡且关节密合度最高。
59、在许多动作过程中,上肢的活化作用会对下肢活化作用产生兴奋作用。
第四章肌骨系统疼痛与肌肉失衡之病理学机制
60、Janda相信疼痛是肌肉骨骼系统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
61、Janda发现结构性损伤本身极少造成疼痛,反而是受损结构周边的发炎现象才是引发疼痛的主因。
62、疼痛刺激会改变中枢神经对于疼痛感受的敏感度。慢性疼痛不会导致疼痛敏感度下降,反而会上升。
63、疼痛阈值越小代表病患对疼痛性压力敏感度越大
64、大部分肌肉疼痛与肌肉痉挛有关,但疼痛并非痉挛导致的结果;而是肌肉长期收缩所造成的缺氧所致,肌肉长期痉挛会导致疲乏,结果就是无法提供维持姿势与产生动作所需的力量(其实更多的是维持姿势所需要的耐力)
65、相较于骶髂关节没有疼痛者,骶髂关节出现扭转,会引起局部臀中肌和臀大肌出现抑制。
66、发生变化的动作模式会在中枢神经形成中枢化现象。
67、从神经学角度诠释慢性肌骨疼痛循环
68、肌肉失衡时主动肌会被激发,而拮抗肌会受到抑制,这样的结果可能增加受伤风险。
69、错误的动作模式会铭刻在大脑的运动皮质区,错误的模式就变成一种全新的正常模式,而错误的模式也就因此不断被强化。
70、传入性信息非常重要,因为大脑就是根据这些信号来调控肌肉活化方式,让动作更具协调性与功能性。
71、比起肌肉无力,肌肉失衡对于关节更具有危险性。
72、张力肌与相位肌系统
73、有研究发现张力肌以I类纤维为主(红肌);相位肌以快肌纤维为主(白肌)
74、小孩的肌肉失衡通常以上肢开始;而大人的肌肉失衡是从下肢开始。
75、最常出现重复性动作会强化姿势性张力肌,忽略相位肌系统,最终导致肌肉失衡。
76、肌肉长度、过激化的阈值、以及肌肉募集模式发生变化,是引起肌肉僵硬的三大因素。
77、压力、疲乏、疼痛会导致肌肉僵硬(成肌纤维细胞快速升高),通常会出现肌肉痉挛,通常不会痛,但触压会痛。这些通常是肩、颈、下背部、张力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78、当肌肉被延展超过生理中立点时,但仍未超出正常ROM范围内时,此时会呈现牵拉无力的现象。
79、过度使用导致肌纤维的缺氧与退化,这些都会进一步弱化肌肉。
80、上交叉综合征会导致寰枕关节、肩盂关节、颈胸交界、C4~C5、与T4~T5胸椎出现异常。
81、上交叉会引起前倾头、颈椎反弓、且胸椎后突角度增加;肩部上提前移,翼状肩胛,这些姿势会改变盂肱关节的稳定度,迫使肩胛提肌与上斜方肌必须增加活化来是盂肱关节正常化。
82、下交叉综合征主要表现为L4~L5、L5~S1,骶髂关节及髋关节出现异常。
83、若腰椎前凸角度有深又短,则肌肉失衡主要出现在骨盆;若腰椎扁平,主要肌肉失衡发生在躯干肌肉。
84、有了正确诊断,才能根据候群症的种类,制定相应的正确的治疗计划用以处理局部或全身性的变化。
姿势、平衡、与步态评估85、所谓的姿势就是人体所有关节的即时性结构组合。
86、不论病患的主诉部位在哪里,姿势分析永远从骨盆开始,这是因为大部分慢性痛的患者最明显的征兆就是不队称的骨盆。
87、最重要的部位就是骨盆区,因为腰椎、骶髂关节、与下肢的功能障碍都会在骨盆区反映出来。
88、骨盆区域5个重点观察的部位:1、骨盆前倾2、骨盆后倾(常与腘绳肌紧张有关)3、从冠状面来看,髂棘一高一低,就代表骨盆发生侧倾(可能与该侧腰方肌、背阔肌紧张有关);骨盆侧倾通常也与功能性长短腿有关,这与都是肌肉失衡导致。某些肌肉会导致下肢变短,如:单关节内收肌(耻骨肌)、屈髋肌、以及腰方肌,同侧背阔肌短缩;短缩的梨状肌可能会导致功能性下肢增长。
89、骨盆侧移常与腰椎疾病(急性腰扭伤)、单侧髋屈肌缩短与相关的外展肌无力或受到抑制有关。
90、骨盆旋转常与髋关节内旋过度导致(多数为同侧阔筋膜张肌缩短导致)
91、臀大肌的观察重点在于上1/4的区域,臀线下降可能与该侧骶髂关节障碍有关,通常臀肌在慢性下背痛初期就被抑制。
92、大腿后肌注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