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诚信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带着神圣的徽记,怀着无限的期望,迈着沉重的步伐,张姓子孙从青阳走向世界各地,用血与火、弓与矢,写下了一部中华民族传承史。
张姓先民自得姓祖张挥之后,一直到秦汉前这样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在古冀州大地上渔猎、农耕或征战,用生命撰写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史。
清河县说:
一、张姓得姓之地
张姓得名来由见于多种文献典籍,但张姓的得姓之地,也即张姓的起源地则文献典籍鲜见,历史上数量浩瀚的姓氏著作中,记载张姓往往也只记“清河”、“清河郡”字样,下仅举两例,供参考。宋修《百家姓考略》载:“张,商音,清河郡。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主祀弧,遂为张氏。”明代杨信民《姓源珠玑》“张,清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为张氏。”这里的“清河”、“清河郡”所指是张姓得姓之地还是张姓郡望,或既是得姓之地又是郡望,认识不尽一致。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张姓的得姓之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主要依据有:
1、从张姓谱牒记载看由于年代久远,张氏古谱难觅。对张姓起源地有明确记载而又较早的谱牒,是明初永乐年间张君绍的闽南《张氏宗谱》,该谱序言中记载“余固痛念祖庙之不可失,苗裔之不可疏。会耄耋老成,及搜久远之遗,由各执宗谱之序以对,凡星宇下,无非清河公之派衍也。”说明凡天下张姓,均出自“清河公之派衍”,即始祖在清河。再有对后世张氏家谱影响深远的是成书于明朝的两部《张氏统宗世谱》。一是由张浚等人集全国各地一百四十九位饱学之士编著的《张氏统宗世谱》,据谱中“得姓郡望”篇记载:“吾张氏之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日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姓得姓之由。”此谱成书于明嘉靖十四年,是集全国各地之支脉家乘,纠误去谬而合成的一部张氏统宗世谱。几乎同期由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同名《张氏统宗世谱》与上部谱记述基本相同,明确记载挥:“世居青阳”。此后的张氏家谱,关于得姓起源,多受这两部统宗世谱的影响。清道光九年抄录“积庆堂”内“张氏流传征略世系”云:“张氏出自清河郡。黄帝第五子主祀弧,号为张氏,由来已久矣。”张氏文化专家赵杰等查阅南方九省市图书馆的张氏谱牒,所见也都认为张氏的祖居地在清河。如湖南图书馆收藏的《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又如《香港张氏宗亲总会特刊?张氏世系源流考》记载:“我张氏受赐姓之始祖挥,乃轩辕黄帝第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再有《马来西亚张氏志》则说:“考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有第五子日挥。初,帝命为弓正官,因赐姓为张,此清河张氏所自始也”。那么上述材料中的“清河”“清河郡”、“青阳”与今清河县有何关系呢?据《邢台历史文化词典》:“清河,古河名。是一条古老的河,西汉清阳县、清河郡以及之后的清河县皆因河得名。它起源于今河南内黄南北黑山,流至今威县境始称清河。据考,河流走向与今赵王河遗址大体相近。到了西汉元封年间清河被屯氏河、屯氏别河切割改道。”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该书卷18贝州:“汉文又分巨鹿置清河郡,以郡邻清河水,故号清河”。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卷58记载:“清阳县,汉时属清河郡。古清阳之地,古清阳县城在今县(指宋贝州清河县城,笔者注)东南三十五里。”由上述可知,历史上清阳县、清河县、清河郡均因境内有古清河流经而得名。所以称清阳县,是因西汉清阳县城(在今清河县谢炉一带)地处清河之北,遵循了我国地名命名中“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基本原则;所以称“青阳”,则是因古代“青”与“清”两字通用之故。关于这一点,有很多姓氏书籍有说明,如程有为和程英民编著的《百家姓寻根探秘?张》“据说挥的居住地在尹城国的青阳,青阳应为清阳,就是清河以北,古代人称水北为阳。清阳后来改成清河郡。西汉时的清河郡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
2、从清河历史地理看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历史上特别是战国之前黄河下游淤积平原地区河道因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出现多股河道并存的局面。历史上黄何曾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据历史地理学研究,在有历史记载的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多次,重要的改道26次。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黄河下游河道,被称为“禹河故道”,大体经河北平原,由今滏阳河道、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从公元前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年改走现行河道,期间,年以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河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河入海。现今属于海河流域的清河县,历史上曾长期地处黄河下游地区。据《邢台历史文化词典》“邢台市域历史上曾是黄河(大河)下游之流域地区,与多次改道有关。今域内平乡……清河、临西9县(市)长久并多次处于黄河(大河)流域。《禹贡》、《山海经》、《汉书》等文献,以及有关县的地方志书,对此均有不完整的记载。”根据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知,在距今一年,我国黄河中下游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当时安阳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亚热带动、植物种类,如竹鼠、水牛和野猪等。和安阳相去不远的清河一带的气候也大体如此。适宜的自然环境,使得清河一带很早就成为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地方。年《清河县志》“据境内出土的文物可知,距今—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代人类在此群居生活”。特别是在今清河境内尚存鲧堤遗迹(约4公里长,邻县临西、威县境内也有残留)。鲧堤相传是大禹之父鲧治水时所筑,宋代之前屡有修整,附近大堤村(又名鲧堤村)也因鲧堤而得名。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记载:“鲧堤,在县西三十里,自宗城县界来,是鲧治水时筑。”鲧到地处黄河下游平原清河一带治理水患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其合理内核,黄河下游河道被称为“禹河故道”不是没有来由的。鲧与五帝之一的尧(相传黄帝玄孙)为同时期人物,作为黄帝子或孙的张氏先祖挥在清河居住或活动也是极有可能的。
3、从今人研究成果看近些年来,姓氏文化研究比较活跃,论著相继出版。关于张姓研究的专著,也有一些问世。关于张姓的起源地,大多认同“清河说”。如: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年,江苏文艺出版社)该书由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钱文忠编著。钱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日主讲《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节目,本书即由同名讲座稿整理而成。该书指山:“张姓的来源跟我们讲的‘弓长张’还是很相关的,是黄帝之后挥的后代。……因为这一支一直住在青阳(今河北清河县东),所以被称为河北张氏。这是张姓中最重要的一支,是张氏的主体。”
?、《中华姓氏通史?张姓》(年,东方出版社,邓洪波著)。该书指出:“张挥以尹城国的清阳为居住地。清阳以在清河以南而得名,汉代它属于清河郡、清河国。所以后世张氏谱书提到得姓郡望时,有讲尹城的,而更多的是讲清河郡,谱书的版心也往往标有‘清河堂’字样,以示不忘先祖之地。清河郡始设于汉高祖刘邦,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今清河县治所在葛仙庄。以清河为张姓的祖居之地和最早、最大的郡望,多见于张氏族谱和一般的谱学史籍。”
