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本组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9个月至9岁;双侧12例,共患足37只,其中5例为外科手术后畸形复发病例;全组病例早期均经过不同程度的手法和固定治疗,保守疗法失败。
10月7日北京针刀临床与精细解剖班(庞继光专题班(?点击查看)1、病例选择
①患儿治疗年龄在半岁至3岁为最佳,经过手法、固定等保守治疗无效病例;②患足的畸形以马蹄内翻足为主,或单纯高弓足,或单纯马蹄足,神经麻痹所致马蹄足除外;③3—10岁的患儿,只要足部无明显骨性畸形,不需要作截骨矫形治疗。畸形为单纯软组织挛缩所致,亦可以进行小针刀治疗。
2、手术方式:
(1)器械:采用的小针刀为北京手术器械厂生产,常用平刃刀,钩刃刀两种。
(2)麻醉:选用氯氨酮全麻,肌肉注射一次,手术即可顺利完成。
(3)手术步骤
①筋膜切断术:蹄筋膜挛缩是造成高弓足、前足下垂及内翻畸形主要原因,应予以切断松解。助手一手把患儿足跟固定于手术台上,另一手把前足用力背伸,使跖筋膜挺紧隆起,便于摸清其界限,在跖筋膜内侧近跟骨处刺入钩刃刀,轻轻地把跖筋膜钩断,当蹄筋膜完全钩断后高弓足即可消失。反复检查如有粘连可用平刃刀切割。
②足内侧韧带切断术:足内侧韧带增厚挛缩是造成前足内收畸形主要原因(主要与距舟韧带、距跟韧带、足内侧筋膜等挛缩有关),但一般在早期不甚严重,不必要手术,如内收畸形明显则需松解。助手一手固定足跟部,另一手把前足用力外展,挛缩韧带即可隆起绷紧,用手触摸后用平刃针刀予以切断松解,松解后内收畸形即可消失。切勿切割过深,慎防神经血管损伤。
③跟腱延长术:跟腱挛缩是造成马蹄足畸形的主要原因,治疗应作跟腱延长术,而不能作横断术。助手一手固定小腿上部,一手把足背伸,使跟腱挺紧,术者以一平刃针刀刺入跟结节上0.5—1cm处跟腱正中,作为切割跟腱的座标,术者一手扶持座标不使其移位,然后再用另一枚平刃针刀于跟腱内侧缘与座标平行刺入,在体内以座标为界切断内侧部1/2跟腱,切断完成后即拔出针刀,以同样的方法在跟结节上3—4cm处跟腱正中刺入座标针刀,于跟腱外侧部1/2跟腱,拔出针刀后,用力使足背伸,跟腱可在腱鞘内呈“Z”字型断裂滑行延长。足下垂立即消失。
④各个挛缩的肌腱和韧带切割松解后,术者只要轻轻一推患足,则患足即能恢复正常自然位置,如有阻力,说明仍有挛缩软组织未松解,须找出原因,予以切断松解。术后用消毒纱布外敷,把足固定于背伸、外展位,最后用石膏固定,并保持在此位置直到不再复发时止。10月21日浙江针刀微创临床应用尸体解剖研修班通知(?点击查看)
术后处理和观察1.术后一月更换一次石膏,根据畸形消失情况而决定固定时间长短,短者2—3月,长者6个月以上。目的为防止畸形复发,即使固定解除后也须定期复查,如有畸形复发趋势,仍须石膏固定,此为保障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
2.本组病例中有6例发生不同程度畸形复发,畸形复发的原因与石膏固定时间太短有关。他们均在1—2个月内自行解除石膏固定;3例继续用石膏固定而愈,3例作了第二次针刀治疗而愈。本组畸形复发病例均以肌筋膜粘连挛缩为主,然后再次针刀治疗也无困难。
3.本组病例近期疗效全部满意,远期疗效最长观察4—5年尚未见畸形复发,而且足部外形和功能比治疗初期更佳。
讨论10月14日陕西针刀微创临床应用尸体解剖班(?点击查看)先天性马蹄足是临床上多见的畸形,而且也是人们最早了解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病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有的出生后畸形就很明显,但亦有在出生时外形正常,日后逐渐出现畸形,这种畸形可以是一侧的,但以两侧同时发病多见,男多于女。本病在诊断上并不困难,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治疗,目前通常在出生时(6个月内)采用手法整复加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为主。稍大患儿(1—3岁)尚无明显骨性畸形。以软组织挛缩为主,通常以松解挛缩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却有独特的功能。小针刀治疗创面小,合并症少,产生组织粘连机会少,畸形复发率相对地减少。这样能使开放性手术变成闭合性手术,使复杂性的手术变成简单的手术,同时手术时间大为缩短,整个治疗仅用3—10分钟完成,基本无出血。对年龄大已产生骨性畸形患儿,则小针刀不能替代截骨矫形外科手术,对神经麻痹或小腿肌群瘫痪所致马蹄足,小针刀同样不能替代肌腱转移外科手术。因此,在选择小针刀治疗病例时要有鉴别。
针刀医学培训中心重点诠释临床中常见疾病治疗时的疾病诊断、针刀微创手术入路、安全点的定位、危险区的划分、入路术式及刀法、手术操作及步骤解析、讲解各种病症的影像诊断、局部解剖及术后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