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介绍过扁平足,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和扁平足同属脚底畸形的另一种足底伤病——高弓足。
高弓足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脚部畸形,大家应对此病提高警惕,特别是要知晓预防高弓足的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来降低自身的患病率,不给高弓足可乘之机。
一、什么是高弓足?
先天性高弓足又称爪形足,是一种以足纵弓较高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畸形。少部分为先天性发病,多数为3岁后发病,系神经系统疾患所致,如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空洞、遗传性神经疾患等。
二、高弓足的病因
高弓足的发病原因仍不明。一些原因不明的高弓足常有家族发病史,故认为有遗传因素参与发病,但缺乏遗传学证据。
三,高弓足的临床表现
由于畸形的程度不同,患者表现出轻重不等的症状和体征:
1.典型的畸形表现为高弓、马蹄、爪形趾畸形。足纵弓较高,足长度变短,可见跖趾关节背伸,趾间关节跖屈。跟腱挛缩,跖腱膜挛缩,胫前肌无力。足底跖骨头部皮肤可有胼胝形成,甚至发生坏死。
2.患者大多不能持久行走,足易疲劳,感觉酸痛。
3.足部无弹性,踝背伸受限。
4.足底接触地面的面积减小。但畸形轻者,站立负重时畸形减轻甚至消失,足印呈正常形态。
四,高弓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儿步态异常、足纵弓增高伴爪形趾畸形,以及X线检查M′eary角增大、Hibbs角减小,可做出高弓足的诊断。但是,高弓足多系神经肌肉性疾病所引起的畸形,应该进一步检查,寻找原发性疾病或潜在的发病因素,如做肌电图、头颅或脊髓CT或MRI检查。明确病因对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五,高弓足的危害
行走时,因足跟骨向内翻转,易引起肌腱拉力的不平衡,而有重心前倾之现象。高弓足站立时,可以感觉到身体的重量大都集中在双脚的前、后端,脚底内侧的足弓较明显异常过高,脚背上的韧带过紧或骨骼变形,导致跟骨与脚趾间的足弓弧度逐渐变高。
同时,高弓足会因膝盖骨向外侧角度变大,造成膝盖关节外侧张开,引起膝关节病变,使得下坡及下楼梯容易产生疲劳和疼痛。尤其当脚底肌腱拉力不均匀,使在走路、站立及跑步时感到横弓疼痛、足底筋膜抽痛等状况。
高弓足也容易伴随产生肩颈酸痛的现象,甚至造成假性长短腿、脊柱侧弯、足底筋膜炎、跖骨炎、脚底跟骨处及跖骨处长茧及脚底韧带容易发炎等多项并发病症。而且年轻或初期时大都不会觉得疼痛,甚至感觉自己行动很敏捷,但是长久之后高弓足的脚因体重重量分布不均匀,除形成脚底长茧疼痛外,因走路方式容易外旋,稳定度不佳,其他关节亦较易产生角度过大的伤害。
六,高弓足的治疗
首先,高弓足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改善足行走功能,矫正并防止畸形加重。
轻度畸形,足弹性较好,站立负重时高弓畸形可减轻或消失者,可穿着低跟矫形鞋,有胼胝者加用跖垫。
畸形较明显并伴发足底筋膜炎等合并症者,宜采取保守治疗,以伤科手法松解足底筋膜,缓解压力,改善畸形。如炎症反应明显者,应加以中药外敷及熏洗。
中度和重度畸形,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采用手术治疗:
(1)跖腱膜切断术适用于痉挛性高弓足,可在1岁以后进行。一般选择内踝下前方,于前足背伸时跖腱膜最紧张处切断,术后石膏固定4~6周。
(2)足拇长伸肌腱后移术适用于麻痹性高弓足。方法为将足拇长伸肌止点后移至第1跖骨头后,使成为防止前足下垂的动力肌腱。必要时可同时后移趾伸肌腱,并松解足跖侧挛缩的软组织。术后石膏固定3个月。
(3)中跗关节截骨、跗骨截骨矫形术和三关节融合术适用于畸形明显的较大患儿或成年患者。足背侧跗骨V形截骨具有较多的优点,它不损伤跗骨骨骺,故适用于6岁以上的儿童。它不使足缩短,并可矫正前足内收、内旋畸形。其手术要点是:
1)取足背横切口或纵切口,于骨膜外显露足跗骨。
2)在足弓顶点设计V形截骨线,一般位于舟骨中央,内侧支从舟骨斜向第一楔骨内侧皮质。
3)完成截骨操作后,术者向远端牵拉前足,并将前足抬高,同时下压截骨远侧断端。如有内旋、内收畸形,可将前足外旋、外展,予以矫正。然后用一枚克氏针从第一跖骨内侧穿入,通过截骨线止于跟骨的外侧部分。术后用小腿石膏固定六周。解除石膏固定后,拔除克氏针,并摄X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若已愈合,可逐渐开始负重行走。
但应注意的是,手术治疗近期治疗效果较好,但有术后复发的危险。所以应尽早开展术后康复运动,并坚持后期矫正。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身体损伤的更多问题,请有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