?、《张氏源谭》(吉林文史出版社,年),该书以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现任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等为顾问,由世界华人宗亲会常务副会长张省会主编。该书指出:“我们认为,张氏祖源郡望的诸多说法,特别是是历史上就存在着的清河、张城、太原三地说,都与挥公有着不可分解渊源。但是黄帝时期挥公的生平及流动迁徙,决非是我们今天能考证清楚的。……所以尊重历史,尊重诸多张氏谱牒,尊重大多数张氏后裔,我们倾向于历史上的清河故郡是张氏得姓发祥郡望。”
?、《百家姓寻根探秘?张》(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该书由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程有为和程英民编著。该书指出:“据说挥的居住地在尹城国的青阳,青阳应为清阳,就是清河以北,古代人称水北为阳。清阳后来改成清河郡。西汉时的清河郡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
二、张姓的迁移由上可知,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青阳”,古地在今河北清河一带。之后张姓一直默默无闻,氏族的迁徙路线也不明了,可能已迁入山西。直至西周宣王(公元前一前年)时期,在陕西地区才又出现了张姓的踪迹,在出土的这一时期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字样,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区。对于张姓家族来说,迁徙发展是永恒的。到了秦汉时代,转战千里的兵卒铁流、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祸福旦夕的政治风云等等这些无可奈何而又无法抗拒的因素,推动着张姓先民们迁徙的脚步,而战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社会的安定发展,更需要繁荣昌盛、人丁兴旺的张姓家族自己去追寻新的生活空间。因此,到西汉末年张氏家族从中原地区分迁到全国很多州县郡国,并形成了好些名门望族。下面我们从西汉之际开始,来概说张姓家族迁徙的路向和大趋势,并追寻其近两干年的发展历史。
濮阳说
濮阳县位于豫东北,北依濮阳市,西邻内黄、滑县、长垣,东与范县接壤,南与山东省菏泽市隔河(黄河)相望。上古颛顼时代为帝都,有颛顼遗都之称,战国时代因濮水而得名。濮阳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夏龙乡”、“中华帝都”、“中华张姓祖根地”称号。
一、历史依据
张姓祖根地有河南濮阳、河北清河、山西太原等多种学说。确立濮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上溯挥公时代觅挥公。既着力研究挥公时代的自然、社会、人文、政治、科技环境,论证挥公活动区域的可能性,可靠性。
1、挥公生于濮阳。《世本》:(秦嘉谟辑補本):“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玄嚣,是为青阳”《史记》。那么青阳在何处?濮阳是也。挥公时代濮阳呈台地与河流、湖泊相间的地貌特征。台地宜农、宜居;水域宜渔,是上古人类农耕与渔猎并存生活方式的最理想生存地带。此地貌在邹逸麟编纂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国家高等教材)有具体的描述:根据《禹贡》、《山海经》、《地理志》、《水经注》等记载,春秋战国以前,“在豫东、鲁西南平原有一条东西向排列的湖泊带——那些东西向河流,如黄河、济水、濮水、汴水、睢水等河流的堤间洼地和河口洼地以及平原东缘与泰山山脉东麓之间的交接洼地,著名的有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泽、巨野泽、空桐泽、梧桐陂等。”濮阳处于这条东西向排列的湖泊带北缘,此水系清澈,水流缓慢。人们称之为清水,以别于浊水(黄河)。《中国古代地名古词典》清河条:“清河,即济水也。”济水为上古四渎之一。据《水经注》濮水为济水之支津,均流经濮阳县南境。不论清水专指济水,或泛指济水与其支津濮水,濮阳都处于清水之阳,故而濮阳就是挥公时代的青阳。为挥公父玄嚣之封地。据《中华都城要览》记载:“玄嚣生于江水,今河南安阳市;邑地顿丘,今河南濮阳市”。又据《南乐县志?大事记》:“黄帝置南乐一带为其子昌意封地,在今境西北筑昌意城”。《明一统志》:“南乐县界有昌意城,黄帝之子昌意所筑”。昌乐(南乐)即是黄帝次子封地。所谓“封地”,不是临时的,而是永久的,可以世袭传承。玄嚣和其弟昌意在自己的封地住了多少年,在其父帅黄帝率领下和蚩尤打了多少仗,查不到依据。但是,最终擒杀了蚩尤。今濮阳市台前县有蚩尤墓。据此,我们说玄嚣的儿子挥,昌意的儿子高阳(颛顼)的幼年,随其父母在其封地生活,则不是无据的推断。玄嚣、昌意的封地,一南一北,处济水(清水)与黄河(浊水)之间,东望“穷桑。”(今曲阜一带,上古时代为东夷族居住地)黄帝为什么封长子玄嚣于青阳,昌意于昌乐(南乐)?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教授讲的:帝丘(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黄帝派二子到此处设防。后经涿鹿大败蚩尤,实现了东夷族与黄帝族两大势力的统一与融合。至颛顼帝时,遂以濮阳为帝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从考古发现上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濮阳及周边发现了以帝丘(高阳城遗址)为中心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群达39处之多,如县境内有名的西水坡遗址、咸城遗址、铁丘遗址、戚邑遗址、姚墟遗址、负夏遗址、小海通遗址、安丘遗址、马庄遗址、程庄遗址等等。
2、挥公发明弓箭于濮阳。濮阳在挥公时代已是一个科技发达的地方。濮阳西水坡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据专家解读,蕴藏着深奥的古代天文元素。至挥公时代,仓颉造字于濮阳,文明肇启;我国第一部天文历法——颛顼历在帝丘问世;冶铜技术、木车制作技术等在帝丘开始发端。可以说,帝丘一带有着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和知识积淀。另外濮阳在上古时代,有“桑间濮上”之称,又据《诗经》中“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等诗句描写濮阳、朝歌一带的植被环境,说明上古时代濮阳多桑竹,桑与竹是制造弓箭的主要原材料,也符合挥公发明弓箭的必要条件。
3、挥公受封得姓于濮阳。《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虚也,为帝丘”。《竹书纪年》有颛顼“居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汉书?地理志》载:“东郡濮阳,卫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墟”。濮阳县城“中心阁”,为明代所建,其阁有“颛顼名都”匾额。此类记述濮阳为颛顼帝都,不一而足。现已探明,濮阳县东南9公里处的“高城遗址”即帝丘,(帝墟)深埋三米以下,面积万平方米,有龙山时代、商、西周时代和汉几个时代夯筑层叠压的古城址。挥公与颛顼均是黄帝之嫡孙,是叔伯兄弟,处族人之高端,族群之显位,又发明弓矢,任弓正官。在帝都为官,后受封得姓于帝都,应是不争的史实。
4、挥公葬于濮阳。人不能生活于真空。与挥公同时代的颛顼、帝喾、造字圣人仓颉、其父玄嚣,叔父昌意,及蚩尤、共工和其后的尧太子丹、帝舜等,在濮阳境内都有文化遗存。如濮阳市南乐县的仓颉庙、仓颉陵和昌意城遗址,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位于安阳市内黄县境内颛顼、帝喾二帝陵(原属濮阳县辖。);濮阳市台前县境内的蚩尤墓;范县境内的尧太子丹墓;濮阳县境内的“中华第一龙”出土地、挥公陵遗址,帝舜故里瑕丘等等,有此密集的与挥公时代的人文遗存,国内谁堪比?据此挥公与他同时代的帝王将相生活于帝丘,也葬于帝丘。据民间传说,今濮阳老城东之老虎台高地即挥公墓古遗址。
二、族谱记载
宋代礼部尚书张詠(公元-年)撰修的,其后在元、明两朝内其孙辈不断续修的《山阴白鱼潭张氏族谱》的文献记载:“张之受姓,昉(始)于轩辕之子,天下之张,厥初无不本与一人耳,濮阳吾祖之所自出”。“吾家本名族,受姓轩辕氏,濮阳蕃(繁殖)本根。分合清有几。有斐(文采)乖崖公,勋名照青史”。“乖崖久矣典刑(型)存,赖有曾孙演庆源。兵后沧桑徒自改,世间宗法尚堪论。谢庭育秀多兰玉,窦武联芳在一门。谱牒几枝犹散落,濮阳谁为问诸昆(后裔)”。此谱,可以确切知道在元代中期,张梅叟就以《山阴白鱼潭张氏族谱》“以联其族人”,其后在明宣德、弘治年间又两次续修。仅从元中期算起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如果再与上推至宋代的张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三、当代研究
年我县西水坡“中华第一龙”出土,全国考古、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聚焦濮阳上古文化,民间张姓起源濮阳的传说,也进入专家的视野。时任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在谢钧祥先生,经潜心研究,提出了“张姓源于濮阳”论断,引起了海内外张姓族人的强烈反响和濮阳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自此拉开了我县张姓文化研究的序幕。
