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猴腮雷,你可知道猴子还可以这样解释的

除了近期闹翻了网络的猴腮雷,(“猴腮雷”,同粤语中“好厉害”的发音,是指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你是不是对猴子的印象仅停留在下图↓↓↓

可爱又卖萌的猴子?

经典的美猴王?

还是桀骜不驯却很有侠气的英雄?

其实,从古至今,对猴子的解释很多,甚至在不同的工具书中,解释都不一样的。↓↓↓

猴(hóu)

匣纽、侯部;匣纽、侯韵、户钩切。

形声字。从犬,侯声。本义指猴子,是一种哺乳动物,形状略像人,毛灰色或褐色,有尾巴,两颊有可储存食物的颊囊,以果实、野菜、鸟卵、昆虫等为食。动作灵活敏捷,好群居。

《玉篇·犬部》:“猴,猕猴也。”

《正字通·犬部》:“猴,猕猴,状似人,颊陷,尻(kāo,臀部)无毛,尾短,声嗝嗝若咳,腹无脾,以行消食,孕五月而生,生子浴涧中,性躁动害物。”

《吕氏春秋·察传》:“故狗似玃(大猴),玃似母猴(猕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引申为像猴子似的蹲着,有些方言口语中指机灵、淘气。

小篆左“犬”、右“矦”,后“矦”上部左撇和下部左撇相连成“亻”,右部拉直,即成楷书的“侯”。

(源自工具书《字源·下》)

《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中的“猴子”

哺乳纲灵长目猴科兽名的泛称。通常多指猕猴。臀部有红色臀疣,群居山林,喧哗好闹。被列为我国二类保护动物。《说文·犬部》:“猴,夔也。从犬,侯声。”

人君例见“申日人君”。

么迦吒梵语音译。《翻译名义集》卷二:“摩斯吒,或么(麽)迦吒。此云猕猴。”

马留宋人习称。名见宋·张师正《倦游录》。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五引《桐江诗话》:“吕惠卿察访京东。吕天资清瘦,语话之际喜以双手指画,社人目之曰‘说法马留’。又凑为七字曰:‘说法马留为察访’。社中弥岁不能对。”《古今诗话》:“京师优人以杂物数十种布地,使人暗记物色,然后遣沐猴认之。每得,优人即曰:‘道著也马留!’马留,盖优人呼沐猴之名。”

马流“马留”之讹写。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北人谚语,胡孙为马流。”

马猴《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

王孙拟称。《初学记》卷二九引汉·王延寿《王孙赋》:“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颜状类乎老公,躯体似乎人儿。”唐·柳宗元《憎王孙文》:“王孙之德躁以嚣,勃诤号呶,唶唶彊彊,虽群不相善也。”

木侯同“沐猴”。汉·扬雄《法言·重黎》:“(蔡)生舍其木侯,而谓人木侯,亨(烹)不亦宜乎!”宋·王观国《学林·省文》:“《史记·项羽纪》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沐猴者,猕猴也。而扬子《法言》曰:‘生舍其木侯,而谓人木侯。’变沐为木,变猴为侯者,皆省文也。”

为(爲wei)《说文·爪部》:“为,母猴也。”

申日人君拟称。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山中申日称人君者,猴也。”

母猴《说文·文部》:“夔,贪兽也,一曰母猴。”注:“谓夔一名母猴。……单呼猴,累呼母猴,其实一也。母猴与沐猴、猕猴,一语之转。母非父母字。”《本草纲目》卷五一《兽部·猕猴》释名:“(李)时珍曰:按班固《白虎通》云: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猴好拭面如沐,故谓之沐,而后人讹沐为母,又讹母为猕,愈讹愈失矣。《说文》云:為字象母猴之形。即沐猴也,非牝(雌性)也。猴形似胡人,故曰胡孙。《庄子》谓之狙。养马者厩中畜之,能辟马病,胡俗称马留云。”

