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练习秘要

青龙探爪要点意要静、气要平、头要顶、舌要抵、项要横、眼要随、田要饱、肛要提、肩要沉、肘要坠、胸要含、腰要拧、胯要坐、膝要抱、臂要伸、腿要曲、腕要塌、指要乍、指对肘、肘掩心、足要绷、趾要抠、步要趟、行要稳、臀要敛、腰要塌、背要拔。

  意要静练功之前和练功当中应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练功中走神。初练注意力难以集中,一旦意识到应马上收揽心猿,日久自能收敛心神,进入定境。

  气要平鼻吸鼻呼,自然顺畅,气入丹田,勿忘勿助。胸腔不要紧张,腰腹放松。初练只保持扣齿闭口,呼吸顺其自然。动作勿刻意努力、加速,造成气息上涌。

  头要顶百会如绳系,收下腭,百会穴向上承真气,如有一线轻轻悬吊头顶中心;但此顶是意顶而非力顶,意念不要过重,以免颈项紧张,千万不要用蛮力将头往天上探。

  舌要抵舌抵上腭,连通任督二脉,有抵的意思即可。

  项要横头部左右拧转即为项横,但并非单纯的平移,而是以百会为中心螺旋向上的拧转。颈项竖直,使百会穴正对脊柱;以下颏回收来要求竖颈,使真气能上下通畅。

  眼要随眼为心之苗,专注于手的动作有助于神不外驰。开始走转可能会感到晕眩,一周左右即可过关。如此练习会很容易察觉到自己动作哪里不合不整。眼随手的另一层意思是手即敌人的方向,自当。须注意的是眼随手的意念不可太过,应放在整体的动作上。

  田要饱保持平稳的腹式呼吸,使丹田充实,时时饱满,小腹实沉,丹田气足而涌,全身脉畅气足而内劲自生。

  肛要提尾椎内卷,勿翘臀,会阴与百会在一条垂线上。翘臀则有失中正,且腰腹无法放松,力无法上下传输而滞于腰。

  肩要沉沉肩首先应松肩,切忌僵紧,肩僵则力至肩而止,无法达于梢节。勿使双肩上耸或左右歪斜,以使双臂之气能畅入躯干,亦可使发于丹田、根于足、聚于脊的内劲顺利通过两肩,畅达双掌。人多耸肩而不自觉,先耸肩至最高,然后松肩下落,再稍向下用力即沉肩。

  肘要坠手臂微曲,肘尖朝下,与沉肩配合为发力和抻筋拔骨的重要一环,更有护肋之意。

  胸要含过则窝胸,不及则挺胸,肩必有后拉之意,于发力有碍,且气不能沉于丹田。不挺不窝自然即可。尽量使胸腔松空而使气顺不滞,胸部放松并且以意念放松轻微向内缩,让感觉放松的胸部好象虚空无物一样,以使脊柱聚力,反之气行不顺,劲力难以聚集。

  腰要拧腰脊伸直,后腰部向后挺直,使脊柱拉直,则督脉畅通,同时丹田因腰直而不受压,以利聚气。拧腰一为练腰,腰为肾府;二为八卦掌步走偏门,故斜身对敌;三是在整体的抻筋拔骨中由于拧腰的加入增大了幅度和强度,获得普通拳式达不到的锻炼效果。

  胯要坐松腰收臀,会阴与百会在一条垂线上,身体重心自然下沉,即为坐胯。

  膝要抱双膝有内夹意识,互相联系,行步时两膝相磨而过,有护裆之意,即抱膝掩裆。

  臂要伸沉肩坠肘使腋下大筋拔长,肩关节在下沉基础上要有向手掌方向的位移,松、送。

  腿要曲双腿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这样才能增长腿力和腰力。曲腿而行对膝盖有压力,故在练功前后应充分活动膝关节,不要贪功而使功架过低,伤及膝盖,欲速不达。

