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潭市首批8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正式确立。其中,非遗研学传承(韶山山歌、毛氏菜制作技艺等)入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教授的机构和平台,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教、帮、带、传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传承和弘扬。
这次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分布在全市5个县(市)区,涉及到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巫家拳,6个省级非遗项目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打油鼓、龙舞(湘潭火龙)、非遗研学传承(韶山山歌、毛氏菜制作技艺等)、石鼓油纸(布)伞制作工艺,1个市级非遗项目虞唐高跷。
韶山山歌是湖南民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流传在韶山市韶山乡、大坪乡和杨林乡三乡镇及周边邻近地区。韶山山歌质朴、粗放、风趣、诙谐,声调高亢、拖音带颤且长,有插田歌、扮禾歌、收工歌、赞新屋、思郎君等。
上个世纪60年代,由韶山山歌改编的《日出韶山东方红》在著名音乐家伍喜珍的首唱下,把韶山山歌唱遍了全中国,并且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年5月,韶山山歌被列入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韶山市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毛氏菜制作技艺”主要是指韶山冲一带毛氏家族在在人民劳作生活中形成的传统菜肴制作工艺,由红烧肉、火焙鱼等构成。年,韶山市“毛氏菜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这是继韶山山歌后韶山市第二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的项目。
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在韶山的正式确立,对于韶山山歌、毛氏菜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