上世纪末,濮阳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召开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先后出版了《龙乡寻根》、《张姓渊源》、《中华张姓之根》等论文集,有国家历史学家朱绍侯、王大良、刘篷春、谢钧祥、程有为、许顺湛、杨静琦、刘翔南、田冰、张人元等百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著书立说,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论证张姓祖根在濮阳。如朱绍侯、张新斌、谢钧祥、王大良、程有为、张放涛等教授、学者,从挥公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格局进行分析论证。许顺湛,孙德萱、王培勤等专家、学者从历史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论证,认为濮阳在上古时期的自然气候宜人,水文、地理地貌等适宜人类居住,是华夏族的居住圣地和祖茔圣地。张满飚等从国家考古发现的上古遗址中,进行分析论证:以高城(帝丘)遗址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有39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等等。
张姓源于濮阳的研究结果,也得到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纷纷题词予以确认:
张岱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濮阳本颛顼古都,今为中州胜地。张姓源出于濮阳,历代名贤辈出”。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濮阳为古帝丘,颛顼故居,张氏系青阳之后,世代望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前景无限”。
张忠培(考古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姓源于濮阳,历代地灵人杰”。
杨向奎(著名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张姓寻根在濮阳”。
傅振伦(中国现在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博物学家与档案学家):“张姓出自濮阳,人杰地灵,宗有四十三望,振兴中华,人人有责”。
四、各方认同
自年至年五年间,有三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先后莅濮,出席濮阳“中华张姓始祖挥公纪念庆典”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中华张姓根在濮阳”的肯定。
年2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为濮阳“张姓起源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致电祝贺开始,年4月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到濮阳挥公陵园瞻仰参观;年4月28日,“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在濮阳召开,张克辉副主席又亲莅濮阳,为中华张姓始祖挥公金身塑像揭幕;年4月28日,适逢“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暨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庆典”,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亲自到会祝贺,并宣布“纪念大会和庆典活动开幕”的肯定。年,濮阳县以张姓祖根地的名义承办世张第二届恳亲大会,与会宗亲到濮阳至诚寻根,虔诚谒祖,视濮如家,其乐融融,对濮阳祖根地的认知高度一致。时任世张总会会长张晓卿在濮阳市政府欢迎宴会上的演辞中,开宗明义地讲到:“第二届张氏恳亲大会,这次借张姓起源地——濮阳举行,全球各地的宗亲莫不为之庆贺和高兴,也莫不在期待和祝福中,给与总会最大的支持和响应。但是最令我们感到兴奋和感谢的是濮阳市政府,更是关怀备至,给与我们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至今,海内外张姓宗亲来濮阳寻根谒祖达百万余人次。
五、机构认定
年初,濮阳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建设指导精神和濮阳县张姓根源地研究成果,申请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对“濮阳县为中华张姓祖根地”进行认定。认定中心依照程序,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评定小组,对濮阳申报张姓祖根地报告进行科学评议,一致认定濮阳县为中华张姓祖根地,并颁发证牌,予以确认。
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是国内专一的、唯一的、权威性的认定机构,此次认定,对统一海内外张姓族人祖根地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太原说
一、史前史张氏出太原
张氏始祖挥,黄帝之孙(有说是子)。《世本》载:“挥始作弓”。挥作弓为“弓正”因得张姓,宋代沈括(梦溪笔谈称黄帝战蚩尤是在晋南解州盐池附近之阪泉,现代学者对此颇多新证。挥作弓“以近穷远”在阪泉之战中无疑显示了威力,建功业于解。张氏二世祖昧、三世祖台骀,《左传?昭元年》载:昧是治水官,台骀继父昧治水,“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史记?郑世家》同)。现汾河仍在,大泽已涸,其遗址即今太原晋祠之东的稻区。台骀治汾障泽,始有太原,住于太原,帝颛顼封地汾川(传台骀“砸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台骀是太原最早的开拓者,台骀后人从太原传徙各处,蕃衍张氏为大姓。挥、昧、台骀建业绩于解、汾、晋间而居太原,封国汾川。是史前史传说张氏出太原。
二、古代史张氏出太原
《诗》咏张仲史籍专著之前,六经皆史。《诗经?小雅?六月》载:“侯谁在矣,张仲孝友”。说西周宣王(前-前)大臣尹吉甫北伐狁获胜受奖回乡和亲友欢宴间有“孝友”著称的张,是见于史的最早张姓人物。尹吉甫采邑在今平遥,其时霍山之北括今平遥、太原泛称太原,据此尹之同乡张仲是太原人(按台骀传裔)。
惟晋有张氏我国最早的史籍《左传》载春秋(前-前)百二十余国中,只载晋有张氏世为晋大夫,先后是张侯、张老、张君臣、趯、张骼、张柳朔6人。宋有一张匄死后宋再无张氏,其他国都没张氏。《左传》此载是张氏出于晋今之山西的有力史证(史称晋张氏为西周张仲后裔)。
张侯非字辨《左传》载张侯又称解张,南宋郑樵《通志略说》张侯为解张之字,以字得张姓。明代宋濂《张氏谱图序》承此说,演为张氏“三源”说之一。笔者考《竹书纪年》及东汉王符《潜夫论》载解邑张城(今山西永济东开张村,按台骀传裔返解所居)早于张侯,表明张侯称解张是因住解,本名张侯,非字。可见此说之误。
孟谈晋阳显张氏《战国策》载战国(前-前)张氏最早出现的是赵国张孟谈,赵襄子二十四年(前),张孟谈密约韩、魏共败了决水灌晋阳的智伯,孟谈退耕负丘三年,韩、魏、齐、楚欲攻赵,应襄子请孟谈返都城(晋阳)任吏大夫,命妻去楚,长子去韩,次子去魏,少子去齐,制止了四国攻赵。此后百余年,韩才有张翠、张平,魏有张仅、张丑、张旄、张倚、张相国,齐有张丐,按均孟谈之子去三国后之传裔(春秋末张柳朔子奔齐当有传裔于齐),此外中山有张登、秦有张唐,因近赵传入,余东、西周、楚、燕、宋、卫6国无张氏。由春秋惟晋国张氏发展为战国之多国支系壮大了张氏,是始于孟谈命子外出,张氏出于太原而更显于太原。
汉代张氏大发展《史记》、《汉书》载秦、汉的张良、张耳、张苍、张汤……等都是张仲、张侯之裔。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概述了汉之前张氏之发展:“《诗》颂宣王,始有“张仲孝友”。至春秋,惟晋有张候、张老,实为大家。张孟谈相赵襄子以灭智伯,后有张仪、张丑。至汉张姓滋多”,列举两汉的张耳、张苍、张汤、张禹、张酺等众多张氏人物是张仲、张侯之裔。“司邑阁里无不有张,河东解邑有张城”(前已释),说汉末张氏已成大姓,是汉之前张氏本出太原的总结。
张良非姬良辨王符《潜夫论》也有差误,误张良名姬良,元代袁桷《张氏宗谱序》“张氏出于姬姓,至周而仕者祖于韩”沿此说,演为张氏“三源”之又一说,其以张良为韩之后原姓姬,良椎击秦始皇未中,避祸改姬良名张良,这是误解了《史记》原义,《史记?留侯世家》载:“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即“因名叫张良原故”而改他名。《汉书?张汤传赞》:“汤之先与留侯同祖”,汤姓张,良同祖当然姓张。西汉刘向《高士传》“张良易姓为长”(Chang),是改名长良(张良当系孟谈子去韩之后裔),足见“韩之后”说之误。
历代史载源晋张汉之后史载张氏人物多出汉张良、张耳等,如三国蜀汉张翼为良十四世孙,西晋凉州张轨为耳十七世孙,南朝宋张裕为良后人,隋张煚为耳后裔等。《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张氏出于姬姓,黄帝子少吴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张开地生平,平生良……”。表列张氏十二望: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清河……等都是黄帝时挥一脉传承至唐之一源,非“三源”,是唐之前张氏的总结。