  腕要塌但不能塌腕太过,是为折腕,掌与地面垂直即可。

  指要乍手指要挺拔,自然乍开,勿僵勿懈。掌心要空,虎口撑开,食指上指,对应打来入虎口。此时配合含胸头顶、沉肩坠肘、塌腕拧腰,才算完成上肢的抻筋拔骨。

  指对肘后手中指斜对前手肘下,相距一拳,增加双臂筋络对争,似灵蛇一样将身缠裹。

肘掩心后手肘窝斜对心窝,相距一拳左右。大臂与身体45度。过小则瘪,大则掀肘。

足要绷行桩时踝部不要松懈,后脚通过重心的转移拿起来,前伸时绷脚尖,使前脚掌先落地,而不是脚跟,才会形成“趟泥步”。

  趾要抠足下有松紧,离地时趾伸,落地时先试探,后抓紧地面,落地生根。

  步要趟后足似从泥中拔足,高不过踝,越过前足时因角度变化而成绷足前趟。

  行要稳初习宜缓步而行,重心过渡缓慢而清晰,如履薄冰,配合抱膝掩裆、屈膝坐胯、步趟趾抠等前述诸要,使全身神经充分兴奋,达到八卦掌特有的锻炼效果。

  臀要敛肛门上提勿翘臀,与直腰配合,同时两髋内夹,以利包裹住小腹丹田之聚气,勿使之从海底泻漏。

  腰要塌松松柔柔地沉塌,不可用蛮力沉塌,是利用塌腰落胯的动作,将整个身体的重力松沉至脚底涌泉穴,让腰部上上的各个部位完全彻底放松。下塌腰又称为坐胯,坐胯是轻轻坐,不用力的坐,好象坐在椅子上,别人把椅子拿走,你却不会跌倒这么轻的坐。

  背要拔以使脊柱从颈椎到尾椎伸拉成一条直线,一则气脉通畅,二则有利直腰含胸。

孙门八卦拳---掌形

  撑即手指要顶撑,有各指节间尽力拉开之意;虎口用力撑圆,拇指与食指撑成八字,其余各指间自然分开。虎口撑开,五指撑圆,食指略微上挑,就可劲贯指端。开始时会很累,坚持下去,就会感到手心发热。后手食指挺劲,中指、无名指、小指微曲有扣含之意;掌心向前,不可腆,也微含,虎口撑开。掌心要凹陷,有掌心含空之意,大指根节略向掌心扣,小指与无名指微向掌心裹,从大指尖到大指根、掌心、小指、小指尖成一圆弧。腕根向下塌,掌背尽力向小臂靠拢,保持掌面垂直于地面,但不可用僵力,而要用柔力。肘尖向下松坠,手臂力撑之时,肘尖永不伸直,始终保持一定的弯曲,以使手臂气脉保持通畅。手臂尽力向前伸展,以使肘尖内侧正对心窝,但此伸是在松坠的基础上,切勿用力伸直,而是用意拔筋之伸。另外,意想手臂下沿从指尖经指腹、掌根、肘尖至腋下的整个面都有向外鼓胀之势。立掌伸臂时拧臂,使两肘相合,以使所坠之肘尖正对地面,从而使劲力顺涌至掌。双臂要合肩合胸,具体到右肩合左肘、左肩合右肘、双肘合胸。合者,尽力靠拢也。于手臂而言,使手上沿从指尖经指背、腕、肘弯至肩整个面都有向内抱拢之意,意念将手臂缩回,与伸成一对矛盾力。

孙门八卦拳---足形

 十趾用力抓地,但不是将脚趾卷屈而抓,而是抓而不屈,是为增加附着力而抓,而非抓拿之抓。抓地牢是指小腿、脚背、脚底、和脚指都完全放松不用力,而把重心完全落在涌泉穴上,以保持身体平衡脚部牢固,没有丝毫倾动。把脚指用力扣地,只会造成脚部僵硬,对维持身体的平衡以及步法的变动反而不利。脚向前迈步落地时要探落,以前脚掌先落地,点探落实后,胯部前送,使脚掌向前搓地落实。每一步皆如此,如地下有陷坑状,须探出踏实方能落脚。双脚迈进时须摩足擦踵,每一上步,都须使双脚之内弓及踝部内侧相摩擦,以保证双腿整而不散,并使双脚内缘都在圆弧之切线上。脚离地时要力勾,使脚离地后不向后翻蹄亮掌,以保证脚掌能平起平落。双膝内扣,使两膝始终保持内合之势,每一动步,须使两膝相擦而行。两胯向内扣合,亦即两大腿向内扣合,使两腿有内夹之势,从而使劲整而不散,合而不乱。保持双膝始终处于弯屈状态,初练时可微屈,随着功夫日深而蹲之亦低。