孙供奉拟称。唐·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诗:“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注引《幕府燕闲录》:“唐昭宗播迁,随驾伎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孙供奉。”

孙慧郎拟称。明·刘玉《巳疟编》:“丞相胡惟庸畜胡孙十数,衣冠如人。有客至,则令供茶行酒,能拜跪揖逊,吹竹笛声尤佳。又能执朱戚舞蹈。人称之孙慧郎。”

沐猴《史记·项羽本纪》:“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张晏曰:“沐猴,猕猴也。”清·陈淏子《花镜》附录《养兽畜法·猴》:“猴一名猢狲,一名马留。好拭面如沐,又谓之沐猴。”

尾君子拟称。宋·陶谷《清异录》卷二“兽”:“郭休隐居太山,畜一猢狲,谨恪不逾规矩,呼曰尾君子。”

狙猴类通称。《庄子·徐无鬼》:“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唐·陆德明释文:“狙,狝猴。”

狙猴《庄子·人间世》:“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宋·张九成《夜卧濯足》诗:“登山不须扶,跳梁遂狙猴。”

狝猴狝通“猕”。《文选》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蛭蜩蠼猱。”注:“??猱,狝猴也。”蠼猱一作“玃猱”,一作“玃蝚”。

胡孙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止观下·猴??》:“猴者猿猴,俗曰胡孙。”又杜甫有《从人觅小胡孙许寄》诗。宋·苏轼《仇池笔记》:“人言弄胡孙为胡孙所弄,此言颇有理。”

猕猴《楚辞》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

猢狲同“胡孙”。唐·张《朝野佥载》:“杨仲嗣躁急,号热?上猢狲。”宋·梅尧臣《咏杨高品马厩猢狲》诗:“尝闻养骐骥,辟恶系猕猴。”又杨万里《无题》诗:“坐看猢狲上树头,旁人只恐堕深沟。”

猴部头名见《幕府燕闲录》。

猱《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疏:“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尔雅·释兽》:“猱蝯善援。”蝯,通猨(猿)。

惺惺奴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引宋·陶谷《清异录》:“武宗为(颍)王时,畜禽兽为十玩……猴曰惺惺奴。”

愁胡名见清·李元《蠕范》。

摩斯吒梵语音译。例见“么迦吒”。

獶同“猱”、“獿”。《尸子》卷下:“余左执太行之獶,而右搏雕虎,惟象之未与。”

夔例前“母猴”。亦作“獿”。《玉篇》同“猱”。

玃猱混称。例见“狝猴”。亦单称“玃”。

蠼猱例见“狝猴”。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清·王先谦集解:“《列子·黄帝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乏,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成语“朝三暮四”本指愚弄欺骗的手法,后多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

《太平御览》卷九一○《兽部·猴》:“王隐《晋书》曰:护军张卲(劭)母病,淳于筮之,使西出市弥(猕)猴系母臂,令傍人抱之,拍猴恒使作声,三日三夜放去。猴出门即为犬所杀,母于此渐差(愈)。”本事亦见晋·干宝《搜神记》卷三。

《渊鉴类函·兽部·猕猴》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

又引《野人闲话》:“蜀中有杨千度者,善弄胡孙,会人言语。一日,内厩胡孙绝维上殿阁。蜀主令射之,三日不得。内监奏千度能弄胡孙,试令捉之。杨遂以十余头戏于殿前,内厩者亦在舍上窥之。杨高声曰:‘奉敕把舍上胡孙来!’果立致于殿前。蜀主大悦,厚赐千度。内臣因问其教之之术,对曰‘胡孙乃兽,实不会人语,先饵以灵砂,变其兽心,然后可教耳!’”