三、明清谱张氏出太原
现存明嘉清九年()张宪等承唐代记述总纂的《张氏统宗世谱》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所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同《左传》,并载“世飨其祀,太原县有庙存焉。”载张氏“本源纪”:尹城派传“内纪元会”陈留派等18派,下传衍支派。清光绪四年()张廷辉等修《清河张氏宗谱》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太原府太原县,此天下通派之祖也”。传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北京、广东、四川、湖广、福建、江南、江西、浙江等12通派支派总出太原尹城派。是始祖挥一脉传承,非三源,综史谱天下张氏出太原。
按《左传》,台骀之后“沈、姒、蓐、黄实守其祀”,守祀必有庙,迄今余年,我国史前史中仅后于中华人文初祖黄帝陵苑的一处封国宗庙,中国最早的氏族家庙张氏祖庙,在太原市南郊区晋祠镇王郭村(古尹城里)。张氏祖祠在太原(尹城里,今王郭村),“根”在山西,史有记载。特作张氏源晋一一山西史探。
《诗经,小雅,六月》咏张仲:
薄伐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整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集,也是我国最早的典籍,史籍专著之前,六经皆史。《诗》咏有张仲,则张仲是后世所尊张氏始祖张挥之后载于史的最早张姓著称人物。《诗》注:“张仲贤臣也”,其人贤达可知,说明距今三千年之前的西周宣王之际,张氏已出现贵族。张仲居址何地?涉及张氏始源,但《诗》未咏及。今考,张仲为山西平遥人。
按《诗》咏所载,西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北伐入侵的古代少数民族--狁(戎狄一支)到达太原(近代史家考证为今宁夏固原一带),因获胜受到周宣王的奖励后,从周王室京城镐京(今陕西康阳)回到故里,因为离家日久,和家乡亲友饮宴,筵席是“炰鳖脍鲤”,同席欢宴的有以“孝友”著称的“张仲”,可知张仲和尹吉甫是同乡。尹吉甫采邑在今山西平遥(平遥城东门外有尹吉甫墓),其时霍山之北括今平遥、太原泛称太原,尹之同乡张仲,自是太原人但因其是诗,缺乏更详尽的史事记载,且作张氏始源山西之史引。
下列历代史籍:《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北史》、《唐书》等所载(辅以金石、族谱):张氏始源于晋—山西,祖祠太原,为海外张氏亲人寻“根”提供参考,作《张氏源晋史探》。
一、《左传》张氏始源晋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载春秋时期(前-)二百六十年事,所载鲁、齐、秦、楚、卫、陈、蔡、曹、郑、燕、吴、越等侯国连周王室共13国都没有张氏,宋有一张匄,为华氏家臣死于乱,后宋也无张氏,且晚于晋张氏。其他邾、许、小邾……等百余小国则更无张氏记载,唯独晋国有张氏世为晋大夫之史实载于《左传》,是张氏始源晋地之有力史证。
《左传》载晋张氏人物有:张侯、张老、张君巨、张趯、张骼、张柳朔六人。张侯,也称解张。以负伤勇战,大败齐师为晋立有大功著于史。《左传?成二年》:晋景公十一年(前),晋与齐战于鞍地,齐顷公乘车指着晋阵大言:“余姑剪灭此而朝食”。说“我将剪灭了这些(比晋军作野草)再吃早饭”。说罢,马不披甲,冲入晋阵,齐军随着万箭齐发,其势锐不可当。晋张侯御车(春秋尚车战,车上主将在左,旗鼓指挥;副将在右相辅;御者在中驱马驶车),手肘中箭,主将郤克,也被箭伤左胁,血流战靴,说:“我受伤了!”击鼓顿缓,有气馁之势。张侯刚强地折断自己手、肘所穿的箭,说:“全军进退,听命主将旗鼓,此车一人主事,怎能因受伤而败国君大事”,“擐甲执兵,固即死也”!伤而未死,只有战。其言真气壮山河。他左手执辔御车,马急奔不止,右手抢锤击鼓,晋士卒随车听鼓声全军奋战,绕华不注山三周,追拿齐顷公,齐顷公装作士卒逃走,齐军大败。晋司马韩厥活捉了装作齐顷公的齐右车将军逄丑父。张侯在战危时刻,伤而勇进,扭转战局,争得大胜,起决定作用。给晋张氏出场亮了个最精彩的相。上继《诗》咏张仲,下结张氏后胤,成为张氏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
张侯之后,有辅佐晋悼公继文公之后称霸的仁智长者中军司马张老,见《左传?襄三年》。晋平公时,设疑兵计退齐师的张老之子张君臣,见《左传?襄十八年》。晋昭公、顷公时,有誉为“诸侯之选也”的张趯、张骼,见《左传?昭五年》。至春秋末期,晋定公二十一年(前年)还有柏人宰守柏人死于范、中行氏之乱的张柳朔,见《左传?哀四年》。
综上,可谓春秋唯独晋有张,张氏始源于晋,《左传》所载,是为史证。
二、《史记》张良本姓张
历来有张良原名“姬良”之说,其理由是“张良先世韩人,韩与周同姓姬,因而韩之公族姬姓,故姓姬名良,因良与力士椎击秦始皇,查缉甚急,姬良便更名张良。”此说纯系误解《史记》文义。按《史记)文义,张良本名张良,并非原名“姬良”。兹作辨析。
《史记?留侯世家》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同书《韩世家》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据此《史记》文义明白,从韩武子、韩厥由姬改韩姓,到韩王安韩国亡,经历了公元前年至前年的多年,20多代世系已姬改韩姓(韩族有因官由韩改公族氏、冠韩改韩言氏等),怎么会仍有“韩公族又姓姬名良”呢?显见其误解《史记》文义。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者,……大父开地,父平”,开篇直提“张良者”,冠张姓,对良之大父(祖父)、父平则未冠姓,明示张良祖父、父姓张(如他姓则必明示)。《战国策》“秦攻韩围陉”载张平(王守谦译本)与《史记》载张平相韩悼惠王时事吻合,父张平,子张良姓张,不是所谓之姓姬。
三、张侯不姓“解”,“解”是住邑名
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不但载明张氏始源地,而且载明春秋时晋大夫张侯本名张侯,又称解张,是因冠“解”地名而称,并非以往这所谓“姓解名张字张侯”。
《潜夫论?志氏姓》云:河东解邑有张城,有西张城,岂晋张之祖所出耶”。提出张氏祖出河东解邑张城。对河东解邑张城,史有多处记载。《史记?曹相国世家)云“另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遨东张”。《汉书?曹参传》也载此文,同于《史记》,只是“将”字后有“军”字。三国魏苏林注:“东张属河东”。《水经?涑水篇》:“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注云“又西南经张阳城东”。
《竹书纪年》:周“襄王二十二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阳南郑者也”。襄王二十二年为晋文公七年(前年),这表明多年前就有张城,早于《左传》所载晋景公十ー年(前年),鞍地作战的晋大夫张侯40多年前,说明张侯之前就有张城,张城在解邑,也说明张侯之又称解张”,是因张姓住于解邑张城得称,证明以往之所谓“张氏因字张候得姓张”之说是错误的。张阳城也称东张城,今称东开张村,在今山西永济县虞乡镇西北,是张氏祖出晋地之地理力证。
那么所谓“张侯姓解名张字张侯”,“因字张侯而得张姓”之说从何而来呢?始持此说的是南宋郑樵《通志略?氏族略》:“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壮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他认为张氏得姓的始祖是解张,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字为姓氏。他否定挥为张氏始祖之说。
那么张侯又称“解张”由何而来呢?原来《左传?成二年》记载齐晋鞍地之战,有张侯又称“解张”之记载。如记晋阵阵容时云“晋解张御郤克”(晋国解张为主将谷克御马驶车)就称“解张”。在记载对齐作战中晋主将郤克被箭所伤血流到战靴而气馁,张候也被箭穿手和肘而血染车轮,他刚强地折断箭,左手执缰御马,右手抢锤击鼓时载:“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左并辔,右极枹而鼓之”。这里称“张侯”。文中“解张、张侯”两名一人,因对冠“解”之因不解,而以为姓“解”,现考张侯之前就有张氏居址之张城,“解张”是因他居住于“解邑张城”而称,不解自明,解张实名张侯。张侯之前,还有西周时张仲,怎能说他为“立姓始祖”?所以此“解张字张侯以字得张姓”之说,历来不为张氏后人接受。现考清其误解,其论自该休矣。
四、宋明学者说晋张
正因追溯张氏出于晋张一脉,便有春秋晋张侯为张氏立姓之说。南宋郑樵《通志略?氏族略》;“晋人字,张氏”即此说之代表,如云:“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说张氏始于晋、韩之后,否定始祖挥之说。如又云“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氏之义也”。否定始祖挥,提出晋张侯为张氏之祖,如又云:“按晋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候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汉有张耳、张释之,后周改赐叱罗氏,隋复旧”,概论由晋迄隋,张姓皆张侯后裔。