八卦掌内气运行要明九节,透四梢。九节:臂之三节为腕、肘、膝,腿之三节为胯、膝、足,体之三节为头、躯、腿。具体到练和用则要求头顶项竖、腰如立轴、屈膝随胯(身之三节),松肩、坠肘、坐腕(臂之三节),合胯、提膝、旋踝(腿之三节)。所谓气通分三节,是在意念上对三节之处要着意,比如松肩气到肘,松肘气到手。

孙门八卦拳---顺逆和化

一、手足自然往前伸---顺

  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肩肘腕胯膝关节自然放松,使气血畅通。伸绝不是用力的击或打,左旋右转中,身体、手足不可有丝毫别劲之处,而要练出舒服、自然、顺的感觉。不是求绝对的快,而是要达到快慢有机的统一,以求练到内外三合、连环纵横的程度。自始至终不使拙力、笨劲,日久四梢就会随着意念的指挥而动。意境上要无限远,手扣至天门,形体上要肩肘腕指节节抻开,意念送出时让两臂之夺力出来。此时两臂筋脉必有一个往回拽的劲儿,不让膀子出去,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谐,就得通过练功把筋脉一点一点地全松开。

  二、气、力合—极力往回缩---逆

  手足要出力,但力不但不外露,而且要极力往回缩。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形散乱便无形体。气、力极力回缩可使身体协调一致,从双肩双胯往回缩,使气、力合一缩到丹田,达到蓄神目的。注意调气灌于丹田,然手足的自然伸展,看似松散,神和内劲就是在这种似松似散中逐渐练出来的。还可帮助于定心气,心定则神凝,神凝则心安,心安则气升。久之则达到筋顺、骨速、劲连,气之循环不断。

  三、气、力要保持中正---和

运动中的呼吸不是急促和猛然的,而是气似云行,出入绵绵,若存若无,在自然呼吸中养成匀、细、深、长的习惯,达到周身之气圆满无亏。日久气到用时可敛入脊骨,与力合到一处。拙力的存在会妨碍内力的产生,必须把拙力除净,内力才会逐渐产生,而气、力中正便是除净拙力的有效方法。必须掌握每一个动作用力的瞬间和不需要用力的分界,该用力的时候坚持缩力,保持力的不顶、不丢、不过。形体上体现舒适、自然,身形稳健。这个阶段就是内劲内涵阶段。但这时也最难坚持和最容易产生灰心丧气情绪,会感到周身无力,与人较技往往伸手便被击出。会认为把功夫练丢了,练功方法不对,以至产生不愿继续练下去的思想情绪。这时千万挺住,这是练功高层次的换劲阶段,必须坚持练下去。

  四、后天之气、力归于丹田---化

  人的气、力均属后天,是浊气、拙力,若使其转化为真气、内力,就是将后天之浊气、拙力合一缩到丹田,形成转化。运动中的伸缩应该配合呼吸来进行,发拙力与呼气的时候使气、力合一,一起极力往丹田里缩去。这个转化过程时间较长,习者一定坚持长久地练下去。不要怕练得浑身无力,更不必担心将多年的功夫练没了。不通过化的过程,真气就永远化不上身,内力永远练不出来。练功日久,对外来的侵袭,不但能用视觉来观察,而且能用身的触觉来体验,因为触觉能触到对方意念的真实性。不但与人较技时如此,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形成新的运动素质,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日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每逢静中动时,身体移出而不知己之动,则不知有己,每与他人动手时,伸缩往来变化,闪展腾挪,如入无人之境,而身体气力自觉无动,这是不知自己之动而静,则不知有彼也。形成了掌无掌,意无意,形无形,象无象,无我无他的境界。

