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简介: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关节镜下以新生血管翳为主要表现。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少数患者可为阴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严重者影响心脏、肺部、肾脏等重要器官导致严重并发症。
临床症状:女性好发,男女患病比率:1:3;
1.疼痛本病早期即有关节局部痛感,尤其是在活动期,并伴有触痛及压痛,此为最早出现、也是患者最敏感的体征。
2.僵硬受累关节僵硬,尤其在晨起开始活动时最为明显,但活动一段时间后,将会逐渐有所改善。
3.肿胀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弥漫性肿胀,且表面温度略高于正常关节。
4.畸形后期病例一般均出现掌指关节屈曲及尺偏畸形;如发生在足趾,则呈现爪状趾畸形外观。
5.皮下结节30%~40%的患者可出现皮下结节,此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可对皮下结节做病理检查而协助诊断。
6.体温升高急性期的某些患者可出现发热,多为38℃以下的低热。如体温持续增高,且有寒战等不是,许考虑合并感染。
危害性:
关节影响:主要影响运动系统,早期导致关节疼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中晚期关节畸形丧失生活、工作能力。
关节外影响:心脏、肾脏、肺部、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严重者影响生命安全。
并发症:干燥综合征、坏死性脉管炎、腕管综合征、贫血、心包积液、FELTY综合征、股骨头坏死、间质性肺炎等。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沉降率大多数患者血细胞沉降率增快,尤其是在急性期。
2.血红蛋白含量略低于正常,晚期病例则可出现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含量大多在8~10g之间。
3.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类风湿因子(RF)典型的类风湿患者可以出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阳性,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
4.免疫球蛋白检查(IgM,IgG)大约70%的类风湿患者可以出现IgM异常,IgG多为阳性。
5.关节液检查在受损关节中抽出的关节液多混浊,但无细菌,关节液的黏滞度较正常为低。镜检下显示关节液内无结晶物。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于X线平片上可以发现以下改变:
(1)软组织肿胀:显示关节囊阴影增大。
(2)关节间隙变窄:由于软骨受累及缺损所致。
(3)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显示关节周围骨质中的骨小梁减少、萎缩及变细。
2.其他影像学检查CT及MRI成像技术可酌情选用,尤其是对早期病例。
3.针刀镜:针刀镜下可见新生血管翳形成,滑膜充血水肿。
鉴别诊断:
1.骨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本病一般退行性病变,老年人易患。且关节局部反应升高的程度及关节积液均较轻,免疫学反应及血细胞沉降率亦均正常。X片提示软骨退变,骨密度常提示骨质疏松。
2.痛风中年人、肥胖患者常见,早期症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尤其是小关节的炎性反应。但本病以男性为多发,且血尿酸含量明显增高,其发作与饮食成分密切相关。病程长者可有痛风石形成。偏光显微镜下可见高强度的负性双折光晶体形成。
3.银屑病性关节炎关节反应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也常累及小关节及大关节,但在患者身体上可观察到银屑病的皮损(经皮肤科医生证实、或活检证实)。关节痛多发生在皮损后,有一定遗传性。
治疗:
1.休息尤其是当病变处于急性期时,患者应完全休息以减轻疼痛;非急性期时亦不主张患者过分地活动与做剧烈运动。
2.药物主要有以下数种:
(1)非甾体药物: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艾瑞昔布等均有解热止痛作用。药物有副作用,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2)激素:小剂量激素能迅速缓解炎症,短期使用副作用较合理,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导致肥胖、库欣综合征、糖尿病、股骨头坏死、感染、骨质疏松等。
(3)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艾拉莫德、环孢素、柳氮磺吡啶等药物。主要用于严重的、活动型的类风湿关节炎。免疫抑制剂副作用较多,主要为免疫抑制、骨髓抑制等,故需严格按照风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起效慢需定期复查。
(4)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新的治疗手段,常见有: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托法替布等。副作用较小,起效迅速、价格逐年下降,有感染风险。肿瘤患者不宜使用。
4.手术治疗对类风湿病变所致的畸形可在静止期行手术治疗
5.内科针刀镜:内科针刀镜技术是新型微创介入治疗,手术能有效清除炎性因子,减轻患者关节炎症,创伤小,愈合快,费用低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