明代宋濂亦承此说,在《张氏谱图》序中引此云:“张以字为氏,出于晋之公族有解张者其字曰张侯,故晋国世有张氏”。此说肯定张姓是晋张侯之裔不错,但说张姓始于张侯则大差,因张侯之前就有张姓,西周张仲即是一证。
郑樵、宋濂不言西周张仲,是否疑及《诗》咏之张仲无其人?张仲传有青铜器铭“张钟簠”。欧阳修《集古录》有考,清阮元《集古斋钟鼎款识》再考,足证张仲实有其人。欧考另有“张伯煮”,与《伯敦》同载于《敦冏铭》。伯冏,周穆王太仆正,张伯与伯冏同载一铭,显示张伯更早。张仲之前还有张伯,皆传青铜器皿,足证张氏在西周早、中期就有拥有青铜器的贵族,族已盛。郑樵、宋濂不言张侯前有张仲,更不言张伯,可谓一失。至其说张侯是字,《左传》无此记载,是载解张、张侯一人。《潜夫论》载张氏祖出河东解邑张城,解张自是解地张姓之谓。至郑、宋说张氏源于晋,则同欧说,更说明张姓源于晋地。
元代袁桷《张氏宗谱序》:“张氏自周而氏者祖于韩”,试问:西周张仲、春秋晋张侯皆“周而氏”,皆在韩(战国之韩)之前,岂“祖于韩”?岂非大误。不过此说虽有无视张仲、张侯皆“周而氏”之误,但其云“祖于韩”,韩属于晋,亦认为张氏源于晋地,此与欧、郑、宋等说是一致的。足见历史上对此张氏源晋之肯定。
由于上述诸说不ー,所以后世有说张氏来源有三:一是源于黄帝之孙挥,一是源于春秋晋大夫张侯;一是源于韩,实际按史探源只是一源,除始祖挥是传说人物外,以下史载并非三个世系,而世系是一脉相承从古到今的,可见三源之说不确。只有一源,张氏源于晋。
五、金石铭记溯张源
西周宣王时的《张仲簠》、《张伯煮》青铜器皿为张氏金石最早的铭器,前已说明,无须再叙,兹将张氏碑刻所载张氏始源于晋择要列下:
最早记载张姓的碑记有东汉建宁元年()《竹邑侯张寿碑》云:“其先晋大夫张老,盛德之裔”,即说他是晋张后裔,稍后有东汉中平三年()《张迁碑》云:“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说他的先世,周张仲、汉张良。北魏延光三年()《张猛龙碑》云:“蓊郁于帝皇之始,曜像于朱鸟之间,周宣时有卿土张仲,诗咏其孝友,晋大夫张老,春秋嘉其声绩。汉赵景王张耳,八世祖轨,晋凉州刺史”。“氏焕天文,体承帝胤”说他的先世始于“帝皇”,即始于黄帝,“象朱鸟”即朱雀,二十八宿之南七宿,上应天文,为黄帝之嫡系后裔。唐林宝、宋欧阳修、王应麟直言张氏始祖是黄帝之孙挥,因观弧星受启发,始作弓而得姓张氏,弧,九星,位天狼星东南,形如弓矢,直射天狼,“天弓也”,有“伐叛怀远”之意,黄帝之孙,观弧星制弓,官“弓正”正是“体承帝胤,氏焕天文“都帝皇之始”。王应《姓氏急就篇》云:“挥始造弦,实张网罗,后因氏焉,”对挥,《世本》云:黄帝时“有臣挥始作弓”,这与所说是黄帝之孙并不矛盾,帝孙作弓有功,为弓正,论职则为臣,总张猛龙碑,他是黄帝之孙张挥、西周张仲、春秋晋张侯、汉初张耳之后,晋张轨是他的八世祖,很清楚的说他是晋张之后裔,直至唐贞元三年(年),《张延赏碑》云:“本系轩辕,胄分留侯”;贞元十年(年),《张敬诜墓志铭》云:“张氏之先,运筹博识,公其裔焉”。说他是黄帝直系,张良、张华之后。综上,可知汉之后,张氏后人一直说:张氏出自晋张一脉,最晚在北魏时就有张氏黄帝之孙挥的后裔之所载,延续至唐,到宋,欧阳修又收集有西周“张仲簠”青铜器铭等。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张氏世系显然是宋之前史籍金石等记载张氏世系的总结,亦张氏族谱之总记,所言多有所据,非一面之词可比,是以所说之张氏世系为后世普遍所尊。
总的看,史籍从《左传》到《唐书》,金石从汉、魏到唐代,论著从东汉王符《潜夫论》到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及南宋郑樵《通志略》、元袁桷《张氏宗谱序》、明宋濂《张氏谱图序》等,对张氏源渊于晋是一致的,晋在山西,张氏源于山西,可谓肯定无疑的。
六、“天下通派祖”晋张
张氏族谱载张氏源于晋地。明嘉靖九年(年),张宪、张阳辉主纂《张氏统宗世谱?本源纪》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所属之地”。清乾隆《清河张氏宗谱?古今世图》载:“挥,封国尹城,在山西太原府”。光绪四年(年),张廷辉等修《清河张氏宗谱?张氏古今通派分迁地图考》载:“山西通派,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今太原府太原县。……此天下通派之祖也”。明《张氏统宗世谱本源纪》按源流载,本源祖派尹城派,传鲁国派、曲沃派、廪延派。再后传“内纪元会”的陈留等18派。再后传“内纪祁邑”等17邑(江南较多)遍及华夏的96派总派,表明天下张氏出尹城。清《清河张氏宗谱》按地域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北京、广东、四川、湖广、福建、江南、江西、浙江等张氏12通派支派也说是源出尹城。
兹按明谱《本源纪》阐述张氏源渊:“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所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嘉之,封诸汾川”,传鲁国派,有《诗》味“孝友”著称的周宣王时仲公,“隐居曲阜防山”(山东曲阜)传曲沃派,有春秋时“中军司马张君臣改服修宫,蒸于曲沃”(山西曲沃)。传廪延派,春秋时郑之廪廷(河南延津),战国时“韩相开地公居之”。
廪延派传三派:
1、陈留派,汉陈留郡(河南陈留),“留侯良公居之”。
2、杜陵派,西安东南杜陵(汉宣帝陵名),“开地公六世孙富平侯安世公居之”。
3、大梁派,战国时魏都大梁(河南开封)“魏相仪公四世孙起王耳公世居之”。
陈留派传四派:
①沛国派,汉沛郡(江苏沛县),留侯良公五世孙无妄公居之”。
②武阳派,秦武阳县(四川彭山),“留侯七世孙东郡守満公长子壮公居之”。
③南阳派,汉南阳郡鲁山县(河南鲁山),“嵩公第三子彭公居之”。
④襄国派,春秋晋地,项羽称襄国(河北邢台),“嵩公第四子蜀郡太守陸公居之”。沛国派传一派,龙虎山派,江西龙虎山,“妄公六世孙汉天师道陵公修炼之所,后裔世袭居之”。大梁派传一派,细阳派,汉置细阳县(安徽太和东),“汉赵王耳公孙寿公封细阳侯,子孙遂居细阳”。
武阳派传两派:
①范阳派,三国时魏范阳郡(河北涿县),“壮公四世孙宇公为范阳太守,遂家焉,宇公五世孙晋司空华公世居之”。
②下邽派,汉下邦县(陕西下邽),“宇公弟纲公曾孙刺史翼公居之”。
襄国派传两派:
①吴郡派,汉吴郡(苏州),“睦公四世孙安乡侯禹公曾孙苍梧太守镇公因父隐,遂家焉”。
②清河派,汉清河郡东武城县(山东武城西),“睦公四世孙泰山太守岱公居之”。
范阳派传两派:
①江左派,“司空华公次子韪公为散骑常待,扈驾南渡,寓居江左”。
(2)襄阳派,“华公五世孙青州簿安之公始居之”。
江左派传一派:洛阳派,“韪公七世孙太常卿隆公居之”清河派传一派:昌乐派,北魏昌乐县(河北南乐西北),“岱公十一世孙隋阳城令度雄公居之”。吴郡派传一派:金华派,南梁金华郡(浙江金华),“苍梧太守镇公十世孙唐国子祭酒嗣宗公次子睦州刺史济公居之”。
张氏《本源记》本源表
天下张氏衍派皆出上列诸派。鲁国派载仲公,宋欧阳修嘉祐六年()获“张仲簠”于成镐周都荒冢,则张仲仕周葬此。《诗》咏张仲是周宣王大臣尹吉甫之友。尹吉甫,晋人,墓在山西平遥城东,尹吉甫薄伐严狁胜利归来宴请诸友,有“孝友”著称的张仲,孝友知乡里,尹吉甫知张仲孝友同乡里故,张仲晋人仕周(谱载隐鲁)。以是尹城、鲁国、曲沃三派一晋,惟廪延派以后迁播晋外各地,谱载大都与史合,也有局部不合之处,但也有详于史载和补史之阙之处,至于说张氏源晋则同于史。
七、山西太原存祖祠
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祖祠在山西太原。前述明嘉靖九年()《张氏统宗世谱?本源纪》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所属之地。挥生味,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宜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嘉之,封诸汾川,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清嘉庆二十一年()《张氏合修家谱?宗庙》载:“始赐姓张挥公,山西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尹城里,即今太原南郊王郭村,庙在村东北,今存张氏先祖台骀公明代塑像。
台骀(左传?昭元年》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日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史记?郑世家》同《左传》载。谱、庙均有据于《左传入、《史记》,文载金天氏即《唐表》所载张氏先祖少昊青阳氏,生挥,始制弓,得张姓。挥生昧,昧生台骀,台骀治汾障泽,汾即山西汾河,大泽即晋泽,唐《元和郡县志》载,晋泽在晋阳县南十里,晋水下流所汇,隋开皇时周四十ー里,后涸,遗址即今王郭村北和著名的古迹晋祠(祀晋国首代诸侯唐叔虞)之东向称“北国江南”盛产晋祠大米的晋祠稻区,再东为汾河,即史、谱载之“汾川”。治汾障泽是台骀继父昧治水之功业,谱载合祀于此,“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实为同祠。
与张氏先世有关之古迹有:青阳河,在王郭村西天龙山东,流经村南入汾。明《太原县志》载有奉祀张氏先祖少昊的青阳庙(已毁)。西南望有神仙峁,传为战国时张孟谈显于晋阳隐于负丘之处。南有张氏祖坟。再南之南峪有明张三丰墓。村内有张家巷及明清张宅古建等。
台骀不仅因是张氏先祖而受到张氏后人的敬奉,更因台骀治汾障泽,人们得“以处太原”,是远古太原最早开拓者,是一位先于大禹的大禹式人物而受到后世的尊崇,唐河东节度使卢钩曾重修台骀神庙,“不欲称名,改汾水川祠”,五代晋封昌宁公,宋赐宣济庙,宋宝元二年()掌禹锡《重修台骀庙碑》云:“成屋八十有二楹”,明洪武七年()、清道光十九年()曾重修,之后失修,殿宇摧圮,惟台骀塑像赖村民保护迄今犹存。古制岁五月五日台骀诞辰制祭。传说五月五日台骀“砸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始有太原。
