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生活中,有些朋友步行或站立时足跟跖面(俗称脚底)出现疼痛,有时走一会疼痛反而减轻,站、走时间长了疼痛又加重。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45岁—60多岁发病最多,肥胖者,长跑运动员也多见。
患者就诊时诉说单足或双足跟底部在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为主要特征,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01
长期劳损易致病
其实,足跟(底)痛是一侧或两侧足跟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跟痛症。是由于足底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滑囊炎、脂肪垫炎等,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长期的慢性劳损引起。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郑光宪主任为足痛患者查体
本病多由于跟骨结节的附着处、足底的脂肪垫、滑囊受到长期、持久、过大的牵拉挤压而发生的慢性损伤所致。同时足掌结构发生的退行性改变、足弓结构异常(高足弓、扁平足、足弓塌陷)等是足底痛发生的内在因素。02
病程缓慢
步行站立加重
临床表现为病程缓慢,足跟跖面疼痛,步行或站立时疼痛加重,足跟骨跖面内侧结节处有局限性压痛。人在行走时,骨刺与周围肌肉、腱膜等软组织产生摩擦,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促使足跟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炎症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了足部的神经末梢,从而出现疼痛及不适。此外,行走时骨刺对足底部皮肤及软组织的压迫和跟骨内血液瘀积、骨内压增高也是产生疼痛的原因之一。疼痛轻者走路或久站后逐渐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或行走,疼痛甚至涉及小腿后侧。03
常见引起足底痛的病变
1
足跟骨刺
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即“骨刺”,也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当“骨刺”长期存在,且长“骨刺”的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引起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神经,足跟才会痛。
2
跖筋膜炎
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3
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4
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5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6
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7
跟骨骨膜炎
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8
足弓结构发育异常
高弓足、扁平足或内翻足等发育异常。9
跟腱炎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过度使用可导致跟腱内的纤维发生慢性损伤,如超负荷的运动、频繁在硬性地面如公路上奔跑和爬山等,均可引起跟腱炎。▲郑光宪主任为患者进行中药热敷治疗
04
专业体格检查X线检查可确诊
通过骨科、康复科、疼痛科等医生的专业体格检查、X线检查,根据好发人群,行走时足跟疼痛,结合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05
治疗主要针对疼痛对症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可手术治疗
1.早期减少走动,佩戴足垫;2.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物、活血化瘀药物;3.做一些按摩理疗,理疗方法也很多;4.采取一些中医中药的热敷或者泡洗等可以进行治疗;5.通过封闭疗法或者针刀治疗;6.冲击波治疗;7.采取一些微创的手术。06
以下是一些简单实用的治疗方法
中药热敷与泡洗方药可选用一些具有补益肝肾、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中药煎水浸泡,如:独活、桑寄生、细辛、桂枝、杜仲、牛膝、防风、桃仁、红花、制川乌、制草乌、木瓜、伸筋草、威灵仙、海桐皮等。热敷与泡洗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是减轻疼痛的有效方法。每天早晚用热水泡足15—20分钟,同时双足相互作摩擦运动,效果更佳。▲郑光宪主任为患者进行中药热敷治疗
推拿按摩可用手指在足底部特别是足底的压痛点作按摩,用拇指挤压足底部皮肤,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力度可根据自己的耐受程度决定。脚跟锤打地面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度,每次10分钟,早晚各一次,坚持两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疼痛甚至加重了就要去看医生。
07
做好预防减少足底痛
▲郑光宪主任带教年轻医生
1.急性期尽量减少走动,不负重,并注意防寒保暖。2.高弓足、扁平足或内翻足等发育异常患者尽早穿矫形鞋,可减少足底痛的发生。3.选择合适的鞋子,应少穿质地较硬的皮鞋,而穿用舒适的布鞋,号码可略大些。并且加用软一些的鞋垫。可将厚鞋垫部分挖空,使骨刺不与鞋底直接接触,以减轻疼痛。4.热敷与泡洗、推拿与按摩等方法可有效预防足底痛。5.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减轻体重、预防肥胖,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等。医生
简介
郑光宪主任中医师,康复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阳江市名中医,第二届南粤好医生。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疼痛与抑郁相关病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阳江市医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特别是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脊柱相关疾病、眩晕症、失眠症、焦虑症、面瘫、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等疾患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丰富,在本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深受患者好评。
---END---
来源|阳江日报
编辑|曾倩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