孙门八卦拳---松沉

练八卦掌只有松,才能产生气,松是练气的不发二门。因为只有松,才能神静,呼吸才能细缓匀畅。要从形体到精神,从五脏六腹到四肢百骸,全部做到放松,这样一来,渐渐小腹、背脊面部都感到发热,最后可达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孔不入”了。有了内气,就会产生内劲,时日愈久,内气愈充,内劲越足,功夫越深。当八卦掌练到刚柔相济的程度的时后,就具备了一种弹簧劲,周身就象一架弹簧机,对手攻击到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会在瞬息之间,将其力柔化掉然后反弹出去。这种弹簧劲,正是刚柔相济内劲的本质特点。松能练出内气和弹簧劲,然而做到松并非易事。走圈是八卦掌的基本功,首先要在走圈中反复体会这个松字,然后在小八掌(又称功夫掌、定势转掌)、单操八势、转掌八势等等。直到大八掌中体会,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松练。几年八卦纯功,必然产生体内体外的变化,力也渐渐的不同。开始练的时候,不知道松是什么,不懂为什么松能打人,随着功力的增长,泄去自身的拙力,产生内家拳的力。最初产生的刚力是硬力,不能说是真正的刚,打人疼,伤人的力,不过也算是渐渐入门了,然后把硬力松开,产生柔化的力量,可以发人,随着功力的高低,可以达到发人数丈而不伤。分尺劲、寸劲,渐渐的已经懂力了,所谓化刚为柔。功力再长,便又出现真正的刚力,非前硬力可比,所谓化柔为刚。至于能不能达到刚柔相济,纯以神行,那就要看悟性。这些力产生,都是以整体力为基础的。

  初练八卦还是从不发力入手,先练身法、步法,久而久之,身法步法纯熟,自然就可发力了。不松,螺旋拧根本走不到位。向另一个方向平滑转换的时候,出现死角。需要一挂肉挂在一副骨头架子上转来转去,拧来拧去,钻来钻去,走来走去。松到才能拧到,入门以后,形成的就是松下来的拧。一开始练不发力,是为了行气,怕不会发力乱发,反而乱了气息。松是为了能紧,将肌肉松开方能拧转入内。放松放松再放松,步步深入。不松的话,拧不到位,走不匀,螺旋线转向中出死角。明劲也要大松大柔的去练,八卦掌同样也是要枝节灵活节节贯通,全身上下有任何一个地方松不开都不行,松而拧、沉而灵;拧裹钻翻、螺旋缠绕的立体走转,出汗而不气喘,神气意力归于一念方为入路。八卦起初训练,先从大架式外形作易筋(抻筋拔骨),此为明劲,易筋后,筋长力大,但此时的劲需大,但不灵活,因此应开始以松作训练,能松至放弃肌肉,而用骨力,此为暗劲,光松不合,势必流于懈怠散乱;不拧不成八卦,八卦就是一个拧,拧并非拧住不放,时时拧转不停留,沉中才能体现出灵来。松的越好,内劲就越大,反之内劲就越小。

  松沉两字的用意无非是指将人体拳架骨节解开,使重心向下落至足。周身沉稳,转换灵活,一气贯通。内已含有解开骨节之意,骨节不解开,重心向下降落是不可能的。沉的标准是:将意气向下落入丹田至足,骨节解开后贯通,重心向下落到足、深入地。这样一来,拳架整体身法既解开了骨节又紧密、坚实,身沉稳、圆活而步灵动。沉的目的:即接对方来力时,我用力份量大而又转换灵活。发则劲力传给对方,自身重心沉稳又不给对方,足下却能走转自如。当然这需多年的围圆走转方可获得。真正做到八卦掌的要领时,几年内怕是得紧的不得了,象上螺丝一样越上越紧,功夫只有从紧中出。相信时间长了才能慢慢真正松下来,这时功夫也才真正的上身了。只要练的标准,就是在十冬腊月,走上几圈身上就冒汗。内圈手刚开始蹲身下势,就是在极度紧张中求大松大软。练到最后,踮着脚尖走内圈手。

  下塌腰克服生理曲线,即腰向后塌,臀向前收,不但有利于腰胯腿放松,而且所发的劲力,能全部到达肩部,只有松得好,筋才能放长。击人击能丈外,离地一尺以上贴在墙上停顿一下落地,叫挂画,所用手法叫张手雷,是练挑掌而成,带人与地面平行向后飞出,是练带手而成。打外伤内,把胸膈肌震裂,是练杖板而成。皆是重点松根节锻炼出来的。

如果你想下载武术秘笈或了解更多武术知识,请长按下面我们或在的添加朋友里面搜索号wsybji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格斗防身知识,请长按下面我们或在的添加朋友里面搜索号bijisd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touxian.com/gzys/1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