台骀神庙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左传》载“沈、姒、蓐、黄、实守其祀必有庙,迄今0多年,载我国史前史中,是仅后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陵苑的一座封国宗庙。这一张氏祖庙可称为中国第一(最古)氏族家庙,不仅是海外张氏寻根祖地,在旅游境域里也是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八、唐谱张氏溯尹城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明嘉靖九年张宪、张阳辉等纂修的《张氏统宗世谱》不能单作明谱看,此谱原是唐谱,是唐张志和家族在发展进程中由唐历宋、元、明四代逐代续修而成的一部唐~明跨代谱(间载张氏他系),此谱保存了唐代谱著张氏“本源记”、“内纪元会”等谱系是很珍贵的资料。
1.张氏唐一明跨代谱
明嘉靖间宰相铅山(今江西铅山)费宏在嘉靖九年(年)任吏部尚书时为此谱作有《序文》,文载:“前者固有续谱,而修纂者唐洛阳说,昌乐锡,曲江九龄,祁邑衢、文卿”。这记载便是唐代张氏纂有唐谱之铭证。祁邑(今安徽祁门县)衢、文卿是这一唐谱最后修纂者。《序文》又载:“宋星源珏,祁邑仪乙、宗弘、宗正;元祁邑景隆、仁寿、振甫、德兴樗,歙邑士原;国朝(笔者注:明朝)祁邑克绍,星源里,歙邑琏,浮邑瀛,俱于是襄事也。兹继其志而纂修统宗,则祁彦宪同宗弟阳辉任其事……”。这记载表明继唐代祁邑衢、文卿所修唐谱之后,以祁邑张氏为主联合其族发展进程中经宋、元、明逐代外迁的星源、德兴、歙、浮等邑族人数代续修,最终于明嘉靖间,祁邑张宪、张阳辉任事,联合更多的外迁族人完成此唐~明跨代的《张氏统宗世谱》。
2.唐张志和后裔修谱
张志和,《唐书》有传,唐代诗人,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唐肃宗时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遭贬,隐居不仕,自称“烟波钓徒”。谱《序》所载唐代修谱人中临邑衢即张志和之第三子,文卿为其孙辈,衢与文卿约为唐肃宗、代宗至武宗(-)时人,此谱所载志和族世系30多世中之志和之子及孙以前的世系以及追溯张氏根源的“内纪元会”、“本源纪等派系皆属唐谱之所载。
3.唐谱载张氏源于尹城派
张志和高祖张嗣宗,《唐书》有传名后胤,字嗣宗,唐高祖李满镇太原时,引为兵客,授秦王世民经籍,世民为太宗时授宗国子祭酒。關宗九子,第二子张继,是志和的曾祖,居金华,開宗籍山(今江苏苏州)属张氏吴郡派。本谱内纪元会”载:金华派出于吴郡派,吴郡派出于襄国派,襄国派出于范阳派,范阳派出于陈留派,都是汉留侯张良一脉传裔。最初出于“本源纪”的尹城派,张氏始祖挥,二世祖昧,三世祖台骀,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尹城里,这记载是唐祁邑衢、文卿”继“唐洛阳说、昌乐锡、曲江九龄”修纂之唐谱来的,张说、张锡、张九龄三人均唐代名相,其纂谱即载张氏源于尹城派,在山西太原尹城里(今山西太原市南郊王郭村),为张氏源晋之唐代谱证。当初张嗣宗居官太原,对太原尹城里的张氏祖庙自必俎豆追远,纪墨垂世,其孙辈等尊之入谱,说、锡、九龄在后,此谱最早史料,当来于唐初张嗣宗。
此谱因是唐谱之延续,所以对后世修谱影响甚大,明、清以下的张氏宗谱记载“张氏源于尹城派”大都源于此谱,如清乾隆《清河宗谱》:“挥,封国尹城,在山西太原府内”。嘉庆二十一年编《张氏合修家谱》:始赐姓张挥公,庙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光绪四年张廷辉等修《清河张氏宗谱》:“山西通派,尹城派……在今太原府太原县……此天下通派之祖也”等。
后记
史籍记载张氏始源晋地,今之山西、金石、谱谍之载如史,追其初源,是在山西太原,山西省会太原建有张氏祖祠,固其宜也。而祠位晋水源下,张氏源晋,更寓饮水思源、源晋之义,别有深意也。
明、清以来,张氏又跨出国门,播迁海外各地,和侨居国人民辛勤一道创造财富暨迫求着自已的生活生计。今朝,他们更对祖国和侨居国起有互惠经济、互通文化、广结友谊的重大作用,贡献着力量,令人赞仰。每思水有源,树有根,海外亲人远离故土,血浓于水,祖地情深,“寻根”是海外亲人梦昧以求的愿望,为此写“张氏源晋史探”
聊城说
一、“少昊生般,始是弓矢”这就是张姓始祖的简历
《山海经》是中国较早的古籍,虽有神话但不乏真实。书中记载:“少昊生般,始是弓矢”。弓矢,也作弓正,虽然没有说“张挥”,但“般”的简历、文化主题就是挥公的。张本义弓上弦,自然就是张氏的尊祖挥公。从“子孙赐姓张”来分析,张挥并不姓张,是后代冠祖先以张氏,挥也是谥号者“翚”的演化而已(学者张大春、张静、张臣灶、张敏和等也都持此点),“般”当为本名。
既然得知挥公本名般了,也知道了其父少昊,而少昊的父亲就是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百家姓诸多姓氏的共祖。这也或许是有的家谱联宗记载始祖挥公是“少昊子黄帝孙”的缘故。
还有一个疑问,这就是《孔子家语》的记述:“黄帝是少昊之子”。有学者论证,少昊有自己的部族,黄帝、少昊部族之间姻亲密切。少昊世系好几代,黄帝世系也好几代,并且联姻有互为姓现象,最后一代轩辕黄帝“一统天下”,后世联宗续谱将最后一代少昊记为黄帝之子。就这样,有的谱系也就变得“清晰”起来了,“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之说,也就驻入到许多张氏各大族谱里了。
唐代《元和姓纂》编辑时,张氏因为有了“张挥”为始祖的记录,编者就将“般”这个本属于张祖的符号划给了尹氏为祖,“般始是弓矢”又成了尹氏始祖,这是联宗记史举措的一个失误,给后人带来很大困惑。尹氏也是少昊之子,挥公般与尹氏祖是兄弟。也不排除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部落,与少昊的关系或为嫡系或为联宗。尹氏因尹城而氏,最早尹是尹卯垒,在东平县西济水河畔。明代移民时期,尹氏又不少返回祖籍聚居的,现在族群庞大,有三个尹村。尹又是官职,始是“尹卯”,尹氏点卯,管理朝臣之职。汉代继延为“京兆尹”,即管理首都的高官。民国时期还设置过“道尹”,属于副省级之职。
周代尹城。尹氏国记载于周武王时期比较清晰,尹轶获得公爵爵位。后被楚国所灭,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复国,封地在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西周灭亡后,公元前年周平王迁洛,尹伯跟随周平王东迁获得了封邑,称“尹邑”(今河南新安县),属周王朝的畿内国,尹氏还继续是在天子脚下。
根据《山海经》记载的少昊生般,汉代置般县,治在今山东乐陵市西南,属平原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移治今山东临邑县北。唐贞观十七年()省入平昌县。般通磐,字义坚硬峻拔,磐石意为意志坚定。清末在吉林府设磐石县,亦是般文化的再次播迁与延续。
挥字军魂,古代统军打仗指挥者。古地名军屯、郓等都与挥文化有关联。“始是弓矢为弓正”,当年张祖挥公般就是这个职务,张国臂掖,保家护邦。尹卯尹氏祖与弓正张始祖皆传谱为少昊“之子”,也都是“朝廷”之臣,佐黄帝、佐少昊、佐颛顼皆在传说之中。了解了挥公本名般,始是弓矢,那么挥公般的城邑在哪里?下节剖析青丘国与“弓矢”的关系。
二、青丘国,九尾狐的故事与观弧矢,始作弓
《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位于朝阳谷之北,黑齿国之南。”阳谷即旸谷,今还有阳谷山,阳谷山与曹植墓鱼山隔河相望。青丘也叫清邑,现在属于聊城市东阿县,于县南部黄河北侧,也就是古济水岸边。《东阿乡土志》称之为“清水城”,早已湮没。
《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穷)桑,黄帝杀之于青丘。”穷桑,就是以古阿邑为中心方圆百里余的区域,黄帝于穷桑登帝位,邑于涿鹿之“阿”。黄帝、少昊、颛顼三朝都是于穷桑称帝,古阿邑是黄帝都邑,旸谷是阿邑春分日出地,今还有阳谷山,青丘国(清邑)在其北偏东。《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九尾狐的故事传颂了几千年,可谓深入人心。剖析还原得知,青丘国是一个较早有天文观测历史的部落,后世所神话的九尾狐,就是青丘国独创的弧矢星的星相图。弧矢星,又名天弓,在天狼星东南,共九星,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故名。本人推理此说,也是为挥公般生于青丘、又于青丘“观弧矢,始制弓矢”人物文化主题的还原和定位。
青丘国在古阿邑的“东海之外”四十多里处,是为少昊之国。青丘与旸谷近在咫尺,有古诗云:“阳谷升朝景,青丘发早春”。二十四节气日出方位,阿邑为中心观测,春分日出(阳谷)位置之后是清明(青丘)位置,这个布局是古人的智慧。所以,青丘之青是春发,又因在“水清莫若济”的济水之阳,故而也是少昊因封邑而名青阳的缘故。《路史》载:“少昊青阳氏,黄帝第五子,封国于清。”堂邑县志也传载了这一信息,那是汉代设置“清县”后的迁移文化,迁移距离大约四十公里。青丘并且还有“黄帝生于青丘”之说,这里不在多赘。看来,这个地名非同一般,是承载着黄帝、少昊、挥公般三代历史文化信息的城邑。
三、张弘国、沃辛国、寿张、泓水、张秋。
张弘国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按照大荒东经讲述的旸谷、青丘、妻等,我都在古阿邑东部四五十里处找到了对应地,最早的“东海”,就是阿邑东郊的湖泽而非现在的大海概念。那么,张弘国是不是也像旸谷、青丘一样就在古阿邑附近呢?在阿邑东南部七十里左右的地方,秦代设置过张县,张县也是后来的寿张之张源。张县之前是不是张弘国?