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一有《义猴传》。

《古小说钩沉》辑《述异记》:“南康营民伍考之,伐船材,忽见大社树上有猴怀孕,考之便登木逐猴,腾赴如飞。树既孤迥,下又有人,猴知不脱,因以左手抱树枝,右手抚腹。考之禽得,摇摆地杀之,割其腹,有一子,形状垂产。是夜梦见一人称神,以杀猴责让之。后考之病经旬,初如狂,因渐化为虎,毛爪悉生,音声亦变,遂逸走入山,永失踪迹。”(出《太平御览》卷九一○、《太平广记》卷一三一)

字数:

(知识来源:孙书安编著.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第-页.收录词条数:)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中的“猴”

哺乳纲灵长目,猴科和疣猴科种类的总称。栖息于森林中,体重15~50kg不等,两鼻孔紧靠在一起,胸膛较窄,指趾端具扁甲,有明显外露尾。如尾短、前肢长于后肢且拇指发达,称作猴,如猕猴(Macaca),以及山魈(Mandrillus)和狒狒(Papio);如尾长,后肢长于前肢,拇指退化而粗大,则称作疣猴(Colobus)、叶猴(Presbytis)和仰鼻猴(Rhinopithecus)。

金丝猴(Rhinopithecustroxellanae)。猴的一种,它分为3个亚种,即普通金丝猴(P.r.roxellanae),或黄金丝猴、黑金丝猴(P.r.bieti)和灰金丝猴(P.r.brelichi)。其中尤以普通金丝猴更珍奇,它圆头短耳,蓝脸,白眼圈,一对鼻孔仰天而生,头顶冠状毛,金黄色披肩毛长达20cm,姿态优美。它们生活在北温带寒冷而潮湿的阔针叶林中,海拔高度在~0m。除人类外,金丝猴是分布在海拔最高处的灵长类。以树栖群居为主,几头到多头不等,喜清晨啼叫,叫声响远。食性杂,主食嫩叶、花果、树皮和松萝等,偶吃一些鸟卵和昆虫。每群多以母猴为中心,秋季发情,春季分娩,妊娠期约6个月。每胎1仔,雄6~7岁性成熟,雌4岁性成熟。金丝猴寿命至少20年。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猕猴(M.mulatta)。常见猴,体深棕色,颜面及两目肉色,臀胝红色,具颊囊用以贮藏食物。在我国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猴群以雄性为首,好喧闹玩耍,行动敏捷,在峭壁岩石间攀腾闪挪十分娴熟,也可泅水渡河。猕猴杂食性。猴雄体5~6岁、雌体3~4岁性成熟,雌猴具明显的月经周期(28天)。妊娠期6~7个月。1年1胎或3年2胎,每胎1仔,一般20~22岁失育,寿命25~30年。猕猴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字数:

(知识来源:林崇德,姜璐,王德胜主编;魏群分卷主编.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生物·医学.海口:南海出版公司..第-页.收录词条数:)

《语林趣话·上》中的“猴子”

“猴”字多么像一幅图画,可是它不是画却是一个字。这个字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上就被刻上了,后人把它叫作“夒(náo)”有人认为它是“猕猴”、“母猴”或“沐猴”,后人也把它叫做猱夒(náo)。“猱”这种动物在商朝是被人们捕获猎取的对象。猱也是猴子的一种,有人说它是猱猴。夒和猱形体相近,读音也一样,常常被混为一个字。为了区别,才在形体上有些变化,如“夒”字手掌朝上,而这个“猱”字的手掌却朝下;手掌朝上的“夒”字多半是站着的,用于商朝老祖先的名字,如“高祖夒”;而手掌朝下的“猱”字多半是坐着的,用于被猎取的对象,如“獲猱”。它们都像猴子的形状,这就是造字之初的含义,即本义。也叫“象形字”,即现在所说的表意字。

中国大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猴”字的解释是这样说的:“猴,夒也,从犬侯声。”意思是说,猴字就是夒字,用犬会意,读侯的声音。许慎没见过甲骨文,但他对猴字所作出的解释,是难能可贵的。

商朝人把夒猴当成祖先进行祭祀供奉,这和原始氏族社会的动物图腾崇拜分不开。有人认为商朝人的某位始祖当初过游牧渔猎生活的时候,可能是以夒猴当作图腾崇拜物,商朝人还为夒猴图腾修建过宗庙,每逢大事都要向夒猴进行祭祀问卜。