解读寿张古八景之一“泓水秋澄”,随即打开了尘封久远的这个秘密。“泓水秋澄”指的是东平湖及周边的水域,而泓正是弘之引申字,张、弘二字同时在此地出现,自然得出必然结果:张弘国即张县前身无疑。看来,阿邑的南海古曾为“泓水”,因张弘国而名。传说“使四鸟,食鱼”,至今东平湖渔民仍有驯化鱼鹰捕鱼的传统,鱼鹰应该是“使四鸟”之一鸟。在张弘国之西北,因“泓水秋澄”,聚落地乃名“张秋”。至此,合理推翻了《张秋镇治》明清时期诠释的“涨湫”说。姚江历山张氏宗谱,有“唐虞时有张弘者,弘之后有佬”等谱系传载。弘字亦从弓,字义宏大、雄壮。字如其人,张弘也应该是高大雄壮之人,这与传颂的挥公及族裔形象也是契合的,应该是相同基因形体遗传。
再者,按照《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八宿分野:“东南阳天:张宿、翼宿、轸宿”。张县在古阿邑(黄帝城)以及棘城(颛顼城)东南方位,是不是依照张宿方位设置的张弘国?还是按照地名方位起的宿名??值得今后研究。这个地方古时候还有个阳(扬)州,是分野“东南阳天”的特设之位?如果推断准确,古阿邑或者棘城的中心地位就更加明亮了。
张弘国,是唯一一个史料见到的,接近挥公时代的张姓传承国。张弘国的剖析定位,也将秦代张县、寿张张文化源前提了两千多年,而且,还将张秋地名还原归入到张弘国的文化范畴。但是,张字出现较晚,张宏国的张字上古写作啥不得而知,也是研究的课题。这是一位族亲提供的资料,显示成汤少子沃辛启封于“张”,认为是寿张,但是,此时“张”字还不见经传。
这里属于古穷桑地域,寿张迁徙多变也可以称之为“泛寿张”地区。张弘国是史料记载最早的“张”地、张国,张地南部就是汶上阚城,也就是蚩尤的大本营,张弘国最初也或是穷桑的“张国臂掖”概念地,是抵御蚩尤侵略的边防邑。张弘两个弓都是代表的边界以及弓弩;长是“长官”,弘右部是雄,是守疆护国的壮汉,故说是“张国臂掖”之意的聚落,如汉代的西域张掖。战国才出现“张”字,张很大程度是“张国”之意,后统一张姓,古长、矤等皆归张。张弘国之张或为古“矤”字,后统一到“张”。
秦代张县继承了古张地名文化;汉代留侯张良封地于此;东汉张邈故里;张迁工作的地方,是为“谷城长”;又唐代百忍堂张家于此;并且附属张秋地名也一起并行,张文化层层叠压,连绵不绝。明代山西洪洞移民山东,张氏定居“寿张地区”的也颇多,寿张地名格外深入人心。
四、张姓第一次统谱
东汉张纲《张氏谱序》:“五帝无纪族之志,三代无传姓之书,故其谱从略。自李斯作篆,一改虫书鸟迹之旧,而谱图之说斯详。汉相张苍,家藏五车,学富百代。去周秦未远,图谱所记张氏之姓,传为青阳公后。收聚天下张氏,得老耆名宿五十人,互相征考,作历代迁徙图说,由成周丙戌元年起算,注名于下,如执左卷。汉元兴三年闰五月蒲节日序。”
至此看,张氏族谱统一是由汉相张苍完成的,记于成周时期,上溯至少昊青阳氏。最早将张姓与“挥公”联系在一起的,并认为挥公是黄帝之孙的还有记载,如北齐天宝三年()张攀墓碑记载:“张攀,清河东武人,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
五、西汉张侯国、张县,属于“张国臂掖”文化源流
西汉高祖十二年,毛释之因佐高祖平秦楚有功,被封爵位,邑曰张侯国。故城在今河北任县西南13.5公里,后置张县。张侯的张是“张国臂掖”之意。古代凡是领军打仗有卓著功绩的将领,朝廷所封即为“张侯”。东晋王羲之,是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被封为山阴张侯。“张侯”不一定姓张,但邑民应该是有以邑为氏的,最后联宗张氏人文始祖挥公,也自在情理之中。如周代宋国,国民就是以国为氏,即为宋姓,尊国君微子为始祖。
张姓多源,文化的得姓始祖只有一个,这就是“始是弓矢”的挥公般。凡是赐姓张的情况,大多都有“张国臂掖”的文化含义。诸葛亮收复南蛮没有姓氏的族群赐姓张,这就是开疆扩土的一个体现,而“张”正是有“扩疆张国”之意。赐姓张不少,张姓越来越多,疆域也就越来越阔,这是文化的强大。
六、清河情结
青丘国、清邑,因济水“水清莫若济”而得名,并且是黄帝、少昊的城邑,也是张氏祖先挥公般的出生地。青丘国之清邑早已因河徙而湮没,后世苗裔迁播八方。春秋以后的清河。汉代置清河郡,东汉改为清河国,也是因为有清河而得名。《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年)置清河郡。明朝永乐癸未年《清河家乘》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鲂),仕秦为相,张仪坟茔之地,立庙清河,遂以清河为郡”,这就是张氏清河堂的发源。唐代清河堂张氏一门出了三位宰相,被列为十“国柱”之首,是当时全国最显赫的姓族之一。清河郡地名、清河堂张世旺族的影响力,以及层层“清河”文化内涵,使得所有张氏宗亲对“清河”都情有独钟,成了挥之不去的情结,后人皆以清、清河作为怀念故国的地标参照。清河县也正是接纳了泛清河情结于己身,归纳出了一语双关的“天下张氏出清河”口号,亦打造成了中华张氏觐拜始祖挥公的一个文化圣地。
濮阳以挥公墓为基础弘扬张氏文化,省市县各级政府鼎力支持,同时也以泛清河宣之,完善打造出了一个恢弘壮观的张氏文化殿堂。清河情结可是广泛,百忍堂历史上应该不属于清河郡,但百忍堂支谱也有记载“清河郡百忍堂”的,是何原因不得而知。
山东的青丘国、张弘国,与河北清河县、河南濮阳,都属于黄河中下游文明中心区,也同属泛清河区域。所有清河,都是青丘国、清邑、济水的文化延续,且不断迁播。各地的清河、清河郡、清河县、清水、清阳、青州、清县等等水名、地名,相对于黄河之浊而言,源头是青丘国之清邑。
永济说
词典语曰:发祥地,旧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引其意,挥得姓之封地或固定居地,就是张姓源起之地,亦即张姓发祥地。如前所述,挥封于张(国),张在解,则解地自然就是张姓的发祥地。无论是挥封于张而得张姓还是因挥为张姓而使其封地得名张,都是如此。但是,可能由于以职官为姓说已被普遍接受(这并不错),且影响较大的明朝两部《张氏统宗世谱》分别认同清河郡和太原府为张姓源出之地,以致以封地为姓说和张姓发祥地为古张国的观点,未能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是,这一观点现代又重新引起了学者的 宋 羅泌 撰
發揮三
辯??囂青陽少昊
??囂青陽少昊三人也説者以??囂為青陽或以青陽為少昊或盍三者以為一劇為淺陋按春秋緯黃帝傳十世雖未足信然竹書紀年黃帝至禹為世三十世以今攷紀亦一十二世昔漢杯育冶始終黃帝而來迄元
鳯之三三千六百二十九載帝世年世正自多有内簡黃帝後有帝鴻有帝魁有青陽有金天而後乃至高陽金天少昊俱為青陽之子攷之書則無疑質之世則不詭青陽??囂自二人固也
王氷黃帝經序云黃帝九子一曰帝鴻封冀二曰金天封荆三曰挈封青四曰青陽封徐五曰顓頊封預六曰高陽封雍七曰帝嚳封梁八曰帝辛封兖九曰姬都封陽子者非謂其生也謂其世也求之世則然矣而其記則誤也二金天當是帝魁三挈當是少昊四青陽則少昊之後六高陽則顓頊之子八高辛則挈九姬都則堯也
司馬公作史記不紀少昊畧不識其所出而言??囂不得居帝位夫少昊之榘度
顯在人目三代以來皆所尊用祀于五帝之位正于月令之次徳之在人如是之著而??囂不得居帝位則??囂非少昊明矣
外傳史記古書皆不言少昊為黄帝之子也
史記云黄帝生??囂是為青陽降居江水此太史公之誤也黄帝之子二十五宗賜姓十二惟紀有二餘十有三皆姬姓也
史云得姓者十四人此本國語為十二姓二姬二紀其文甚明觧者乃破為十三盖不知國語姬紀二姓青陽之失
青陽與夷彭同為紀姓??囂與蒼林同為姬姓少昊生于青陽循其紀姓帝嚳
出于??囂循其姬姓世本紀姓
出于少昊而帝嚳之子帝堯猶襲姬姓氏姓之來各有??别則??囂青陽又不得為一明矣
??囂西陵氏之子青陽方雷氏之子少昊于類氏之子
夫??囂降居江水青陽安得降居江水之事葢太史公統記二人皆出黄帝而並列之後世因傳習而誤之其初宜曰生??囂青陽??囂降居江水爾
少一??囂字
魏曹子建之贊少昊也亦稱祖自軒轅青陽之裔則少昊為黄帝之孫而青陽之後矣惟帝徳攷云黄帝之子少昊曰清又曰清者青陽也其子曰摯兹太史公之
所取所以致學士之疑者葢少昊二字傳之者之贅之也
少昊非清而摯即少昊郯子曰我祖少昊摯之立是也
是以張衡條遷固之違誤謂帝繫説黃帝産青陽昌意與周書之説異而郭璞亦云少昊金天氏帝摯之子也然以摯為青陽之名則又誤矣記注紊亂如此學士何從而要質之予故詳焉
論史不紀少昊
司馬氏父子世典太史其作史記也首于黃帝而繼之以顓帝帝嚳又繼之以唐虞以為紀三皇邪則不及羲
之不已則去華而夷化人而禽不希矣離仁義人雖名固二足無毛爾是以君子惡居下流人之為人豈惟衣食飽煖而已哉
少昊青陽氏後
清 帝徳考云少昊曰清清地也一曰青陽春秋圖清有二預謂榮陽中牟西青陽亭是中牟今??開封然攷清地非一一在鄆漢封宫中同者或謂少昊國
衞地今鄆之東阿東北/西十里有清亭隱公四年遇于清者哀十一年杜云亭在濟北盧縣東
一在濮
臨濮西三十五乃宣十二年晉宋盟清丘者其邱髙丈又昭十一年一清丘魯地
一在并解
本曰清源在解之聞喜今在安邑北五十宣十三年赤/狄伐晉及清者而并又有青原亦狄伐晉之路
一作故樂平
成十七年國勝待命于清者
雲陽 今荼陵有雲陽山有青陽氏墳蓋即青陽今長沙皆是
青陽 今潭之長沙昔荆獻青陽以西于秦者然貝之青陽漢之舊縣故城在今縣東三十五
解析:
一、《张氏统宗世系谱》反映了清河张氏曾有的辉煌,但称清河郡为张氏得姓之由,则不符合事实。《史记》言青阳乃玄嚣(黄帝子,帝喾祖父)。晋人皇甫谧著《帝王世纪》称青阳乃少昊,林宝、欧阳修取皇甫谧之说。但任何史籍从无挥封国青阳之语,也无清河曾名尹城,曾为青阳国之说。倒是有的今人姓氏著述不暇深辨,附而言曰:“青阳,即清阳,就是清河以北,即后来的清河郡现在的河北清河县是传说中张姓的最早居住地”,显然是牵强附会。
二、濮阳说以张姓得姓始祖挥是玄嚣之子,而玄嚣封地在帝丘,作为立论的前提,从而推断帝丘是挥的居地和得姓之地。挥是否玄嚣之子,这不必争执。然而何以知玄嚣封于帝丘处的清水之阳?张焕书先生其文答曰:“颛顼建都于此.....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嚣封邑青阳所在地。”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没有道理可以认为颛顼建都之地就必然是玄嚣被黄帝所封之地!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另外,《史记·五帝本纪》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史记索引》曰江水在蜀。《大戴礼记·帝系第六十三》记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清人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解曰:“泜水即江水也。《说文》云:‘江水出蜀渝氐徼外岷山。’《水经》注:‘岷山在蜀郡氐道旦,大江所出。”固然,言江水在蜀,似可质疑,然而又根据什么能够用玄嚣封于帝丘处的清阳取代它?再则,张焕书先生文既说明“山南水北为阳”,为什么只认为青阳就是清河之阳?而不是青山之阳?比如,《史记》言:“尧妻之(舜)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妨,钠”。而《史记正义》云:“《地记》云河东郡青山东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妨水,北流者钠水”,如前所述,此青山所在之解地,不少古籍记载是炎帝、黄帝、蚩尤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战地,地位可谓重要,又是玄嚣生母嫘祖的家乡,何以不认为玄嚣的封地青阳就在此?还有,《尔雅》云:“春为青阳”郭濮注曰:“气清而温扬”。《辞源》曰:“青阳,天子之东堂也。春为青阳,故天子所居之室名之。”青阳也是县名,唐置,在今安徽芜湖。有什么根据一定要把青阳解释为清河之阳呢?所以说,称玄嚣封于帝丘这一前提就不是确定的结论。
即使玄嚣封地在帝丘,并不能断定其地就是挥之居地;即使挥从小随父而居,也不见得挥得姓时帝丘仍是其居地。当然也没有根据认为至挥之封地在帝丘,即使挥为弓正是颛顼所封,封职并不等同于封地。何况,挥、颛顼与黄帝也是同时代人(“黄帝崩,高阳立”,就是说明),排除不了挥跟随黄帝征战有功而被黄帝所封的可能。因此,不能确定帝丘是挥之居地或封地,当然也就得不出“张姓根在濮阳”的结论。
黄帝时期,还处于氏族公社阶段,姓不是个人的标志,而是氏旅的代号,挥不过是其所在氏族的代表人物,黄帝25子得12姓,这是诸说之一,其12姓就应是12个新的氏族名称。然而此外尚有他说。如上所述,宋罗泌所撰之《路史·国名记》记载:“黄帝之子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其中张国,显然是挥之封国,也就是挥所率领的氏族所在地,本文已论证其在解。没有根据能把张国与帝丘联系起来!称“濮阳是张姓先民最早祖居地”,是没有根据的。
三、太原说认为:“挥被黄帝赐为张姓,分封在青阳国.....即王郭村一带.....最关键的理由还是王郭村张氏始祖昌宁公台骀庙的存在”(见晋源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太原张氏遍天下·序》,郭永安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年1月出版)。但是:
1、挥是天下张姓始祖,称其为“尹城派”,本就不通;
2、称挥“封国尹城”,“封国青阳”,都没有根据;
3、称台骀庙是张氏的祖祠堂,与事实不符;
4、台骀不是张姓始祖,是以台骀庙的存在作为张姓发祥地的依据,不符合常理和逻辑。
四、本人通过收集整理研究跟邓宏波先生新著《中华姓氏通书·张姓》所写:“湘人何光岳先生经过考证,提出了河东张城(今山西永济县东北)可能是张姓始居地的新说。”及张长城的聊城说相碰撞,清以前的河北清河县志、濮阳志、太原志都没有张氏始祖挥或其父青阳(青)的之言片语,而堂邑县志和蒲州志都提到了青阳氏虚及张国,说明当地人的认可,很多研究者没有把黄帝战蚩尤时的大将张若及黄帝战蚩尤时三十七岁做考量,或者视而不见。更是直接把黄帝第三妃彤魚氏所生太子说成挥,好弓矢不是作弓矢,这个区别很大。挥是黄帝儿子的话,黄帝三十七岁挥该多大,张若是谁?又该多大?可以判断挥跟黄帝的年龄相差不大,山海经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般为本名,张挥为赐名。少昊青阳当为张挥之父,张挥与黄帝不存在父子或爷孙关系。在征战蚩尤时,少昊和黄帝两大部落最先融合在一起,少昊部落的般因制作弓箭,成为战胜蚩尤的关键武器,被黄帝赐名张挥,长子张若因英勇善战,成为黄帝的一员大将,战功卓越。由此可以推断山东聊城地区和山西永济县为张氏始祖发祥地无疑。山东聊城为出生地,山西永济为受封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