由于文字的发展,“夒”和“猱”两个字虽写法不同,但读音会意都是一个;它们在书面语言里被保留下来,而在口语里“猴”字却代替了它们。

人类对猴子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猴子聪明伶俐,一些动作和人有些相似,所以人们在形容一个人聪明机灵时往往说:“猴精猴精的”,如果说小孩好动,就说“像猴子似的,没有一分钟老实气儿。”还有歇后语“猴子爬竿——上蹿下跳”;“猴子跳圈——窜来窜去”;“猴子的屁股——坐不住”;“猴子捞月——空忙一场”;“猴子耍大刀——胡砍”;“猴子看戏——干瞪眼”等等。

中国有句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意思是说老虎这个百兽之王,如果不在山中,那些猴子便称王称霸起来,语意中含有贬义。

“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孙悟空,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斩妖除魔,打遍天下无敌手。这个人格化的猴子,神通广大,活泼正直,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英雄形象。黄金在古代是最珍贵的金属,古人视它为宝,而人们在猴字的前边冠上个金字,名为“金猴”。由此可以看出,猴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猴子和人相比有时也是很幼稚简单的,它们喜欢摹仿人的动作。民间有则故事说:在河边沙滩上,有一个捕猴人假装喝葫芦里的酒和往脚上穿装有沙子的大头鞋,这些动作其实都是做给猴子看的。猴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捕猴人“离开”沙滩时,这些群猴便在老猴的带领下,一窝蜂似的扑向酒葫芦和大头鞋。有的喝酒,有的穿鞋,不一会儿工夫,这些猴子便东倒西歪,脚上的大头鞋很沉重,猴子步履艰难,最后都成了捕猴人的猎物。

“猴”字还有“瘦”的含义,所以往往形容一个人“瘦”时就叫“瘦猴”。“尖嘴猴腮”,这句话带有贬义。

猴子不是家畜,它在人类生活中与人没有“马牛羊鸡犬豕”六畜关系密切。猴子也是生肖中的一员,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九位,名为“申猴”。

字数:

作者:史中里

(知识来源:《语林趣话》编写组编.语林趣话·上.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收录词条数:)

《古代俗图纹释译》中的“猴子”

猴把印绶挂在枫树枝上的石刻图,曰“封侯挂印”。因“猴”同“侯”同音,“枫”与“封”同音。

猴子骑在马背上奔驰曰“马上封侯”;一只小猴骑在老猴身上为“辈辈封侯”;猴子蹲在树上吃桃称“甜到头顶”。

猴娃娃吃大桃石雕

猴木雕

字数:

(知识来源:王光普编著.古代俗图纹释译.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3页.收录词条数:65)

《汉字英释大辞典》中的“猴子”

Ⅰ(哺乳动物,通称猴子)monkey

Ⅱ(乖巧;机灵)clever;smart:这孩子多~啊!Whatacleverboy!

◆猴病monkeydisease;

猴急veryimpatient;

猴精aclearandmischievousperson[fellow];

猴快quickasamonkey;

猴赖mischievous;

猴面包树Adansoniadigitata;monkey-breadtree;baobab;

猴面石monkey-faceconcavepebble;

猴皮筋rubberband;

猴拳结monkeyfist;monkeysfist;

猴狲monkey;

猴头hedgehoghydnum;bears-head;

猴头猴脑silly;silly-faced;

猴戏ashowbyaperformingmonkey;monkeyshow;

猴鱼Elopichthysbambusa;

猴枣{中药}bezoarfrommonkeys;

猴子monkey

字数:

(知识来源:吴光华主编.汉字英释大辞典.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收录词条数:)

当然,在知网检索猴子,你会查到的更多的是……↓↓↓

注:以上工具书解释均来自CNKI工具书,更多关于“猴子”解释,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CNKI工具书,了解更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touxian.com/gzyx/11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